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新周刊

2024-05-17 12:03釋出于廣東新周刊官方賬号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撰寫| 謝無忌

編輯|Felicia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給母愛加以神話的濾鏡,将之與“無私”“偉大”綁定。認為抛下自我,毫無私心地奉獻,才算真正的純粹。一代代母職神話,讓母親們投入了過多的育兒成本,讓母愛變得越來越沉重。

最能與母親感同身受的,或許就是女兒。母女的鏡像或相似,或逆反。母女之間天然存在一種超越年代的情感連接配接,愛與控制似乎成了母女關系的一體兩面。

在流動變化的目前,母女關系也迎來了新的叙事和反思視角。心理咨詢師、寫作者于玲娜曾為母女關系心理學的本土化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嘗試。結合自身多年咨詢經驗,她将分析和感悟寫在了《掙脫母愛的束縛:母女關系中的傷痛與療愈》一書當中。她剖析了不健康的母女關系模式,探究母親“糾纏的愛”來自何處。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掙脫母愛的束縛》

于玲娜

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6

為什麼最親密的母女,也是傷害彼此最深的人?與于玲娜讨論這些問題時,我們總離不開作為第二性的女性處境、近代家庭主義、養老和生育等更大的時代議題上。

于玲娜說,最理想的母女關系不是親密無間,而是分離。母親意識到養育是一個逐漸走向分離的過程,女兒放棄對“全能母親”的幻想,哀悼自己的世界中的确存在一塊“廢墟”,等待艱難地重建。

或許許多女兒終其一生,都期待經曆一場母女和解,但終究要回歸到自我本身。正如于玲娜所說,好的母女關系并不是某種特定的形态,而是流動過程本身。

母女關系的問題也是時代的産物,如此複雜、微妙,像每條彙入時代洪流的小溪,那麼随機蜿蜒,那麼綿延不息。

無私的母愛神話,是帶着“毒”的

《新周刊》:你在書中談到了“母職”,說它并非“母親的職責”,而是“養育的職責”,但現實當中,這種職責大部分都落到母親頭上。母性真的是出于本能嗎,或隻是後天形成的說法?

于玲娜:生孩子隻是漫長的母職過程中的第一個階段,它很重要,但遠遠不是全部。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當中,需要大量的照顧、保護、情緒回應。教育、引導他的發展,帶他體驗,這些事情都沒有性别限制。不管是出于本能還是後天規訓,當社會談論“母性”,重點是——為什麼不去談論“父性”?為什麼“父親”身上沒形成養育孩子的文化?“母職”是所有成年人,包括社群、社會共同完成的,而不應把它全部甩給所謂的“母親”。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媽媽》

《新周刊》:談到母女關系的特殊性,你在書中說到母女雙方共有“女性的身體”,這種獨特的身體意識與男性截然不同。為什麼父子關系難以産生“共有身體”的感受?

于玲娜:男性對自己的身體感覺、性欲是非常直覺的。但女性的身體意識,往往在自己的身體和别人的身體、社會的身體之間拉扯。比如買鞋的時候,平底鞋和高跟鞋選哪種,往往對應的是身體感覺的拉扯——要好看還是舒服?如果要獲得社會身體的“高定價”,可能就要以犧牲自己身體的感受為代價。女性通常很難守住自身作為主體的身體感受。

《新周刊》:很多人開始反思東亞傳統教育中的親子關系,女兒談論母親,不少帶着抱怨又有負罪感的狀态。女兒普遍更容易被這種愛束縛和壓制嗎?為什麼逃離母親如此難?

于玲娜:首先,女性整體更容易被家庭和社會的評價體系壓制,或被道德規訓束縛。比如很多女性有身材焦慮、厭食症,就是(女性)受到外界對身材的評價和眼光影響(而産生的)。為什麼女性的自我力量更弱?這就歸因到養育過程當中,女性相比男性來說,自我意識很少受到支援,傳統的家庭觀念就是女兒要舉止優雅、乖巧、懂事、聽話等,這些都跟自我的發展沒有關系,甚至是背道而馳的。在傳統母親的觀念裡,女性最好的出路就是嫁給一個好男人,她們會下意識地往這個思路方向培養女兒。

為什麼與母親的分離會這麼難?你看哺乳動物的世界,有意思的是,養育幼崽到成年以後,父母自主将孩子趕出巢穴,因為它們已經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了。但在目前社會,很多時候是“老無所養”,無論在經濟、道德還是信用體系上都難以支撐家庭的養老負擔,是以傳統型家長就容易形成将子女“綁”在身邊的意識,這種現象在非一線城市當中尤其普遍。是以,在社會層面來說,與母親的分離也如此難。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

《新周刊》:母女問題,通常是女兒通過對媽媽的違和感、窒息感、恐懼感等感覺覺察到的,但為什麼母親會對女兒的痛苦缺少察覺?

于玲娜:母親“看不見”孩子,常常是因為她自己也沒有被“看見”。很多母親無法回應遭受外界傷害的女兒,很可能是因為在她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聽說、目睹或親身遭受過的類似傷害都不了了之,沒有任何人幫受害者應對。母親對女兒的情感忽視,有時就像一個窮人對另一個更窮的人的吝啬。

用動物界的一種現象理論來解釋,就是Pecking order(啄食順序)。在一個群聚環境中,霸淩順序決定了個體的行為順序,比如有10隻雞排成一隊,排後面的雞會被啄咬,而媽媽和女兒就處在第9位和第10位,她們肯定有抱團取暖的時刻,但也有互相傷害的時刻。越是在養育資源非常匮乏的環境,越容易形成這樣的霸淩序列。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新周刊》:越來越多的人反思母愛“奉獻”和“無私”的本質,“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話帶着“毒”。你如何了解母愛中無私和傷害并存的現象?

