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作者:每日豆瓣菜

西裝革履搭配公文包,背簍旁沾有泥土的解放鞋……淩晨6點32分,重慶軌道交通4号線“背簍專線”準時到站,即将載着早起的人們開啟繁忙的一天。

擔心背簍影響“公文包”的體面,“解放鞋”盡可能避讓,“公文包”反而主動上前,幫着“解放鞋”過安檢。一個個背簍、一個個公文包,相遇後發生奇妙故事,又共同奔赴前方。

連日來,記者尋訪“背簍專線”多位乘客。不論背簍還是公文包,了解他們故事的同時,也感受到這條線路上的人們勤勞樸實、善良包容、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淩晨4點

八旬夫妻起床賣橙:不給兒女添負擔

4月3日淩晨4點,渝北石船葛口村,81歲的包紹環和84歲的老伴馮忠福已經起床收拾。當天,是龍興鎮趕場的日子,他們要坐“背簍專線”去龍興賣血橙。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4月3日,渝北石船葛口村,81歲的包紹懷(左)和84歲的老伴馮忠福正在準備售賣的血橙。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今年,老兩口種植的各類柑橘又豐收了,産量上萬斤,采摘的橙子在家裡堆成“小山”,橙香滿屋。眼下,亟待解決銷量問題。包紹環本想着多背一點,可老伴卻将個頭大的血橙放進了他自己的擔子。出發前,包紹環特地稱重:老伴擔子裡80斤,自己背簍裝了20斤。

老伴挑擔走在前頭,包紹環肩背背簍緊随其後。天還未亮,田間路上,兩人步行雖慢,卻執着有力量。馮忠福說,自己一直幹的是賣柑橘的營生,靠着這份幾十年的買賣,先後養大了三個子女。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渝北石船葛口村,84歲的馮忠福,挑起裝滿血橙的擔子去軌道黃嶺站,乘坐“背簍專線”去龍興賣血橙。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現在交通好了,軌道修到村裡、大路通到家裡,鄰居大都買了車,出行很友善,幾分鐘就到鎮上。我們年紀大了,無法開車,隻有步行。”馮忠福說,沒有軌道交通之前,他們走路去乘公共汽車再到各個場鎮,“以前走小路,要1小時以上,現在去軌道黃嶺站,步行隻需要20多分鐘。”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4月3日,軌道黃嶺站,81歲的包紹懷(左)和84歲的老伴馮忠福 準備乘坐“背簍專線”去龍興賣血橙。 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村支書胡平介紹,老兩口有養老金,但總閑不下來。

“子女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我們現在能走能動,為啥要去給他們添負擔?”包紹環還覺得,土地撂荒了可惜,一分耕耘總有一分收獲。

淩晨5點30分

菜簍裡小心翼翼呵護的雞蛋

淩晨5點30分,小雨未停,68歲的黃吉國提着菜簍子,從家中出發,步行半小時後,他到達軌道石船站。菜簍裡,是他小心翼翼呵護的雞蛋。去到龍興鎮上,這樣的農村土雞蛋,可以賣到1.5元一個,甚是搶手。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4月3日,軌道石船站,68歲的黃吉國提着菜簍子,準備去到龍興鎮上,販賣農村土雞蛋 。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7年前,黃吉國的弟弟意外去世,留下身體殘疾的妻子和兩個女兒。不忍兩個侄女無人照拂,黃吉國咬牙承擔起養育侄女們的重擔。

除了打零工,為了擴大收入,黃吉國種植蔬菜、發展養殖,利用家附近的地,散養大量的走地雞。“政府也幫了我不少。”他表示,自己有低保補助,弟媳也有殘疾補貼。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4月3日,渝北石船葛口村,黃吉國正在撿拾雞蛋。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一簍簍菜、一簍簍蛋……7年來,黃吉國含辛茹苦,将勞作産出一一變現。

“就是伯伯的菜簍子養大了我和妹妹!”侄女黃英表示,在伯伯的養育下,自己順利畢業上班,成為了一名“上班族”,妹妹比她争氣,考上了安徽的一所師範大學,開啟了大學美好時光。

黃英說着,還給記者展示了妹妹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孩,五官漂亮,自信從容。

今年春節,黃英拿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她毫不猶豫支出工資的六分之一,給大伯黃吉國買了一身新衣服。“想讓大伯開心過春節。”她說,在自己心目中,早已将黃吉國視為父親。

淩晨6點18分

“菜背簍”邂逅“公文包”

