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作者:遊戲精彩

1975年,蔣介石因病在台灣去世,在他還在世時,有一塊心病一直未能解決,那便是自己去世後,誰會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很多人都知道,蔣介石死後,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正式接下了“接力棒”,但實際上,蔣介石此前并沒有授意讓蔣經國接班,而是決定了另外一個人。

此人并不是蔣介石一直關照的孫科,也不是外界認定距高位隻有一步之遙的陳誠,而是在軍政方面名不見經傳的嚴家淦。

嚴家淦在蔣介石死後,曾穩坐了三年的“寶座”,三年之後蔣經國才從嚴家淦手中,正式接手蔣介石曾經的位置。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蔣經國)

這段曆史或許知道的人并不多:為什麼蔣介石當時選擇了嚴家淦接受權力而非蔣經國?後來蔣經國又是如何從嚴家淦的手中接受位置的呢?

蔣介石讓位背後的來龍去脈和真相,究竟如何呢?

【蔣介石一開始究竟想讓誰來“繼位”?】

或許有不少朋友不清楚,嚴家淦究竟是什麼人,能讓疑心深重的蔣介石足夠信任他,甚至讓他接任自己的位置,而放棄自己的兒子?

想要搞清楚這一點,還得先從嚴家淦這個人的生平談起。

嚴家淦出生于1905年10月,是江蘇吳縣(江蘇蘇州)人,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由于個人志向原因,1931年時,嚴家淦開始走上了從政之路。

由于其工作能力了得,嚴家淦的仕途向來一帆風順,1942年時擔任戰時生産局采辦處處長,到45年抗戰勝利後,跟随時任要職的陳儀去了台灣,擔任台灣長官公署交通處處長。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嚴家淦畢業照)

1946年,由于工作需要,陳儀指派嚴家淦前往南京向蔣介石述職,随後就有了蔣介石和嚴家淦的第一次見面。

當時的蔣介石或許根本記不得這樣一個小角色,可很快,二人的第二次見面機會就來了,而且在這一次見面過後,蔣介石就深深記住了這個有才之人。

當時,由于大環境的長期影響,彼時的台灣經濟發展十分蕭條,群眾資産縮水嚴重,大街小巷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蔣介石眼見無法解決難題,便将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心腹陳誠,但陳誠對經濟工作也是一竅不通,于是思索過後,便尋到了嚴家淦。

嚴家淦彼時已經擔任經濟方面的要職,面對台灣經濟蕭條,改革可謂勢在必行:在征得蔣介石同意後,陳誠雖然有所顧慮,但面對當下艱難的境況,最終也答應了嚴家淦提出的币制改革。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嚴家淦)

此後,嚴家淦和陳誠二人積極配合,通過撥款、貿易、親自制定币制改革方案等措施,努力挽救着當時的台灣經濟。

1949年6月15日,由嚴家淦親自拟定的《台币改革方案》正式頒布了,配合之下的改革頗有成效,通貨膨脹被阻斷在海峽之外,嚴家淦功不可沒

此後,嚴家淦順勢取得了蔣介石的好感、信任以及重用,而仕途上也因為蔣介石的提拔而順風順水。

難道就因為嚴家淦的“力挽狂瀾”,蔣介石便要放棄自己的兒子,讓嚴家淦這麼個外人當自己的“接班人”?答案并不是這樣的。

蔣介石從始至終想要“傳位”的人,都是自己的兒子蔣經國。

實際上,嚴家淦早就留意到了這一點。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1949年,蔣介石敗守台灣後,便有意讓自己的兒子蔣經國擔任軍政要職,除此之外,蔣介石不僅命蔣經國負責重建台灣情報系統,還于1952年命蔣經國擔任負責穩定政權的要職。

可以說,在培養蔣經國方面,蔣介石下了很多功夫,而以上種種人命安排,都能看出蔣介石屬意蔣經國當自己的“接班人”。

嚴家淦在後續工作中察覺并深知這一點,是以才在後來的工作中盡全力輔佐蔣經國,為其樹立威望、創造業績。

那麼,後來為什麼是他嚴家淦繼位了呢?

