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作者:小賈愛曆史

馮玉祥,這位曆史上的大人物,到底是英雄還是小人?曾被譽為“布衣将軍”,他的清正廉潔和用兵之才備受推崇,但同樣的,他也被指責為滿嘴謊言,反複無常的“變節将軍”。張學良晚年評價他“十分殘忍,愛殺人”,這樣的評價讓人難以将他與英雄形象聯系起來。一個人,怎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兩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馮玉祥複雜多面的曆史形象,探索這位傳奇軍人背後的真實故事。到底是什麼讓他成為人們口中的英雄與叛徒?他的人生究竟隐藏着怎樣的秘密?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馮玉祥,一個在中國曆史上極具争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出生于安徽巢湖的一個普通家庭,馮玉祥的父親原是一名低級軍官。自小随軍生活的馮玉祥,在15歲那年便邁入了軍旅生涯,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1902年,馮玉祥果斷離開了日漸衰落的淮軍,投入到袁世凱的麾下,這一選擇無疑改變了他的命運。在袁世凱的新軍中,馮玉祥憑借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迅速嶄露頭角。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時,他更是毅然決然地響應革命,雖一度被捕,卻因時勢所迫,最終得以幸存,并在革命勝利後跻身為功臣。

馮玉祥的人生遠不止于此。1915年袁世凱稱帝,引發了一系列護國戰争。馮玉祥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複雜的角色,他既未真正與護國軍開戰,同時又與其保持秘密聯系,表面上服從指令,背地裡卻是另一番景象。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兩年後的護法戰争,馮玉祥再次展現了他的“變節”本色,背叛了北洋軍閥段祺瑞,主張南北議和。雖然從結果上看,他的選擇傾向于支援革命力量,但這種屢次的變節行為,在當時和後來的曆史評價中,都讓他背負了極大的争議。

1921年,馮玉祥主政陝西,這一時期,他的政治和軍事生涯達到了頂峰。他不僅在内政外交上有所作為,更是大力發展了地方經濟和教育。特别是在軍事方面,他大力整編訓練部隊,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被譽為“西北軍”的上司者。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馮玉祥的政治生涯充滿了波折。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後,孫中山确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馮玉祥表示全力支援。他與蔣介石、汪精衛等人的關系也是以經曆了起伏。尤其在1926年的北伐戰争中,馮玉祥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軍隊成為北伐的主力之一。但在勝利的喜悅之下,也隐藏着無數的政治勾心鬥角和利益争奪。

到了1929年的“中原大戰”,馮玉祥和閻錫山聯手對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這場戰争不僅是馮玉祥軍事生涯的一個高潮,也是他“變節”形象的集中展現。他從支援蔣介石到反對蔣介石,再到最後的失敗,每一步都充滿了争議和複雜性。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這場失敗對馮玉祥的打擊是巨大的。之後他被迫退居二線,直到1935年的西安事變再次将他推到了曆史的前台。在這一事件中,馮玉祥和張學良共同扣押了蔣介石,試圖迫使其停止内戰,一心對外。這一行為雖然充滿争議,但也從側面展現了馮玉祥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深切關注。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或許是多年軍旅生涯的磨砺,或許是心中未曾平息的政治抱負,馮玉祥的晚年并不平靜。他在1948年選擇支援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選擇讓他再次被曆史的巨輪卷入了政治漩渦。他的一生,就像他的軍事生涯一樣,充滿了轉折和變化。每一次選擇,無論是英雄還是叛徒,都成為了他複雜形象的一部分。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馮玉祥的一生,是中國近代曆史的一個縮影。他的每一次決策,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必然産物。他的英雄形象和叛徒形象,其實都是曆史賦予的标簽,而真正的馮玉祥,是一個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試圖尋找自我定位的普通人。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馮玉祥,而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符号。

張學良晚年評價馮玉祥:馮很殘忍,他殺人,我這人很少做這種事

回顧馮玉祥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從一個普通士兵到進階将領,從革命支援者到被視為變節者,馮玉祥的每一個身份轉換都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曆史程序。他的故事不僅僅讓我們反思什麼是真正的英雄,也讓我們了解,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每一個選擇都無法簡單定義為對或錯。馮玉祥的一生,是對勇氣和變節、忠誠與背叛更深層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