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年磨一劍,地表最強“空氣充電寶”來了

作者:科學網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 陳歡歡

手機沒電了需要充電寶

電網沒電了怎麼辦?

在各種儲能技術中

有一種“空氣充電寶”——壓縮空氣儲能技術

近年來發展勢頭極為迅猛

4月30日,中國科學院研發

國際首套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電站

在山東肥城首次并網發電成功

這是目前國際上

規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優、成本最低的

新型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這一技術雖然起源于國外

但在大陸得到了發揚光大

從各項技術名額上看

目前可謂“地表最強”

20年磨一劍,地表最強“空氣充電寶”來了

▲山東肥城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項目全景。

早在2004年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實體研究所

就開始了儲能相關研究

那時正是火電“大幹快上”的時代

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不足1%

誰能想到能源格局未來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說起儲能,大家都覺得過于冷門

但中國科學院的使命是創新為民

不僅要努力滿足當下的需求

也要前瞻思考未來的需要

工程熱實體所堅信

儲能技術值得投入

2005年

工程熱實體所副研究員陳海生公派英國訪學

和導師共同提出了液态空氣儲能概念

并在英國建成國際首套兆瓦級液态空氣儲能裝置

這次小試牛刀之後

陳海生立志:

在中國發展更先進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

當時,傳統技術的缺點是效率僅50%左右

即進去1度電隻能放出來大約半度

而且,還必須依賴天然氣提供熱源

中國“缺油少氣”

這條路顯然走不通

2009年,工程熱實體所提出全面革新的

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

系統效率達70%以上

且不需要額外燃料,實作零排放

這一技術飛躍的重要基礎

來自中國科學院對葉輪機械的深厚研究

工程熱實體所創始人吳仲華先生

是國際公認的“葉輪機械先鋒”

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關鍵

正是葉輪機械的高效運轉

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最大的變數在于

從根本上抛棄了瓦斯輪機

轉而利用壓縮機、膨脹機和蓄冷蓄熱技術

實作高效發電

20年磨一劍,地表最強“空氣充電寶”來了

▲1.5MW先進壓縮儲能系統。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2009年

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開發在中國還是空白

是模仿成熟技術走老路

還是自主創新第一個吃螃蟹?

前者來得快,後者風險高

工程熱實體所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

陳海生說:

“哪怕多花幾年,一定要掌握核心技術,

不受制于人。”

研發一項新技術的難度有多大?

團隊成員形容當時面臨的困難就像“一堵牆”

例如,膨脹機的膨脹比達到正常膨脹機2倍以上

為此,團隊建設了一系列實驗平台

并結合計算機模拟反複優化

一點點提高

蓄熱蓄冷是決定技術成敗的另一大關鍵點

經過不懈的技術攻關

他們最終以最普通的水為媒體實作了目标

團隊成員王亮表示:

“這是一個全世界都沒有出現過的方案。”

要攻克硬科技,必須具備硬實力

從1.5兆瓦到10兆瓦再到100兆瓦系統

每一次規模放大,都是從原理到部件的重新研發

經過10餘年技術攻關

他們面前的那堵“牆”終于被突破

20年磨一劍,地表最強“空氣充電寶”來了

▲張家口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項目蓄冷蓄熱罐。

2021年,國際首套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

國家示範項目在張家口順利并網

發電效率達到70.4%

經過進一步技術創新

山東肥城300兆瓦示範電站“更上一層樓”

設計效率達72.1%

與儲能技術的“老大哥”——抽水蓄能相當

成本也更具競争力

年發電量約6億度

每年可節約标準煤約18.9萬噸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9萬噸

要攻克硬科技,還必須有建制化的團隊

作為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

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每項關鍵技術

都需要大平台、長時間、大強度的穩定支援

儲能研發中心現有職工學生200餘人

十多年來

大家為了項目“逐風而居”“餐風飲露”

2023年,半數以上職工出差超過100天

還有幾人超過300天

但團隊成立至今

核心成員一個都沒離開

他們說:

“能堅持深入幹一件事,

實作自己的理想,很幸福。”

20年磨一劍,地表最強“空氣充電寶”來了

▲國際首套1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範電站。

過去10年間

大陸風電光伏裝機增長了8倍

2023年風電光伏裝機曆史性地超過火電

儲能不僅登上了曆史舞台

并且将扮演重要角色

而中國也成為全世界對儲能需求最強烈的國家

電影《中國合夥人》中有一句經典台詞:

“夢想是什麼?

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對于儲能研發中心的科研人員而言

攻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

讓清潔能源走進千家萬戶

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中國科學報》刊發全文:

地表最強“空氣充電寶”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