淩晨6點,重慶軌道交通4号線石船站和黃嶺站,早有村民等候在此。

花菜、折耳根、莴筍、血橙……大家想借着最早的一班車,将最新鮮的蔬菜、水果帶到鬧市區,賣個好價錢。春季農忙,早點賣完回家,還要繼續趕農活兒。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4月3日,軌道石船站,保安幫助菜農拿蔬菜秧苗進站。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首班車發車時間未到,但站内燈光已亮起,站内從業人員已經上崗。雨天路面濕滑,軌道石船站,保安李中仁一直幫忙,有村民累了想借階梯歇息,他急忙過去扶住背簍。“能幫就幫,進站更有序。”他解釋。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軌道石船站,羅光明(右)、錢芳夫婦準備去龍興賣花菜和蔬菜秧苗。 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羅光明、錢芳夫婦是村裡的蔬菜種植大戶,要去龍興賣花菜和蔬菜秧苗。錢芳透露:“菜多的時候就開車送,少量的就搭乘軌道,友善。”這些年,靠着辛勤打拼,夫妻倆不僅養大了兩個孩子,收入也不菲,還在鬧市區買了别墅。在村裡,夫妻倆是緻富帶頭人,靠着大規模種植,吸納村民打零工增收。不過,夫妻倆樸素低調得很。羅光明謙虛地說:“我女兒是白領,買别墅,她也出了一份力的。享啥福哦,還有兒子在讀大學,要繼續幹。”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4月3日,軌道石船站,錢芳背起菜簍刷卡進站。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淩晨6點18分,軌道石船站,乘客開始陸續接受安檢進站,除了菜農,也有少量趕早的上班族。一位戴着眼鏡、西裝革履、提着公文包的男士見到有菜農背扛手提,一時進不去安檢門,主動上前幫忙提菜。

淩晨6點32分

列車向前,奔赴美好生活

淩晨6點32分,大家都如願趕上了最早的一班車,找到位置坐下後,不少人自發将背簍、菜簍靠在身邊,盡可能不影響他人通行。

“背簍專線”:連接配接勞作和收益 載滿穩穩的幸福

▲淩晨6點32分,重慶軌道交通4号線“背簍專線”,繁忙率先開啟,早起的人們在此不期而遇。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駛向前方的列車裡,“解放鞋”與“皮鞋”身處同一空間,“菜背簍”與“公文包”和諧并存,一起奔赴更美好的生活。見到有年輕人穿着打扮精緻,穿着解放鞋的羅光明小心地問道:“會不會嫌我們不體面喲?”一位小夥豪爽地表示:“不存在!我爸媽也是這樣把我養大的。”

坐在羅光明一側,黃吉國談及侄女買的新衣服,挺直了腰杆:“娃兒有出息,我再累也值得!”一旁乘客接過話茬:“大哥,再苦幾年,等娃兒都工作了,一切就都好了!日子肯定越過越好!

60歲的樊成良也起了個早。挑起的擔子,一邊是種植的牛皮菜,另一邊是他提前一天采摘好的野生折耳根。他說,要直奔觀音橋而去,肯定可以賣個好價錢!

不少乘客注意到包紹環夫婦,紛紛打聽他們的生活。面對陌生人,包紹環從不避諱,非常配合,也從不乞憐。“有人買我們的橙子,我們高興;不買,我們也不強求,問起就當聊天。”包紹環笑道。

中午12點

臉上的皺紋笑成一朵花

包紹環夫婦賣橙回來,已經中午12點,當天收入上百元。掏出百元大鈔,包紹環臉上的皺紋笑成一朵花,淩晨4點“開工”的辛勞,在那一刻已經煙消雲散。午飯後,老兩口挽起袖子、打起赤腳,扛着鋤頭去到地裡。“要趕緊将包谷秧栽下,包谷行情好,又能賣個好價錢。”老人說道。

重慶軌道交通4号線二期是一條連接配接渝北區石船鎮和市區的軌道交通線路,于2022年6月開通,全長32.8公裡。記者從石船鎮獲悉,軌道4号線石船站,就設在不到兩公裡外的村口。沿線不少菜農、果農搭乘4号線到場鎮、鬧市區賣菜,慢慢地,4号線成了大家口中的“背簍專線”。

此前,有人建議早晚高峰禁止帶菜筐等大型物品,對此,重慶軌道交通回應:隻要行為和物品合規,就不會幹涉。前不久,有菜農表示聽不懂國語語音報站,很快,部分站點上線了重慶話播報。為解決渝北區兩江大道北延伸段沿線石龍、青杠等7個村的群衆“出行難、乘車難、賣菜難”的問題,今年6月底前,還将加開公交專線,與“背簍專線”無縫連結。更多的村民将搭乘“背簍專線”,增收緻富。

據新重慶-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