天天看點

德國元帥曼斯坦因回憶錄-42

作者:江山如嬌一大好河山
德國元帥曼斯坦因回憶錄-42

第二種攻擊英國的可能途徑,稱之為争奪地中海的戰鬥。人們曾指責希特勒和德國最高軍事當局,說他們跳不出大陸思維的架構;從未認識到地中海作為大英帝國生命線的意義。

希特勒的純大陸思維或許也不無道理。因為問題是,大不列颠喪失地中海地位後,是否就真的被迫放棄戰鬥。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占領地中海又會給德國帶來怎樣的後果。

喪失地中海,對大不列颠是一個重大打擊。這是确定無疑的。對印度、近東以及英國的石油供給可能造成的後果将會十分嚴重。此外,地中海航線被全面封鎖,會使英國的糧食供給狀況嚴重惡化。

但是,這一打擊是緻命的嗎?我認為,不會的。大不列颠還可以繞道好望角,與遠東和近東保持聯系。除非利用潛艇和飛機嚴密封鎖英倫三島——即上面提到的第一種途徑,否則這條通路無論如何是不會被切斷的。然而,這樣會占用德國全部的空軍力量,而無力顧及地中海!

是以,盡管喪失直布羅陀、馬耳他,以及埃及和近東的地位,對大不列颠将是件痛苦的事,但還不至于緻命;相反,隻會激勵英國人的鬥志。英國民族不會就此認輸。他們會更頑強地戰鬥下去!它也證明,地中海是大英帝國生命線的說法純屬謊言。大英帝國的自治領在鬥争中是否真的會背棄它,也值得懷疑。

第二個問題是,為争奪地中海而進行的決戰,會給德國帶來什麼後果。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意大利雖然可以作為這場戰鬥的良好基地,但它的軍隊在戰鬥中隻能做出微薄貢獻。這無需事實的佐證,當時就已經看得很清楚了。

特别是意大利的海軍艦隊,無論如何沒有能力将英國人逐出地中海。

是以,這場戰鬥的重擔仍需德國人自己承擔;而德國的這個盟友卻将地中海視為其獨享的領海,并要求相應的指揮權,這必将使德國左右為難。

要想剝奪大不列颠在地中海的地位,并以此給其以緻命打擊,就必須占領馬耳他和直布羅陀,并将英國人從埃及和希臘趕走。毫無疑問的是,如果德國國防軍将戰争重點轉向地中海,那麼這一任務就隻有通過軍事手段來達成。

然而,這種方式還将引申出許多其他問題。占領直布羅陀,要麼需征得西班牙的同意——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要麼對西班牙施加壓力。兩種情況都意味着西班牙中立地位的結束。德國要保障伊比利亞半島港口及其該地區的供給,除了經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同意或是違背其意願之外,沒有其他選擇。必須估計到西班牙、尤其是葡萄牙被迫進行抵抗。因為,它的殖民地将被英國占領。但是,伊比利亞半島肯定會長期牽制德國大量陸軍兵力。武力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國家,會在美國以及拉美洲國家産生有害影響。

由于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對法屬殖民地提出領土要求,是以不可能與法國達成真正和解。是以,如果要阻止海上大國英國有朝一日重新在地中海立足,就必須同時占領法屬北非。

一旦将英國人從埃及和希臘趕走,估計德國又會從東地中海繼續向近東國家推進。因為,這樣可以切斷大不列颠的石油來源。有一種意見認為,德國在近東建立基地可以獲得兩大利益。首先,可能對印度構成威脅;其次,可對蘇聯構成翼側威脅,以阻止其對德國進行幹涉。我認為,這種思路是不切實際的。暫且不說德國軍隊開進這些近東國家會對當地人們造成怎樣的影響,起碼有兩點是肯定的:

從近東地區對印度或蘇聯作戰,僅僅由于補給原因,就根本不可能取得實際戰果。海上大國英國在這裡一直處于優勢地位。

德國在近東的出現,不但不會阻止、相反卻會招緻蘇聯對德國的提前幹預。

依我看,争奪地中海地域鬥争問題的中心是:

大不列颠在地中海地位的喪失不會使其緻命;

而接下去,德國為争奪地中海而進行的決定性戰鬥則會長期牽制其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又會誘使蘇聯入侵德國的可能性倍增。如果蘇聯認為,它所要獲得的利益——對巴爾幹以及近東發揮居統治地位的影響——隻有通過對德作戰才能取得的話,那麼入侵德國的可能性就更大。

通過地中海打垮大不列颠的途徑,是一條彎路。猶如拿破侖一世所選擇的路,即通過埃及進攻印度緻英國于死地的道路。這種途徑勢必會将德國的兵力長時間地束縛在一個非決定性的方向上。可以肯定的是,一方面它将使英國本土有充裕時間充實軍備,另一方面又給蘇聯幹涉德國提供大好時機。

事實上,通過地中海的這個途徑是一種對英國本土實施決戰的回避。

于是,出現了第三條道路,即登陸英國本島。1940年曾對此進行過辯論。

在談及這個問題之前,還要說一說在地中海戰争指導上實際所發生的問題。像後來蘇俄常犯的毛病一樣,希特勒在地中海也從未及時提供必要的兵力。他所犯下的一個根本性錯誤是,本來早就可以奪占馬耳他,但他卻放棄了。這對于最終喪失北非以及所釀成的全部後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1940年7月,希特勒拟制登陸英國本島的計劃(但并非最後決心),開始相應的準備工作。

作戰行動命名為“海獅”,但隻有在具備一定條件後才付諸實施。就計劃中的實施方式,在陸軍總司令和海軍總司令間進行了長時間的反複争論。關于這一點,以及促使最終放棄這一行動的原因——或者說借口——早有其他報道,這裡不再贅述。

這裡隻讨論三個最重要的問題:

登陸英國能迫使其放棄鬥争嗎?一旦成功,能導緻全局性的勝利嗎?

登陸是否确有成功的把握?一旦失利,将帶來怎樣的後果?

是什麼原因促使希特勒最終放棄登陸,由與大不列颠決一死戰, 轉而對付蘇聯?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登陸是打垮大不列颠最迅速的途徑。前面提及的其他兩條途徑都不能迅速決出勝負。但這是否就是最終的結局呢?對于這個問題,必須承認,有可能或者說有極大可能,丘吉爾政府在英國本島被攻占後,還會從加拿大繼續戰鬥下去;其自治領是否都追随其後,尚不能确定。但不管怎麼說,即使占領英國本島,也并不意味着大英帝國的全面垮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