其中,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此人是蔣介石的心腹,也是蔣經國和嚴家淦的重要“對手”——陳誠。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陳誠)

【為何說蔣經國繼位,蔣、嚴的對手是陳誠?】

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曾擔任過諸多要職,此後又當選了兩個重要職務——由于這兩個職務過去隻有汪精衛擔任過,是以便讓人認為他便是蔣介石的接班人無疑。

可蔣介石哪能答應?他的本意是想讓蔣經國當接班人的,但問題之是以棘手,難就難在他們的集體内部體制與正常體制不同:

由于蔣介石長期以來的治理方式,導緻在“傳位”這件事上,他不能按照民主制度選舉——如果這樣,誰說得準花落誰家?按照君主制繼承,更是名不正言不順,“師出無名”很容易被拉下馬。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蔣介石)

根據目前的形勢,外界有不少人都認為陳誠能夠成為蔣介石的接班人;加之蔣經國和陳誠在此前,因為工作問題早有沖突,現如今更因為“繼位人”的事情,二人一直在暗中較量,是以對于蔣介石而言,繼承問題就顯得很微妙。

那麼,蔣介石想要讓兒子順利得到權利,就需要一個“幫手”,而嚴家淦自然而然算得上一個不錯的幫手。

嚴家淦為人性格溫和,不喜争鬥,作為技術官僚也沒有拉幫結派,沒有個人實力又忠心耿耿,蔣介石便是看上了這些特質,便希望他能夠作為掃清前路的“先鋒”,進而扶持蔣經國名正言順地上位。

而嚴家淦自然也察覺到了這一點,于是便着手放權,讓蔣經國獨自創立功績,以便獲得成績和支援。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蔣經國)

按理來說,以陳誠的功績和能力,完全可以按照接班人的标準培養,但蔣介石深受傳統思想影響,心中早已堅定要傳位于子,是以,蔣介石看上嚴家淦并想讓他成為扶持兒子“過渡繼位”的“一把手”也不足為奇。

蔣氏父子的算盤打得很妙,但這對于陳誠而言算不上好消息,陳誠本身就和蔣經國有沖突,在窺見蔣介石的一二心思後,陳誠便也越來越不服氣,二人分歧越來越大,關系也不複往日。

一個是“劉禅”,一個是“諸葛亮”,最終劉備讓劉禅繼位而非諸葛亮,其實就可以看出蔣介石的心思,以及陳誠的結局了,但陳、蔣二人的沖突積累已久,單靠蔣介石的勸慰根本不足以消除。

問題解決不了,還可以加把勁,但若是不想再解決,那放手就好了,很快,蔣介石放手的時機也來臨了。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蔣介石)

1958年,陳誠自行兼任要職,且讓王世傑告誡蔣經國“不要争搶”的行為,徹底惹怒了蔣介石,蔣介石認為陳誠此舉是在挑釁、甚至是奪權,自此,蔣氏父子開始将陳誠視為“接班大業”裡最大的障礙。

而嚴家淦明白,蔣氏父子心思已定,無法違拗,加之蔣介石向來信任重用自己,是以自然歸為蔣介石一隊。

是以,在後來的“博弈”中,陳誠将嚴家淦視作自己派系的人,千方百計想将嚴家淦拉入夥,而嚴家淦深知自己的處境和身份,并沒有與其拉幫結派。

這對于陳誠而言不算好事,可對于蔣氏父子而言,則代表前路更加通暢了。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陳誠)

1963年,陳誠因病辭去職務,後來又于1965年病逝,如此一來,蔣經國“接班”的障礙算是徹底清除了。

于是乎,深得重用的嚴家淦接替了陳誠的位置,以“顧命大臣”的身份,開始扶持蔣經國成為“接班人”。

那麼,如果說嚴家淦接蔣介石的班,是為了讓蔣經國接班名正言順,那麼為何後來嚴家淦繼位直至三年以後,才讓蔣經國接手?

