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作者:東方今報

大象新聞記者 申子仲 李俊峰 陳鄭伊 張煜

2.2萬平方米的殷墟博物館,分布着3個基本陳列、4個專題、1個數字沉浸展廳,青銅器、玉器、陶器、甲骨文片約4000件。

衆多的青銅制品,除了武器,禮器中酒具的占比相當大。

由于用途和制式不同,它們有着五花八門佶屈聱牙的名稱。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怪名字的酒具

想認識更多的生僻字,就來殷墟博物館好了,器物展廳展櫃目之所及,幾乎清一色的生僻字:簋(音鬼)、彜(音義)、斝(音甲)、罍(音雷)、鎣(音迎)、卣(音友)、觚(音谷)、柶(音四)、瓿(音部)、盉(音和)、觥(音弓)……

當然還有人們較為熟悉的尊、爵,這些銅制或陶制的器物用途,大多與酒有關。要麼是釀酒的、要麼是裝酒的,還有調酒的、溫酒的、取酒的、分酒的、飲酒的,一條龍服務到位。

殷墟酒器的不少造型,極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憨态可掬的“亞長牛尊”,渾圓肥碩的屁股令人發笑。

小豬佩奇模樣的“陶鬲形豬首蓋盉”,引來了衆多年輕人拍照打卡。此外,展櫃裡還有一件似乎是瓶口沒有洗幹淨的青銅器,與身邊并排的其他物件相比,顯得很紮眼。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亞長牛尊

這個名叫“馬危折肩尊”的器物頂端口部邊沿,覆寫着一層薄薄的褐色葉片,纖質紋理清晰可見。導遊小姐姐說,這是20年前從安陽大司空M303馬危墓葬出土的,經專家考證,這些葉子是一種中草藥。這口尊,就是用來裝藥酒的“藥罐子”。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馬危折肩尊

“我們的中醫,老厲害了。”考古專員于成龍更是給出了明确答案,中草藥的名字叫“短梗南蛇藤”,一種藤本灌木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散濕、活血化瘀的功效。

早年“四大名酒”

于成龍為記者詳解了早年的“四大名酒”——

首先是米酒,谷物制成,價廉物美,最為普及。

其次是果酒,于博士說,果酒在中國有着9000年的悠久曆史,早在舞陽賈湖人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陶器殘片上就有發現,“是把果汁和蜂蜜放在一起發酵。”

藥酒或者說中藥材炮制方法的出現,比果酒晚了1000年左右。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遺存,是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釜,陶器外有煙熏痕迹,内有一捆黑色植物莖葉,為當時人們煎煮草藥的殘留物。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此外,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中期遺址、陝西泾陽高家堡遺址,均有中草藥材遺存發現。“早在8000年前,大陸古人已經對自然界動植物和礦物質的藥理作用有了足夠認識,從新石器時代直至西周,人們對藥效的追求,使得技法不斷成熟,中藥入酒,也是古人頗為智慧的技巧。”

于博士重點介紹了商周時期最為神聖尊貴的“鬯(音暢)酒”。

釀造鬯酒的主料是黑黍,是稀有的谷物品種,一皮二粒,釀酒時還要加入香草郁金香,不僅氣味芬芳,而且可以入藥。甲骨文中,有關“鬯”的記錄有180多條,多用于祭祀。商周時期,鬯酒是天子之禮,西周時期就有“賜汝鬯一卣”的明文記載。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鬯酒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高貴的禮物,”于成龍展開說,西周不同的貴族階層有着不同的禮贈規格。士一級的,送禮一般為野雞,“因為野雞性情孤傲,不能活捉,否則會氣死。”大夫一級的,互送大雁,“大雁列隊而飛,表示行為有度。”卿一級,用珍貴的皮革做禮物。而天子的禮制之一,便是香醇的鬯酒。

“酒”字怎麼寫

于成龍博士還進一步說明,盛裝鬯酒有專門的容器,叫“提梁卣”。通過研究甲骨文,殷墟祭祀最多時要用到上百卣的鬯酒,“相當于用了兩三百斤的鬯酒,也足見殷商貴族生活的奢靡程度。”

說了這麼多,甲骨文的“酒”字是哪個?

于成龍寫了一個“酉”字,字形上寬下窄,“‘酉’就是裝酒的大口尊。”他解釋說,甲骨文“酉”“酒”相通,隻是後來加了三點水,成了形聲字。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漢字即便演化至今,也不難發現帶着“酉”字旁的,也多與酒和祭祀有關,如醴、酪、醇、尊、奠、醉、醒等等。而在現已發掘的殷商陶器和青銅器中,酒器占比最多。婦好墓随葬青銅禮器200多件,其中酒具占了70%。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重在對内鞏固政權,戰事重在對外掠奪資源。這也難怪有史學家會為殷商時代描繪出一幅大大咧咧曆史畫卷:他們沉溺在對未知事物的預測之中,通過靈魂與鬼神的溝通來規劃自己的行為。

他們聚在一起,端起精美的酒杯,大口喝着由糧食、果汁、香草釀造的美酒。或分散開來,有的揮舞長矛,駕着馬車征戰四方,殺人如麻。或者趕上牛車,揣滿貝殼貨币,把生意做到了“準全球化”。

這種“天生我材必有用”“會須一飲三百杯”“但願長醉不複醒”的浪漫氣質,或許正如易中天所說“商,是我們民族少年時代的頑皮和撒野。”

有沒有“醉”字?

大象新聞記者問于成龍甲骨文裡有沒有“醉”字,他說目前還沒找到。記者試着用最簡單的辦法推理“破解”:一個“酉”加上一個“卒”,并不是喝死了,而是腦子興奮得短路斷片了。

實際上,“醉”字最早出現在戰國,“酉”字的另一邊,是一個腳步不穩的人形。

而殷人對酒的癡迷,也很容易讓現代人想到一個成語——“酒池肉林”,進而再聯想到《封神榜》小說裡那位殘暴的纣王帝辛。

“對帝辛和殷商的抹黑,都是後來周人幹的。實際上是帝辛攻打東夷無暇自顧,讓周人鑽了空子。”持有于成龍這樣說法的,從古至今,曆來不在少數。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顧颉剛更是論證了後世對纣王“清算”的70條罪狀裡,有53條屬于西周、西漢、東晉的不斷“栽贓陷害”,“真實度值得懷疑,可信度随之降低”……

殷墟密碼②假如博物館裡的酒具會說話

事實上,近百年的殷墟考古實踐中,相關的學術學說,也是在前人的考證基礎上,不斷進化發展。比如“司母戊”被精準定義為“後母戊”,再比如唐際根在“早晚商”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中商”時段概念。

考古,像是探索一條深不見底的長河,更像是品嘗一壺醇香撲鼻的美酒,隻要喝上兩口,要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要麼“心曠神怡,其喜洋洋”,如真如幻,亦實亦虛。

但也隻有醉過愛過,方知酒濃情深。

《殷墟密碼》系列報道

總策劃 時舜英 餘超

策劃 趙丹

記者 陳鄭伊 張煜 李俊峰 申子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