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2歲男子患上亨廷頓舞蹈症 醫生:遺傳且緻命,30—50歲是發病高峰期

作者:華商健康釋出

最近,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腦病二科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患者王剛(化名)來自陝西榆林,今年32歲,據家人講,3年前,王剛突然出現全身不自主運動,且情況越來越嚴重。這3年間,省内外到處求醫,但都無果,于是,家人帶着王剛來到西安中醫腦病醫院尋求進一步治療。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接診疑難患者,醫醬油絲剝繭确定病情

來到醫院後,腦病二科醫生劉靜接診了王剛,查體發現,王剛頭部、四肢及軀幹均存在不自主運動現象,雙下肢肌張力略高,步态不穩,雙側巴賓斯基征(-)、雙側共濟運動欠穩準,考慮是錐體外系疾病。

在詢問病史、家族史時,劉靜得到了更為重要的資訊。王剛的母親以及外公、姨媽均有類似症狀,且都已病故。明确的遺傳傾向,讓劉靜懷疑遺傳病的可能性較大。

“再結合患者病症及初步檢查,在錐體外系疾病中,帕金森病基本可排除,那麼,是亨廷頓病、肝豆狀核變性還是扭轉痙攣,需要進一步檢查予以排除。”劉靜講道。

在之後的相關檢查中發現,肝豆狀核變性診斷依據不足,雖然頭顱SWI提示雙側豆狀核、小腦齒狀核及雙側中腦黑質對稱性信号稍減低,考慮少量鐵沉積,但仍不能完全解釋王剛的症狀。

32歲男子患上亨廷頓舞蹈症 醫生:遺傳且緻命,30—50歲是發病高峰期

△王剛走路時四肢不自主扭動

32歲正值壯年,可疾病已折磨的王剛苦不堪言,多年的不自主運動,對其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擾,外出務工被拒、與人交流遭受歧視……生活的種種讓王剛看不到希望。作為家中幼子,長兄因外傷已故,是以,獨自将兒子們拉扯長大的老父親,對于給王剛治病更為心切。

得知了這樣的家庭境遇,看着生活拮據、克服路途遙遠的父子倆來到醫院求醫,腦病二科所有醫護人員都希望幫助王剛盡快确診疾病,盡早展開治療。

經院内疑難病例讨論與綜合分析,副院長闫炳蒼提出,考慮亨廷頓病的可能性較大,建議完善基因檢測。

32歲男子患上亨廷頓舞蹈症 醫生:遺傳且緻命,30—50歲是發病高峰期
32歲男子患上亨廷頓舞蹈症 醫生:遺傳且緻命,30—50歲是發病高峰期

△會診讨論

在充分溝通,家屬同意後,劉剛接受了基因檢測,3周後,基因檢測回報顯示,亨廷頓舞蹈病相關HTT基因CAG拷貝數n=19/51,結論為陽性,CAG拷貝數n>36,達到亨廷頓舞蹈病診斷标準,基因檢測結果符合診斷。

終于确診,醫護人員随即對王剛展開治療。在進行氘丁苯那嗪等藥物治療的同時,根據中醫辨證,以滋陰清熱、補益肝腎為則,進行了針刺、穴位貼敷、隔物灸、中醫定向透藥等中醫治療,幫助王剛溫經通絡、改善肢體功能、控制異常運動。

治療10天後,王剛的病症有了喜人的改變,休息時不再有明顯異常運動,行走時軀幹未見明顯異常運動,四肢不自主運動幅度變小,步态變穩,王剛的進步讓所有人欣慰,也給這個飽經風霜的家庭帶去了一絲希望,有了堅持治療下去的信心。

32歲男子患上亨廷頓舞蹈症 醫生:遺傳且緻命,30—50歲是發病高峰期

△王剛四肢不自主運動幅度變小,步态變穩

30—50歲是發病高峰期,緻殘緻死率高

“亨廷頓舞蹈病目前無法治愈,長期持續性治療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控制病情,盡可能提高生活品質。”付成保表示,該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由基因突變等複雜原因引起,因患者不停抖動肢體,像極舞蹈動作而得名。發病高峰期為30—50歲,緻殘緻死率高,患者會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平均壽命約為15—20年。其中,受累個體的後代患病率為50%,且連續後代中有發病提前傾向,成為遺傳早現,父系遺傳的遺傳早現更加明顯。

付成保介紹,亨廷頓舞蹈症臨床症狀複雜多變,但通常表現為以不自主舞蹈樣動作為特征的運動障礙、精神行為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三聯征”。随着病情的進展,舞蹈症的範圍和程度常逐漸加重,産生構音障礙、吞咽困難以及不自主發聲,晚期舞蹈症常消失,代之以僵直、少動為主要表現。與此同時,患者還常出現情緒低落、抑郁、易激惹、淡漠、焦慮,也有偏執、妄想、幻覺、強迫行為和精神病表現,多呈進行性加重。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執行功能障礙,無法做決定、執行多重任務、轉換認知目标的能力下降。病程晚期可出現記憶減退或喪失、最終可發展為癡呆。

對于這樣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付成保提醒,應盡量避免高齡生育,對于高齡生育者(女35歲以上,男45歲以上),應做好産前診斷。有遺傳病史、生育過畸形兒或有多次流産史的人,應進行遺傳咨詢,必要時進行産前診斷,以防止有嚴重疾病和缺陷的胎兒出生。其次,若出現相應異常情況要盡早就醫檢查,早發現、早治療,以改善臨床症狀,進而控制病情發展,提高生活品質。

華商全媒體記者 陳夢揚 通訊員 郜雅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