權力這東西說不準,在權勢熏陶下,人心難免會變,仕途一路高升的嚴家淦,如果突然想要奪權了,那也說不準。

嚴家淦順利接班後,是如何對待蔣經國的?嚴、蔣二人交接權力時,有否掀起什麼“波濤”呢?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嚴家淦概述圖)

【“嚴蔣”權力如何和平交接?】

起身,從頭到尾,蔣氏父子都牢牢把控着軍事權力,而嚴家淦負責的向來都是财政命脈,軍事方面的事務從未讓嚴家淦插手過。

其實,讓嚴家淦隻負責财務事務,也是蔣介石的謀劃之一:

一來,他的能力拿得下這些事兒,自己也放心嚴家淦;

二來,不讓他觸碰到軍權,将軍事職務交給自己的兒子,既能保證大權在手,也能防止嚴家淦有心或無意地損害到自己的利益;

三來,蔣經國多年來負責的都是軍政事務,經濟工作可謂了解甚少,嚴家淦負責多年的财務後,對蔣經國這方面的提升自然有幫助。

當然,全盤計劃也确實按着蔣介石的想法進行着。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1972年5月26日,蔣介石等人召開會議,嚴家淦在會議前收到了一封信,嚴家淦拆開信件一看,是一封舉薦信,大緻内容是:

蔣經國先生衆望所歸,全國上下都推舉他接任蔣介石曾經的位置,他應該順應民意,以安民心。

嚴家淦一看,就明白蔣介石這是要讓自己的兒子接班了,于是便向蔣介石提出辭去職務,但蔣介石表示,讓他隻辭去部分職務即可。

于是,在蔣介石和嚴家淦的“表演”下,嚴家淦在這一天辭去身上部分職務,而後舉薦蔣經國接任。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蔣經國)

蔣氏父子這一番行雲流水的操作,實屬高明,而嚴家淦也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也沒有多言什麼,就這樣,在蔣介石和嚴家淦的輔助下,蔣經國的每一步走得都很穩當。

1975年,蔣介石去世,嚴家淦接班——嚴家淦明白,自己隻是幫蔣經國穩住地位的“先鋒”,是以也不怎麼願意管事,實權都放在了蔣經國處。

據回憶所說,嚴家淦曾經跟人談到過“自己将來會将權力順利交給蔣經國,不過為了避免非議,一時還急不得。”

嚴家淦很明白自己的“定位”和“作用”,就是為了“繼位”的和平過渡,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扶蔣經國上位。

是以在此之前,需要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待着,而他确實也做到了。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1978年5月,蔣經國接過“嚴家淦”的“班子”,被選為新的“接班人”,最終得以“子承父業”。

後來,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于台北病逝,1993年12月24日,嚴家淦同樣病逝于台北,至此,這一切終究塵歸塵,土歸土。

結語:

蔣介石一開始就想讓蔣經國當自己的接班人,隻不過礙于當時諸多阻礙,不得已選中了忠臣嚴家淦,作為保駕護航的“先鋒”。

嚴家淦本人也很感激蔣介石的提拔,是以也在盡全力配合蔣氏父子,演好這出戲。

在嚴家淦接過蔣介石的班子後,他本人也從未生出二心,沒有想着一舉奪權,而是安分履行自己的責任,直到完成任務的那一刻。

蔣介石籌謀一生,為何臨死将大權拱手讓給外人?深度剖析接班真相

(蔣氏父子與嚴家淦(右)合影)

有人覺得嚴家淦繼位如同一場“遊戲”,隻是為了表演做作樣子,但實際上那三年和平過渡的意義不容忽視,不僅讓蔣經國的地位來得名正言順也更加穩定,同時也避免了社會動蕩,不會生出無謂的非議。

不得不說,蔣介石老謀深算、步步為營,嚴家淦低調睿智、急流勇退,二者互相打配合,才能讓這段曆史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