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養兒可取嗎?讓孩子長大為價值觀堅韌的人是家教的核心

窮養兒可取嗎?讓孩子長大為價值觀堅韌的人是家教的核心

南方周末

2024-05-17 05:00釋出于廣東南方周末官方賬号

很多人都聽說過“窮養兒富養女”這句話,但對于窮養的結局,卻不甚清楚。而這中間的模糊地帶,恰恰值得被認真審視。因為,一些父母在作出窮養兒子的決定時,并沒有想到後果怎樣。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兒子在窮養、經過磨砺後成為棟梁之材的想象。可惜,這個想象力是肥皂泡組成的。

一位網友說起的一位大學學長的故事,令人深思。學長的父親是财務人員,母親是老師,這樣一個家庭,經濟條件是相當不錯的,但他的父母刻意窮養他。他從小沒有零花錢,也很少買衣服,都是穿别人穿舊了的。自己的房間隻有一張床,幾乎沒有玩具。上大學時,家裡隻給他每個月500元生活費。他沒有電腦,手機也是父母用剩下的。他去兼職賺了點錢,帶父母吃了飯,結果父母說,既然如此,那就不再給生活費了。大學四年,他在各種餐飲企業兼職過。為了攢學費,他不敢享樂,每天飯菜錢控制在20元之内,穿的鞋子多是地攤貨,鞋子開膠了就用膠水粘一下。諷刺的是,他過着貧困生的生活卻沒有貧困生的資格。

認識他的人都說,這個學長很自卑,也沒什麼朋友。大四實習,他進了一家公司,直屬的女上司看上了他,經常帶他享受美食,帶他去三亞出差,為他争取各種福利。學長大學畢業後轉正,并和這個上司辦了結婚證。他的父母大鬧一場,卻無功而返。學長隻負責每個月給父母每人300元的贍養費,基本不怎麼回去看望父母。

這個故事吸引了很多“同類者”的跟帖。有的人,家裡是幹工程的,自己去外地上國小,得坐一宿的硬座火車,從國小到大學,生活費被精确計算,多一分都沒有。有的人,父母有自己的企業,很有錢,但他常常在學校吃不起飯。有的人,想吃頓麥當勞都不可得,直到28歲才知道麥當勞的滋味。

看了這些故事,不禁感慨,網上的那句話,“窮養一個男孩毀掉三代人”,真的蠻有道理的。

人的家境大體分為窮和富,這是客觀條件,孩子無從選擇。家裡條件很好,卻刻意讓孩子吃苦,連吃次麥當勞、買雙新鞋這樣的願望都不予滿足,問題很大。事實上,正如很多網友反思的那樣,很多在窮養氛圍中長大的人,性格養成出了大問題。有人總結說,窮養的孩子,性格多自卑甚至扭曲心性。有的人自我評價自己在重大決策面前優柔寡斷,不敢負責任,即使成年了,這個核心也沒變。此類情形說到底,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

一位網友自言,經曆過窮養後,自己變得很神經質,經常發出怪叫。還有的網友表示自己不敢社交,連心裡話都沒人說,而在人前,他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杠精。

何以至此?不切實際、“劍走偏鋒”的窮養,往往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導緻其成年後物欲很強,經常進行報複性消費和活動,以作自我補償。此外,窮養帶來的極度壓抑感,或使得孩子為了求生、自保,變得極端自私、自我,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采取非常措施。

其實,磨砺心志、使孩子成長并沒有壞處,如讓孩子打打工、去鄉下感受生活,學會做各種家務,擁有一兩項一技之長等。隻不過,一些“窮養”理論的擁趸把“磨砺”孩子變成了“折磨”孩子,刻意讓孩子“吃苦”,從一開始就搞亂了邏輯線和概念,令過程和後果都變異。這個教訓未免沉重。

窮養不好,富養就好?當然不是。家裡條件很差,卻信奉“富養”,超水準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培養出一個個小皇帝和小公主,等于直接給養廢了,這個問題同樣值得反思。

可見,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都有着緻命的問題,都不可行。

正常情況下,其實并不需要用窮養和富養來定義,隻要正常過就可以。也就是說,家裡是什麼條件就過什麼條件的生活,既不刻意拔高水準,也不肆意降低水準。我小的時候,家裡隻有父親一個人在醫院掙錢,母親幹農活,經濟比較拮據。我們家通常一星期開一次葷,平日裡粗茶淡飯。由于我們幾個子女深知家長的物質供給已是盡力,并不會心生怨言,反倒是自國小會了在路上撿拾廢銅爛鐵、到野地裡采草藥,以作生活補貼。

當然,父母把不愛學習的孩子帶上工地吃點苦頭,“倒逼”其知曉生活的甘苦,進而打消其任性念頭,這種教育引導并不屬于“窮養”。

在我看來,父母和孩子直面家庭經濟真相,以自然、堅韌的心态,過着符合家庭條件的生活,經曆着生活的種種考驗,這是一種最樸素的家教。“平平淡淡才是真”,在這種家庭氛圍成長起來的孩子,有邊界感,懂得進退自如,不容易偏激失序,因而更有利于自身成長。

跳出窮養和富養的認知架構,應該看到,父母給予的生活條件隻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必需品,因而是不能一味地、永久地索取的。

人生在世,有過得好的,也有過得差的。過得好和過得差,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想要過得好,必須自己有志氣、有勇氣、多努力,而不是靠家裡。眼睛隻盯着父母的口袋,隻想着躺平與消費享受,這種人不可能有出息。

一個人唯有及早樹立“為自己負責”的價值觀,勇敢、自律,積極開拓,面對風雨和挫折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方能跨出家庭的一畝三分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區,走向外面的真實世界,長成參天大樹。這一點,應該成為父母家教的核心。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伍裡川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