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作者:央視網

美育中考真的來了!

前段時間,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家上國中的孩子,被學校要求每天打卡,上傳唱歌、跳舞視訊。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還有初三學生吐槽,除了正常課業,還要背藝術知識,“這幅畫的作者是誰,那首歌是誰唱的,都快搞成藝術生了。”

這些,都是緣于這兩年逐漸落地的“美育進中考”政策。

2020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探索将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截至去年6月,江蘇、湖南、雲南、河南、遼甯等8個省份已全面推行;還有5個省份在市、縣、區試點探索,考試分數從10分到40分不等。

對此,家長們卻有不同看法。有不少家長擔心加重孩子負擔,消磨孩子的藝術興趣,對沒有藝術天賦的孩子也不公平。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美育中考,到底該不該考?該怎麼考?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藝術也搞“死記硬背”?

綿陽,是全國較早實施“美育進中考”的城市。

早在2020年,音樂、美術就被納入該市中考科目,分别計10分,占中考總分的2.2%,題型為選擇題和判斷題。當年3月,共有4萬餘名考生參加藝術中考,在電腦上看視訊、文字,聽音頻答題。

不過,盡管考試形式、科目變了,但考試的内容,大多還是需要“死記硬背”的藝術知識。類似于: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聰明的讀者來試試

不隻綿陽,從各地已經公布的藝術考試政策裡也能看到,藝術基礎知識占比很大。

比如,2023年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要求,音樂、美術在中考中各占20分,其中日常分5分,初三的終結性考試15分。終結性考試中,基本理論占10分,占比66.6%。

“這樣考查的僅僅是學生的記憶力,無法反映其藝術素養,反而增加了考試負擔,讓美育中考趨向應試、功利。”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後劉暢等3位研究人員,調查了全國30個省份的美育中考現狀後,這樣評價道。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他們還發現,盡管個别地區提出,除了基礎知識,還要考察學生的藝術表現。但在實際操作中,考察的仍是量化名額。比如唱歌,看的還是音準、節奏、速度、歌詞,而情感、個性、态度卻被忽視了。

2021年,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前理事長、音樂教育家吳斌在某省調研時看到,在音樂課教室裡,沒有想象中的音樂聲,反而每個學生都捧着一本厚厚的複習資料,背着音樂史、樂理。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不隻學生,面對新的考試要求,老師也茫然。

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聲健,一直從事美育政策研究,長期參與并起草國家美育和藝術教育法規檔案。

據他介紹,在實施美育中考的地區,有不少老師跟他抱怨:考題設定不合理;平時上課少,考前搞突擊;藝術學科所占分值不合理等等。

更讓老師們憂慮的是,以前上藝術課,學生和老師都很享受。現在上課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樂不起來了。

“學生和藝術本應是你情我願,雙向奔赴,如果僅為打卡、考試而上課,讓藝術課索然無味,也讓學生失去興趣,這絕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也不是藝術教育的目标。”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郭聲健教授認為,真正的藝術是自由的,讓學生為了分數去唱去跳,既是對藝術的扭曲,也是對學生的“暴力”。

“其實真正的審美,是不以學習知識、分辨真假為目的的。”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張璐也坦言,判斷是否進入審美狀态、怎麼提升審美能力,是一個難以量化的過程。

既然如此,美育還有必要進中考嗎?

“考學校而不是考學生”

美育這種東西,一旦和考試挂鈎,就成了一個笑話。”

作家、知名自媒體部落客“格十三”專注育兒觀察。前段時間,她所寫的批評美育中考的文章,曾引起熱烈讨論。在她眼中,對美的感受和思考,是曼妙而無形的;鑒賞美的能力和興趣,更需要潛移默化的修煉。

她認為,與其讓孩子們坐在電腦前戴着耳機,“鬼哭狼嚎”地進行聲樂訓練,不如少點考試負擔,讓他們走出去,去大自然、博物館、美術館。在松弛的狀态裡,學會真正地表達、贊美與思辨。“松弛感就是一種十分優質的美育教育。”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在生活中感受美,當然是好的,但隻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态,不是所有孩子都有這個條件。”郭聲健、郭必恒、張璐等學者均表示,藝術的熏陶、審美素養的提高,光靠自發感受遠遠不夠,必須通過系統的學校美育才能實作。

學校美育的觀念由來已久。五四時期,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其中就有“美感教育”。新中國成立後,教育方針也一直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一直存在“重智育、輕德育、弱體美”的現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美育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5年,國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強調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同年9月就美育工作發表重要講話......

在北京、上海等教育資源發達地區,落實學校美育并不難;但在全國,尤其是廣大鄉村地區,美育還未全面普及:藝術不被重視,仍是“副科”;師資不夠,常由其他老師兼任;課程單一、數量少;教學硬體裝置不足等等。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是以,“美育進中考”的政策意圖也很明晰——就是要用分數指揮棒倒逼全國學校、家長、學生重視美育,落實美育政策。

“某種意義上,是考學校而不是考學生。”郭聲健解釋,現階段美育中考的目的,是督促各地學校把課開夠、老師配夠、活動辦夠,讓美育面向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是教育資源發達地區的少數人。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我們承認藝術有特殊之處——強調個人體驗、感性了解,強調浸潤性、深入性,但沒找到更好的辦法之前,美育中考是一個新的嘗試。”張璐副教授坦言。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怎麼考?考什麼?

“都說‘美育是讓孩子熱愛生活、釋放自然天性、激發創造力’,我很想知道,這怎麼落實在考試裡?”育兒部落客“格十三”問出了很多家長的疑慮。

“藝術知識當然重要。一個人不識譜,也能欣賞音樂。但如果有基本的知識技能,肯定會更好。”張璐副教授表示,美育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不能一味強調純感性。

當然,除了合理比重的藝術基礎知識,郭必恒教授提出,技能和賞析也必不可少。

技能不是簡單讓學生唱歌、畫畫,而是要學會評判,比如畫作的構圖技巧、歌曲的情感格調等等;而賞析,則是要學會表達,試着評論文藝作品。“就像中考、聯考國文作文一樣,有主觀性,也有評分标準。”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此外,郭聲健、張璐還強調,美育不适用傳統的紙筆考試,要盡可能結合生活場景,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美不是懸浮的,美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當然,最需要考慮的,是公平。不少人擔心,經濟落後、教育資源匮乏地區的孩子會吃虧。對此,郭聲健教授認為,“美育進中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漸探索。

“比如,試着進一步因地制宜,由縣一級組織統考,縮小地區差異;暫時不納入中考成績,以合格/待合格等級作為參考,不影響升學;等課開夠之後再逐漸進中考等等。”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2023年3月22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國小生在田野裡上興趣音樂課

對于個别家長為了提分,給孩子報藝術補習班的現象,教育部也再三強調,“中考隻考課上、書本上教的,報補習班作用不大。”

“凡事先易後難、先簡後繁,美育中考剛起步,問題肯定不會少。我們先從音樂、美術開始,再到書法、戲劇、舞蹈等等,長期探索,慢慢積累經驗。”

但一個共識是:考試不是目的,落實美育,幫助孩子們怡情養性,過一個豐盈自在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藝術不可能比人的生命本身更動人。

美育中考真來了,沒“藝術細胞”的孩子咋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