于玲娜:有沒有可能,母愛的無私恰恰是有“毒”的最大來源?我們愛一個人,為什麼一定要無私地愛?如果我們先照顧好自己,先愛自己,再去愛她,是不是雙方都會松弛一些?中國傳統女性通常被規訓成一種不愛自己、隻愛别人的人,是以近些年來女性覺醒的意識出現,才有了非常“爛大街”的口号——“你要愛自己,才能愛别人”。傳統母親總是通過“不愛自己愛子女”來感動别人,其實這種愛就是帶着“毒”的,會通過母愛去綁架子女。媽媽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愛好,做自己的同時也不妨礙她是一個母親,但前提是身邊的人為她分擔母職。如果媽媽也有自己想幹的事情,不過多幹涉女兒,女兒需要她的時候她也會在,這樣的愛就很健康。

很多人沒法放棄對“全能母親”的幻想

《新周刊》:作為一個母親,如果你有了女兒,會與她如何互動?

于玲娜:我的小孩是男孩,我想如果有女兒的話,我會告訴她,“你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男生,千萬不要聽任何人告訴你女性應該怎麼樣”,因為這些“應該”是阻礙女性健康成長的教育觀念。很多男生從小被教育要有遠大的抱負,培養對社會的大局觀,接觸帶有競争性的遊戲,我覺得女生也可以。在女性的成長道路上,很容易碰到年齡焦慮、職業焦慮等天花闆,但我希望她能擺脫社會性别規訓,盡她所能活出自我。

《新周刊》:作為心理咨詢師,近年來接到咨詢的母女問題裡,有哪些是你在書裡還未探讨觸及的?

于玲娜:近幾年來比較有意思的概念就是“全職兒女”,可能是經濟變化導緻有這樣的模式,它讓原有的親子關系邊界變得更加複雜,互相的依賴更加緊密。因為當孩子變成“全職兒女”,親子關系就像加了一層“上司和員工”的關系,甚至有點像封建家庭模式的回潮,在家庭裡,财産按照每個人的分工來分錢。“全職兒女”的出現,可能會給年輕人發展獨立人格帶來更大的挑戰。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我的事說來話長》

《新周刊》:在這本書當中提到一個心理動作“哀悼”,這似乎更針對母親的需要。對于女兒這一方來說,你覺得重要的是什麼?

于玲娜:無論女兒還是兒子,在心理咨詢當中,很多人都要經曆這個過程——放棄對父母的幻想。很多人沒法放棄對“好父母”的幻想。有些男性會幻想自己是富二代,很多“爽文”就是這麼來的。他們不能接納父母是普通人,甚至是窮人的現實。女性更多時候是不接納自己的父母沒有愛的能力,不接納他們中的某一方一直對自己冷酷無情,不接納自己的童年是殘缺的,這部分就是需要哀悼的,過了這一關,會有很大的成長。

《新周刊》:你曾在日本做心理咨詢,也翻譯過歐美的相關研究。在你看來,國内與日本、歐美的母女關系,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于玲娜:日本的母女關系也有很多問題,也帶着東亞國家的共性。整體來看,東亞國家和歐美國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別,歐美的女性更能擁有獨立的自我,她們能擁有母職以外的社會角色,這可能導緻她們的母女關系更松弛一些。現在所謂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最後落實到行動,大多是用于提升女性在婚戀市場中的價值和地位。真正有意識地提升女性的整體地位,讓自己過得更好的女性,還是比較少。

而日本的親子關系相對疏離一些,可能是因為挂鈎于社會福利制度,日本老年人在東亞國家當中的社會福利相對更好。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瀑布》

《新周刊》:很多心理咨詢師強調要了解父母,與父母和解,但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了解我們自己。最近有個說法是——每個人都要經曆一場和解。你對此怎麼看待?

于玲娜:很多心理咨詢師過于強調的“和解”,可能是與中國的孝道思想這種傳統文化相結合産生的一種概念。其實在西方的心理學流派當中,他們追溯童年創傷,很少主動指點自己了解父母。我認為過于強調“和解”,有點違背客觀中立的原則。母女和解,并不是“需不需要”的必要性問題,而是“想不想要”的個人意願問題。當心理咨詢師把“和解”态度灌輸給來訪者時,常常會導緻負面的結果:受傷的孩子不僅做不到了解父母,與父母和解,反而因為這種自我要求,深深壓抑了自己的憤怒、憎恨、怨怼、失望、攻擊性等,無法實作真正的成長。

解決關系問題時要牢記:最重要的是了解我們自己,以及了解互動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了解對方當然有一定用處,但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弄清楚對他人的了解到底給自己帶來了什麼。真正的了解不意味着通過“和解”來迅速達成虛假的諒解,進而繼續維持不健康的關系,比如繼續順從她、反哺她。母親和女兒面臨的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意識到“我是我,你是你,我的成長和幸福不需要以了解你、讓你成長和幸福為前提”。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内容:謝無忌

編輯:Felicia

排版:楊盼盼

檢視原圖 316K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 多少母女關系,被“完美”摧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