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這樣守護布達拉宮:走進布達拉宮管理處維修科

作者:西藏主要新聞

幾乎每一個走進布達拉宮的人,都會被這座雄偉的建築所震撼。時光走過1300多年,布達拉宮依舊巍峨挺立,吸引着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他們這樣守護布達拉宮:走進布達拉宮管理處維修科

布達拉宮依山而建,位置險要,是以常常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牆壁出現裂縫、木材被蟲蛀……幸運的是,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守護者,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護着這座千年的古建,陪它共曆風風雨雨。這些平凡卻偉大的守護者,來自布達拉宮管理處維修科(以下簡稱布宮維修科)。

用“歌聲舞步”修複裂縫

5名藏族女工一邊唱着歌,一邊用手中的工具“帛多”夯打着腳下的碎石和泥土,木棒夯土的聲音是節奏,歌聲與步調統一,她們一輪又一輪地合唱着。在不間斷地敲打地面數小時後,石子狀的“阿嘎”被打成平地。布宮維修科從業人員達桑告訴記者,這是泥匠組在通過“打阿嘎”對布達拉宮地面有裂縫的地方進行修補。

在藏式建築工藝中,“打阿嘎”是一種用于屋頂或地面的修築方法——将西藏特有的“阿嘎土”加上水、蜂蜜、酥油等,混合後鋪于地面或屋頂,再以人工反複夯打,直到“阿嘎”平整結實。為了讓地面更加光滑,勞工們還會用榆樹皮等反複擦拭。最終,修複後的地面與屋頂稍帶淺紅色,堅實、平滑、不滲水。

“這塊地面是由三層‘阿嘎’打成。”貢覺旺姆告訴記者。今年47歲的貢覺旺姆是山南市貢嘎縣人,自1999年起在布達拉宮工作,至今已有25年。她告訴記者,“打阿嘎”時所唱的歌詞比較簡單,以反映生活場景和贊美勞動為主,是為了在勞動中提高效率、活躍氣氛而自然産生的。

25載時光飛逝,從技藝生疏的新人,到泥匠組的負責人,貢覺旺姆與同僚們保護、修複着布達拉宮受損的屋頂、地坪與牆面。“我們的工作每天要與土打交道,每次看着裂縫被修繕好,心底總有種自豪感。”貢覺旺姆說,“阿嘎”制成的屋頂具有特殊的韌性,即使下方支撐的木梁發生斷裂,整個屋頂也不容易坍塌,是布達拉宮最堅固的一層铠甲。

用相機排查記錄隐患

清晨,寂靜的布達拉宮迎來了當日第一批遊客,大家興奮地合影,驚歎于這座建築的雄偉壯觀與精美絕倫。而在遊客們忙着欣賞的同時,達桑背着相機穿梭在布達拉宮的各個角落。與遊客不同,他的鏡頭一次次對準牆壁、地面與柱子。

“布達拉宮建築曆史悠久,常常會出現一些損壞情況,比如牆壁開裂、木材斷裂或被蟲蛀等。”達桑一邊說一邊仔細記錄着,“我需要把這些都拍下來,及時向上級彙報,以便工匠盡快修繕。等修複工作完成後,我還要拍攝對比照片,留存修複記錄。”

曾幾何時,年幼的達桑看着雄偉的布達拉宮暗下決心,長大後要在這裡工作。2013年,18歲的達桑果斷報考中央民族大學文博專業,并順利被錄取。2018年,達桑入職布達拉宮管理處,成為維修科一名從業人員,負責布達拉宮建築群的研究、管理和保護工作。6年來,他背着相機走遍布達拉宮每個角落,記錄着每一處破損、每一處修複,工作至今,共拍攝照片3萬餘張。

達桑告訴記者,布宮維修科共有75人,主要負責布達拉宮建築群的研究、管理、保護、修繕等工作,分為修繕組、防蟲辦、辦公室,其中修繕組又細分為石匠組、木匠組、泥匠組、裁縫組等,各個小組各司其職,共同守護這個“家”。

用“科學方法”與蟲打交道

“你往這邊照一照。”“轉身時慢一點,小心啊。”當記者到達一處宮殿時,歐傑次仁正爬上高高的架子,檢查木構件的蟲蛀情況,徒弟紮西加錯用手電筒幫他照明。今年44歲的歐傑次仁是布宮維修科防蟲辦的一名從業人員,已經在這裡“抓蟲”10餘年,毫不誇張地說,布達拉宮的每一處角落、每一根木梁他都如數家珍。

布達拉宮是西藏現有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式建築群,其建築為石、土、木混合結構,因年代久遠,存在木料蟲蛀腐壞等現象。為解決這一隐患,2015年,布宮維修科成立了防蟲辦,下設防蟲實驗室,目前共有3名從業人員。

防蟲辦負責人紮西窮角介紹,防蟲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就以布達拉宮古建木材中蛀蟲的防控為重點開展工作——每年3月至10月,實施整個建築群木構件防蟲滅蟲工作,提煉科學的預防辦法和滅蟲方法,對滅蟲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整理,完成後續大規模滅蟲的評估工作。同時,通過生物學特性研究,嘗試用碎木屑飼養幼蟲、樹膠封堵蟲洞等新的防蟲辦法及“一孔一針”防治相結合,來提高防治效果。

近年來,布宮維修科防蟲辦與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研究工作,通過實地調查和室内研究相結合,收集并統計木材害蟲的類群、生物學特性、群落特征以及對應的防治方法,使防控與管理更加科學高效。“經過幾年的研究,防蟲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寶貴的研究成果。我們有信心,一定可以将危害木構件的害蟲控制在一定範圍内。”紮西窮角說。

在達桑的帶領下,記者一行看到了泥匠組、防蟲辦所開展的工作,而這隻是維修科日常工作的冰山一角。與此同時,還有石匠組、木匠組、裁縫組等,每天都在對布達拉宮進行不同的維修保護工作。大家的工作日常,仿佛在打理自己的“家”,一磚一石、一牆一柱,都蘊含着所有從業人員的心血。達桑介紹,維修科對布達拉宮建築群的定期檢查,幾十年來從未改變。“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建築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組織技術人員完成日常維修,才能保障建築功能的持久,每一年我們維修的工程有上百處。”

曆經風雨依然巍峨挺立,布達拉宮無聲地證明着維修科每一位工匠付出的意義。“對我和我的同僚們而言,布達拉宮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将持續做好布達拉宮保護傳承各項工作。”達桑說。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