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作者:麼憨憨

1957年,開國少将甘祖昌要求回鄉務農,這一決定讓許多人感到費解。一方面,他是剛剛獲得少将軍銜的開國将領,前程似錦;另一方面,他的身體狀況因為多次負傷而每況愈下。為什麼一個勳勳戚戚的開國将領要放棄所有榮譽,回到家鄉當一名普通農民?當時總政治部副主任肖華勸說甘祖昌:"你應該靜養,争取活到60歲。"甘祖昌是否會聽從肖華的建議,還是執意要回鄉?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一、甘祖昌負傷嚴重,身體每況愈下

在戰争年代,甘祖昌曾兩次負傷。第一次傷及頭部,發生在黃河戰役時期。1948年春,甘祖昌奉命從太原前往陝北,沿途遭敵機掃射,一顆炸彈在他身邊爆炸,甘祖昌受了重傷,頭部被炸飛的炸彈碎片劃傷。雖然醫護人員及時為他包紮止血,但頭皮被炸開的創口十分嚴重,導緻右耳聽力受損。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經過短暫療養後,甘祖昌又投入到解放戰争的熊熊戰火中。1949年春季,在渭南會戰中,甘祖昌再次頭部負傷。當時他正在一處高地指揮部門托運物資,突然遭到敵軍炮火襲擊。一顆炮彈爆炸的火光和沖擊波将他整個人掀翻在地,右颞部遭到嚴重的撞擊。

這兩次頭部重創加上後來發生的車禍,給甘祖昌留下了深重的創傷性腦震蕩後遺症。自1952年初那場車禍不幸發生後,他的病情就加重了。當時他正乘車前往迪化(今烏魯木齊),路過一座架設在小河上的木橋時,由于橋闆事先被歹徒鋸斷,甘祖昌所乘車輛墜入河中,他不幸重傷,曾一度奄奄一息。

幸虧當時醫療隊的全力搶救,甘祖昌才撿回了一條小命。但從那以後,他的腦震蕩後遺症就變得無比嚴重,時常頭暈目眩、意識模糊,根本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為了挽救這位英勇将領的生命,新疆軍區多方周轉,先後将他送往北京、上海、武漢、廬山等地區就醫療養,但都未見顯著起色。

盡管軍方已盡一切努力,但甘祖昌的病情依舊反反複複,一點兒都沒有好轉的迹象。眼看着身邊的戰友們都在肩扛重任、建功立業,而自己卻隻能年複一年地在病床上躺盡陽光,甘祖昌感到内疚無比。他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再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什麼貢獻了,不如回到家鄉,過上普通農民的生活。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二、甘祖昌決心回鄉務農,尋求新生

1957年春,甘祖昌收到了一封來自家鄉江西省蓮花縣的家書。那是他的小弟寫來的,信中說家鄉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們通過互助組的形式,正在努力發展農業生産合作社。

獲悉這一消息,甘祖昌内心無比激動。他滿懷期盼地想象着,自己當年之是以參加革命,就是為了讓廣大農民這些長期被剝削壓迫的苦難群衆,能過上免于貧困和奴役的新生活。

然而,甘祖昌也清楚,目前農村的生産力水準還很落後,經濟狀況也十分窘迫。大多數農民剛剛擺脫了貧窮的陰影,生活水準仍然很低。作為一名革命戰士,自己豈能坐視農村的發展步履維艱?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就在這時,甘祖昌突然靈機一動,決定親自回到家鄉,投身于農業生産的第一線,為家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綿薄之力。有了這個決心後,他很快就着手向上級軍委黨委遞交了退伍報告,申請解甲回鄉。

