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虹:讓課文裡的紅色故事活起來

作者:南昌廣播電視台

編者:近日,《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入選2023年度“中國好書”,此前該書還入選了中宣部2023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本期,我們特邀該書作者分享其創作心得。

朱虹:讓課文裡的紅色故事活起來

▲《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書影

本書的緣起,我願稱之為“火種的傳遞”。2023年初,三環出版社在北京舉行新春釋出會。會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兒讀物編輯室主任王林聽了我對江西紅色曆史書籍《紅旗漫卷江西》的分享後,就以“紅色故事應該怎麼講、紅色教育應當如何做、紅色文化應該如何宣傳”等問題與我進行了深入交流。談到興濃處,王林發出邀請,讓我編著一本以少年兒童為主要讀者、以國小國文課本裡的紅色故事為中心發散輻射的紅色讀本,作為義務教育課本的補充閱讀。我欣然應允。

入選教材的紅色故事經過時代的檢驗,已成為經典名篇。《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精選國小國文教材中與革命文化相關的課文,并基于課文内容從多個次元擴充書寫,幫助讀者加深對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的了解與學習:介紹課文内容的曆史背景,鈎沉課文中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迹,發掘課文中紅色故事的精神力量,總結紅色故事對今天的深刻影響,展現革命文化與時俱進、在新的曆史時期綻放出新的光彩的必然性。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了讓紅色文化更好地弘揚和傳承,必須将其置于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從少年兒童抓起,使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幫助新一代長志氣、硬骨氣、樹底氣。

正是抱着這樣的信念,我首次嘗試為小讀者寫書。為了讓紅色故事更好地入腦入心,我通過深入淺出地闡述真實鮮活的故事細節和背景,從小讀者熟悉的人、事、物着手,以親情、友情、革命聖地等作為切入點,用微觀的鮮活細節描寫血肉豐滿的革命故事,讓小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革命先驅們的人格魅力,喚起青少年對革命年代的紅色記憶,培養其愛黨愛國夫妻民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紅色故事在小讀者心中更加飽滿豐富,《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精心挑選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一到六年級國文教材中的27篇課文和閱讀材料,并用12萬字的篇幅描述這些課文及材料背後的深層故事。教科書由于篇幅所限,無法全面展現故事的曆史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深遠意義。如一年級下冊的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限于國小生認知水準和書本體例,原文僅103個字和一張水井的照片,對于挖井的原因隻有一句話:“村子裡沒有水井,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我在《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中以《紅井水,清又甜》為題,用了2800字的篇幅,從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主席關懷群衆喝不上幹淨水的故事講起,毛主席親自和警衛員帶頭挖了水井,從此沙洲壩群衆喝到了甜井水。1934年,紅軍長征之後,國民黨反動派白天将這口井填起來,群衆就在晚上挖開。故事講到1950年,毛主席派人來慰問老區人民,鄉親們将這口井取名“紅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塊碑,刻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一口井展現了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

如何讓小孩子對紅色故事共情是本書編寫的主要難點。在實地考察國小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時,我明顯感受到,和平年代成長的孩子對革命先輩所處的時代已經十分陌生,他們很難清晰地了解紅色曆史。有時,孩子們會将革命烈士神化,認為他們理所當然地不怕苦、不怕痛。我曾經在一個課堂上,旁聽老師講《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李大钊怕死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他不怕。”我想烈士也是普通人,哪一個不是帶着對生的眷戀毅然赴死的呢?他們是用自己的死來換取更多人的幸福生活。如果孩子們了解不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對親人的不舍、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就很難去感受革命先輩們的偉大。對此,我通過講述革命英雄的日常點滴,如劉伯承頑皮的童年、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在冰冷河水中的疼痛、趙一曼含淚将兒子托付給他人的不舍等,将那些血肉豐滿、充滿活力的革命者形象呈現給孩子們,讓孩子們能夠真正體會到革命先輩的鮮活生命力,讓他們更容易産生共鳴。

如何開展寫作?在這個過程中,我重視從教科書入手。我請王林幫我搜集了12本最新版的國小國文教科書,一字不漏地讀每一篇課文。為確定書稿内容準确規範,我查閱了大量史料,并到一些革命烈士紀念館、博物館和革命舊址進行實地調研,對不同版本的素材細心推敲、甄别,對黨史、軍史的相關表述再三核查,力求邏輯清晰、有理有據。同時還請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及多位黨史研究專家對書稿進行審讀,對書中表述不當、訛誤的地方進行修正。出版社的同仁亦為此書付出良多,他們嚴把導向關、品質關,確定書稿高品質出版。在本書定稿階段,我還删減了一些複雜的曆史背景介紹,采用更加簡潔明了的語言,使故事更易于了解。為了使本書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達到高度統一,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曆史照片,讓孩子們能夠直覺感受到曆史的真實面貌,深刻地了解和感受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迹。本書的封面采用了鮮明的紅色,上面附有方志敏、雷鋒、白求恩等先輩的照片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南昌起義的浮雕,這不僅是對那段革命曆史的緻敬,也象征着紅色革命精神的曆史傳承。

在編寫《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這本書時,我設定了一個目标:要讓這本書成為少兒閱讀的精品圖書,滿足“三精、兩力、一檢驗”的标準。“三精”是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和制作精良。在挑選和編寫27個紅色故事時,強調這些故事要展示豐富的思想内涵,而不是智語口号式的宣講。還要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藝術形式,讓讀者能夠津津有味地接受。我們認真審視了書籍的每一個細節,從文字到插圖,從排版到印刷,確定每一方面都達到最高标準,讓讀者在感受内容深度的同時,也能得到審美的享受。“兩力”是必須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通過真實的曆史故事,重制曆史人物在曆史浪潮中的堅定與奮鬥精神。如《英雄的母親不落淚》一文,講到黃繼光犧牲後,毛主席三次接見他的母親鄧芳芝,她始終面帶微笑,從頭到尾沒有掉過一滴淚。她說,如果我哭着見主席,主席難道不傷心嗎?她的孩子也犧牲在戰場,我要一直保持樂觀的微笑。停戰以後,鄧芳芝加入赴朝通路團,來到了黃繼光戰鬥犧牲的地方,再也忍不住,撲倒在地,嚎啕大哭。在撰寫過程中,我通過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觸動人心的細節,讓小讀者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艱辛和感人的革命事迹,激發他們對革命精神的思考。“一檢驗”是指作品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一部作品的長久價值是至關重要的。是以,在寫作過程中,我努力讓書中的内容和思想與我們黨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轉折點緊密聯系起來,確定這些故事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在實踐中不斷發光,與不同年代的讀者産生共鳴。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在當下受到青睐,而且在未來歲月裡,依然是一部值得讀者品讀的“中國好書”。

紅色文化蘊含着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曆史文化内涵。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今天,要讓革命精神與時俱進,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八角樓的燈光》《朱德的扁擔》等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現在的少年兒童很少再喝井水、幾乎也不吃紅米飯南瓜湯了,生活中也不需要他們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怎麼讓少年讀者對紅色文化故事産生共鳴、萌發情感、培養共識,讓紅色文化不斷有新傳承、新表達、新活力?《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進行了這樣一次嘗試。本書着眼于孩子們貼近的現實生活場景,引入了如《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這樣的當代故事,通過講述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勇敢“摘星”的故事,細膩生動地描繪出先進人物的鮮活形象,激發孩子們的情感共鳴,培養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定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課文背後的紅色故事》是一本響應時代号召的書,希望此書在孩子們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發揮出積極有益的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