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敬!一等功臣

作者:網信望城

人民軍隊栉風沐雨九十七載,從星星之火到燎原勝勢,從筚路藍縷到強軍興軍,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崇高、信念堅定的革命軍人。戰争年代,他們在槍林彈雨中不懼犧牲、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們接續奮鬥、甘于奉獻。

讓我們走近從烽火歲月裡走來的老兵,聽他們講述革命軍事文物背後的故事,從中感受精神力量、傳承紅色基因。

緻敬!一等功臣

來到王廣家裡,一張紅色小方桌上面擺滿了獎章、證書、報刊雜志等,這是王廣和他的榮耀。他率先拿起一個紅色盒子,上面赫然寫着“一等功獎章”。盒子表面有些磨損,顯然是飽受了時間風雨的洗禮。雖是如此,仍然充滿光澤。

緻敬!一等功臣

輕輕打開盒子,映入眼簾的是一枚閃爍的勳章。他和我們介紹道:“這是2000年獲得的一等功連長軍功章,當時還是比較驚喜的,能感受到上級對我的認可!”

緻敬!一等功臣

從雷鋒家鄉子弟兵到一等功連長,王廣的軍旅生活注定不平凡。

1990年,18歲的王廣從望城參軍入伍。

1991年,一入伍便擔任新兵班副班長。

1992年,王廣獲得北京衛戍區某師比武金牌,同年年底榮立三等功。

1993年,王廣被評為北京衛戍區“優秀四會教練員”。

1995年5月,因各項工作成績出色順利提幹。

2000年,榮獲一等功軍功章。

緻敬!一等功臣
緻敬!一等功臣

風雨一路、披荊斬棘,王廣用雷鋒家鄉子弟兵的“釘子”精神,在軍隊踐守承諾、吃苦耐勞,自覺用排頭兵的标準要求自己,他的人生追求是: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這恰是這枚勳章背後的精神載體。

“剛當兵的時候我投彈隻能投20多米,跑個五公裡都要吐,尤其是跑四百米障礙要2分多鐘,射擊經常跑靶。”王廣初入伍時尚不适應。面對這種情況,他卻毫不氣餒,利用休息時間帶着手榴彈到操場上去補火加練;晚上腿上加沙袋在營院裡跑10公裡;苦練射擊……新兵訓練兩三個月左右,他的各項成績都達到了優秀标準。

緻敬!一等功臣
緻敬!一等功臣

此外,王廣不斷提高軍事理論水準,堅持學習《現代兵種》、《軍事學術》、《外軍研究》等雜志刊載的現代軍事知識的同時,堅持搞技術革新,取得了“便攜式照明具”、“夜間快速定向器”等5項革新成果。

“過得硬必須軍事精,高标準要求自己,為大家作出表率。”王廣如此說道。然而他卻坦言,這份勳章背後并不是他一個人的努力,是代表着所有戰士們,是他們用擔當和使命托舉起的這份榮譽。“我隻是做了平常的事,榮譽是屬于大家的。”

緻敬!一等功臣

事實上,王廣對士兵們是出了名的好。一直以來,他始終把戰士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像對待親兄弟一樣關心幫助他們。

河南籍的士兵陶萬柱家庭十分困難,條件極其艱苦。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王廣主動帶領戰士們募捐,為他籌集善款,改善家庭情況。而陶萬柱也不負所望,成為了一名優秀士官。

回憶起這枚勳章背後的故事,王廣感慨頗多。作為那段歲月的見證者,他書寫出了自己的精彩故事。時至如今,他也一直在赓續英雄精神。他投入到紅色宣講中,結合親身經曆,向越來越多人講述當年保家衛國的故事,讓愛黨愛國教育更生動立體。

熱血與使命凝鑄起軍功章的閃耀

一枚枚軍功章背後的故事訴說着

曆史還未散盡的滾滾往事

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仍在眼前

英雄從未遠去,英雄精神長存

來源:望城視界

編輯:田思宇(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