可是,軍委黨委考慮到甘祖昌身患腦震蕩的重症,認為他的身體已無法适應農村的艱苦環境,是以一再拒絕了他的請求。但甘祖昌并沒有氣餒,而是一再堅持自己的決定。

1957年5月,他再次寫信向軍委黨委申訴,信中誠懇寫道:"自從1952年車禍受傷大腦以來,我已療養多年,但病情仍未見好轉。就我目前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太适合繼續做上司工作了。所幸雙手雙腳還算健全,我希望能解甲歸田,回到家鄉與鄉親們一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番誠摯的話語,終于打動了上級上司。正值此時,總政治部副主任肖華來到新疆視察工作。甘祖昌特意前去向他訴說自己的苦衷。聽了甘祖昌的陳詞,肖華雖然也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但最終還是被他堅定的決心所感動,于是點頭同意了他的請求。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就這樣,在肖華的支援下,甘祖昌終于如願以償,獲準解甲回鄉。1957年8月,他帶着全家老小,懷着激動的心情,動身傳回了江西老家沿背村。

三、甘祖昌全家回鄉,艱苦創業

1957年8月,甘祖昌一家懷着激動的心情傳回了江西省蓮花縣沿背村。這是一個位于雲溪河畔的小村莊,環境清幽,民風淳樸。村民們見到甘祖昌回來,無不感到驚喜萬分。一個曾經身穿戎裝、手持鋼槍的開國将領,如今竟然要跟大夥一樣,過上農民的生活,這在當時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甘祖昌一家初到村裡時,暫且借住在一間破舊的草房裡。雖然條件非常簡陋,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全家的熱情。很快,甘祖昌就帶頭展開了農活。得益于軍旅生涯的鍛煉,他力氣很大,無論是打場工作、舂米舀粉,還是幹一些體力活,都遊刃有餘。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有了甘祖昌的引領,全家上下一股作氣,分工明确。妻子龔全珍負責打理家務,女兒則專司做飯和縫紉。而甘祖昌則帶着兒子和雇來的幾個長工,開始筚路藍縷地建設自家的農場。

他首先将一處荒蕪的山坡地改造為梯田,開墾出數十畝良田。接着又在田間鋪設水渠,引河水灌溉莊稼,以防幹旱。為了提高土地肥力,他還在田裡撒下了大量動物糞便做基肥。這些在當時都算是相當先進的農業技術了。

與此同時,甘祖昌還養起了一些家禽家畜。他們從新疆帶來的那些優良種畜,在村裡可謂是首屈一指。除了自家使用外,一些公畜甘祖昌也無償借給村民們共同使用。對于這些被當地人視為"洋奇物"的東西,甘祖昌還主動傳授養殖技術,進而在村裡掀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

就這樣,在甘祖昌的帶領下,他那個曾經隻是一個貧苦小農家的家庭,日漸壯大起來,成了村裡數一數二的"萬戶侯"。可他們的生活作風卻始終保持着高度的勤儉樸素,從不張揚炫耀。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每當收獲的季節,甘祖昌總會帶領全家親自下地幹活,有時一幹就是大半個月。勞作歸來,全家人累得都不想說話,隻顧着對付那些從地裡帶回來的籽粒和農作物。有時連飯都是冷冷吃下肚的,但從沒人抱怨過。這種精神在村裡可謂是無人能及。

四、甘祖昌倡導勤儉節約,教育子女

在家鄉沿背村,甘祖昌全家廣受贊譽的,不僅是他們勤勞勇猛、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們隆重的節儉作風。

作為一名開國将領,甘祖昌每月有數百元的俸祿,遙遙領先于當時農村的一般收入水準。可他自己過着比普通農民還要節儉的生活。每當發放工資時,他總是把大部分錢捐給公社,用于資助貧困群衆和修建村裡的公共設施。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有一年,鄉裡新修了一所國小,校舍十分破舊。甘祖昌二話不說,将那個月所有的工資都捐了出去,資助學校重建立造校舍。從此,當地孩子們有了一所煥然一新的現代化校舍上課。

除了捐資之外,甘祖昌的生活作風同樣是别人學習的典範。他每每教導妻兒:"吃要吃剩,穿要穿陳,勤儉持家是做人之本。"為此他親自做起了表率。

家中的米鹽油醬,他總會掌握精準的用量,從不浪費分毫。就連廚餘也會被他收集起來,拿去喂豬喂雞。他的衣服也從不将就,家裡人常年穿的都是舊棉襖和更新檔更新檔的褲子。有時實在穿不下去了,他就親自為妻女縫縫補補,将破爛衣物撿掉重新利用。

