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以下文章來源于曆史學堂君,作者清涼山居士

全文共

2402

字 | 閱讀需

6

分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小杜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絕句筆力雄奇,勾勒出晚唐清明時節風貌,頗給人凄清之感。仿佛自古以來,清明節便是一個自帶清冷哀婉背景音樂的節日,總與祭祀、懷念相關。清明節是怎樣來的?古人又究竟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呢?

一、清明節的由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人從先秦時代便極重視祭祖活動,這也是清明節的文化源頭。但在秦漢時期,大陸并沒有官方規定的祭祖節日,更談不上有清明節。事實上,兩漢時“清明”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氣,西漢前期《淮南子》中記有清明節氣:“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則記“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将其完全作為農業時令對待。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清明節真正走上節生巅峰,成為盛大的節日,是在兼并了上巳、寒食這兩個古老的節日之後。

上巳節是上古時期極重要的節日,早在春秋時期便已出現,“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這一天先民要來到水邊祭祀、沐浴拔楔(帶有驅邪的巫術儀式),青年男女在這時嬉戲擇偶,其樂融融,“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芍藥”。孔子弟子曾皙言志時也将上巳“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作為樂事。

魏晉時,上巳節正式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這時有錢有閑的士族常會去水邊玩一種高端遊戲——曲水流觞,而正是東晉永和九年的上巳節,王羲之寫出了垂名千古的《蘭亭序》。唐代上巳節是全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唐德宗把它和重陽、中和 (二月一日)并稱“三令節”,足見對上巳節的重視。每逢上巳, 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 ,作曲水流觞之會, 并且還要拿錢物賞賜文武百僚。民間的上巳節更是多姿多彩,男女争相來到水邊祓禊飲宴、現場交友,繁盛非常,“彩幄翠疇,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毂”,杜甫筆下楊氏出遊也是在上巳“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寒食節在農曆三月,上接上巳,下連清明。相傳寒食節是因為晉文公欲逼功臣介子推出山做官,放火燒山誤将介子推母子燒死,為此而立。傳說畢竟隻是傳說。寒食節實際起源于上古時期“改火”的風俗:上古時期生産力落後,人們崇拜火神,認為發生與火有關的災難是由于久燃不熄的舊火作祟,需要定期熄滅舊火,過一段時間選擇新樹再次鑽木取火,方才能趨吉避兇。在新舊火交替時,隻能吃冷食,故而稱為“寒食節”。

早在西周,政府便令專管取火的小官搖着木铎在街上下令禁火,“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國中”。漢代寒食節并不普及,多在北方流行時間長短各地亦不相同,山西太原地區甚至長達一個月,使得“老少不堪,歲多死者”,直到東漢周舉出任并州刺史方才禁絕這一陋習。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唐人對寒食節甚是重視,朝廷明令寒食禁火三天,直至三天後的清明節方才重新開火。也正是在唐初,寒食節掃墓祭祀成為習俗,燒紙錢也成為普遍行為,白居易便曾寫到“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身在遠方不能回鄉者,往往臨水遙祭“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

然而生性浪漫的唐人在悲痛的祭祀過後,往往會立刻在墓園設宴狂歡,上一秒哭成狗下一秒吃成豬,政府對此頭痛不已,嚴令禁止唐人墳頭蹦迪“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與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責打)一頓”,然而并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下梁不正上梁必歪,下令禁止墓園歡宴的皇帝其實最high,在寒食節宮裡設冷食宴請重臣,狂歡從早到晚,并給全國公務員放假七天,民間取消宵禁,百姓可以徹夜遊玩。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唐代上巳、寒食、清明三節相連,逐漸融合“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理學家宣揚“存天理滅人欲”,帶有原始野合色彩的上巳節一蹶不振;寒食節要吃冷食掃墓,不似踏青的清明節般受歡迎,二者逐漸被清明節合并,清明成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到了明清,清明節漸趨今日模樣:“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二、清明節的習俗

古代清明節的習俗同樣吸收了上巳、寒食兩個節日的部分習俗,頗具特色。

(一)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從寒食節吸收而來。清明祭祀是連接配接祖先與時人的紐帶,是對先人的懷念與哀思,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清明蛋

國人在清明節往往會吃煮蛋以求子嗣,這來源于上巳節。上古時期,古人觀察到鳥類卵生現象,産生卵生殖崇拜,《詩經》中便有帝喾妃簡狄吞鳥蛋生下商人先祖契的詩篇“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秦漢時期,古人常在上巳節将蛋浮在水中祈禱求子,有時也将棗放入水中,以諧音“早子”求子逐漸演化成吃清明蛋的習俗。

(三)插柳枝

古人認為柳樹可以吓鬼,稱之為“鬼怖木”,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家族旺盛,在清明節時往往會插柳枝。唐中宗賜給群臣細柳圈以避鬼“幸梨園并渭水拔除,則賜柳圈辟疠”,到了宋代插柳枝愈加流行,成為民間普遍習俗“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

(四)蕩秋千

秋千由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漢武帝時在宮中流行起來,唐宋時成為清明節女子喜愛的活動,明清時甚至有時将清明節稱為“秋千節”。清明時節萬物複蘇,困鎖深閨的女子蕩起秋千,可以排解苦悶,借機眺望遠方,成為一時之盛,陸遊曾寫道“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五)放風筝

風筝最早用于戰争時偵查敵情,後來人們以其高飛,寄希望能帶

走憂愁,漸漸成為受大衆喜愛的娛樂活動。清明踏青時節,放風筝也頗受歡迎。

清明節的活動尚有很多,如蹴鞠、鬥百草、植樹、拔河、鬥雞等,多是适宜春季進行、老少鹹宜、流傳至今的經典娛樂方式,在此便不一一贅述。

時值暮春,清明時節,不妨放下手中俗務,趁着小長假走出家門,為先人祭掃,陪家人踏青,給自己充電,綿延我們血脈中那一份對春日的熱愛。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号立場)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