龔全珍有一次問甘祖昌:"反正咱家在村裡也算有一點兒閑錢,你看咱們給孩子買幾件新衣裳好不好?"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甘祖昌斬釘截鐵地回絕了:"窮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勤儉持家的楷模。他們懂得勞動的珍貴,曉得何為節儉,才不會被富貴淫佚所迷惑。"

說完,甘祖昌便将家中存款中的大部分悉數上繳給了公社,用作扶貧基金。自此之後,一家人就更加節衣縮食了。

甘祖昌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和他這種勤儉持家的生活作風如出一轍。他的獨生女兒叫甘雙全,自小就被他諄諄教導要刻苦耐勞。每到周末和節假日,甘祖昌必定親自帶着女兒到田地裡勞作,目的就是讓她從小就養成吃苦耐勞的好習慣。

即便是縫紉活,甘雙全也得從國小起。甘祖昌常年身着更新檔褂子,就是女兒親手做的。起初甘雙全年紀小,針線活很差,常常縫到一半就把衣服弄壞了。可甘祖昌從不責罵她,而是耐心地一針一線地糾正她的錯誤。久而久之,甘雙全的針線活便愈加純熟了。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後來甘雙全自己也說過:"要不是父親從小就言傳身教,我可能會像其他孩子一樣,養成一些不良嗜好。正是父親的諄諄教導,才使我終生受益,學會了勤儉持家的做人之道。"

五、甘祖昌敬業樂群,終老桃李

回鄉後的日子裡,甘祖昌不僅勤勉務農、勤儉持家,更以他的淳樸本色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全村人的愛戴和敬重。

作為一個開國将領,甘祖昌本可以居高臨下、盛氣淩人。可他從不以自己的軍階和功勳自傲,相反,總是非常謙遜有禮。和鄉親們交談時,他從不擺官威,而是滿懷善意地與人為善,待人親切有加。正是這份質樸本色,使得他很快就融入了村裡的生活,成為了鄉親們尊敬的"甘大叔"。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有一年春節時節,甘祖昌全家在田間辛勤勞作。那天是大年三十,按習俗該是最為重視的節日。可一向勤儉的甘祖昌卻依舊照常勞作,隻在中午時分稍作歇息,和家人吃了一頓簡單的年夜飯。

用餐時,他對妻兒說:"村裡有些窮人家,可能年夜飯都吃不上。你們看,咱們多出的這些熟食不如分給他們吧?"

于是,一家人便将剩餘的年糕、臘肉之類,打了幾個小篼,挨家挨戶送給了那些無力過節的貧困戶。面對鄉親們感激的眼神,甘祖昌隻是笑笑,說這不算什麼。

"将軍同志,您可是新中國的開國功臣啊,怎麼還如此謙遜?" 有人這樣稱贊他。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哪裡啊,我就是你們中間的一分子而已。"甘祖昌擺擺手說,"如今大家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人翁,我們應該互幫互助,扶貧濟困,共同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還有一次,甘祖昌看到一戶人家的房屋年久失修,屋頂破破爛爛,家徒四壁,生活環境十分困苦。他二話沒說,馬上就組織全家人動手,幫助那戶人家重新修繕房屋。

幾個月後,一棟嶄新的瓦房便重新矗立在村裡。當看到這家人高興地遷入新居時,甘祖昌由衷地感到很欣慰。

除了親力親為,甘祖昌還十分重視村裡的集體建設。他不時召集鄉親們開會,共同商議一些農田水利、公路修建等大家關心的公共事務。他還将自己在軍旅生涯中積累的管理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

1957年,開國少将要回鄉務農,肖華勸說:你應靜養,争取活到60歲

就這樣,在甘祖昌的影響下,村裡的面貌日新月異,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和優化,鄉親們的生活品質也随之提高。村裡盛贊甘祖昌是個"農村建設能手",對他由衷佩服。

可他自己卻從不把這些功勞獨攬于己。隻要累了,他就坐在山石旁,望着那片熟悉的農田,心中充滿了對這座村莊的留戀與眷念。正如他自己常說的:"這裡就是我的家,村民們就是我的親人,離開了就活不下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