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金星院士:想成功,先要甘作一塊基石

作者:中國科學報

文 | 《中國科學報》 見習記者 葉滿山

初夏一個甯靜的午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一間辦公室内,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正專注地寫日記。這位老者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進階工程師戴金星。

自1998年起,戴金星便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除了偶爾因外出參加學術活動而未能及時記錄外,這一習慣從未間斷。年近90歲的他已經積累了55本日記,完整記錄了他最近二十餘載的科研之路。日記内容可以凝練出8個字——勤作、勤讀、勤思、勤創。這8個字貫穿了他學術生涯的始終,也是他在科學探索中始終堅守的信條。

正是這份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勤奮,使他開創了煤成氣地質理論,為大陸天然氣勘探與開發領域帶來了突破性進展,推動了大陸天然氣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大陸從貧氣國逐漸邁入産氣大國的行列。

戴金星院士:想成功,先要甘作一塊基石

戴金星

“勤作”是基礎

戴金星的科研生涯中,“勤作”是一塊堅實的基石。在研究和勘探天然氣的道路上,首要任務便是深入了解各種氣體的特性、成因以及成藏富集的規律。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關文獻資料相當匮乏,給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面對這一困境,戴金星從1975年開始,便與同僚和學生一起,有計劃地在全國範圍内系統采集氣樣。

“1984年,我們在怒江雪山冰冷的水中取樣,水溫低到可以迅速導緻腳部麻木。為了更好地取樣,我們隻能與同僚輪流上岸取暖。”對于取樣過程的艱辛,戴金星記憶猶新。

他記憶最深的還是在海南興隆農場80℃~83℃溫泉池中取樣。“因為溫泉池水溫較高,且隻有10多個間斷冒氣點,隻能倒置玻璃瓶口排水取氣,拿着玻璃瓶像捉迷藏似的随氣泡移動,2小時才取到200毫升氣樣,所有人都被蒸透了,汗流浃背,臉頰绯紅。”

就這樣,戴金星與同僚及學生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共采集了油氣田氣、瓦斯氣、生物氣、火山氣和幔源氣樣本2600多個,截至目前積累了8萬多個氣組分及碳、氫、氦同位素資料。這為大陸探索天然氣成因和富集規律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天然氣地球化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勤讀”是啟迪

對于戴金星來說,“勤讀”不僅使人充實,更能讓人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而準确標明主攻的命題和方向。戴金星的勤讀習慣始于約70年前,并持續至今。他十分謙虛,時常自嘲并非天資聰穎。

“我國小五年級時,剛從農村轉到溫州瓦市國小讀書,由于教育水準差異,我留級一年,并是以被同學嘲笑為‘白癡’。”戴金星回憶道,但這份恥辱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從第二學期開始,他全神貫注地聽講,課後認真研讀課本,晚上睡前回顧當天所學,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及時查閱書籍,直至問題解決。通過勤奮學習,他終于在第二學期名列前茅。

“我的地質夢由此開始。記得在一節地理勞作課上,我用石膏闆制作的全國煤礦和鐵礦分布圖獲得了老師的稱贊,興奮、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從那一刻起,戴金星心中就種下了“為國找礦”的種子。

勤讀讓他在80歲前夕,悟出一句自勉語:“多讀一個字,多增加一個幸福的細胞。”在從事科研的60餘年裡,他堅持讀論文、讀專著,每周都會去機關圖書館期刊室浏覽新書和中外主要油氣雜志的目錄,以了解國内外最新的研究動态和學習新知識。同時,他還鼓勵學生去期刊室,多讀書、多擷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資訊。

“勤思”是靈魂

“‘勤思’是科研的靈魂。”戴金星說,“隻有反複提煉、精心對接、時空組合、綜合推敲的勤思,才能産生科學命題、科學規律。”

1972年初,戴金星被調回北京,到建立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有了專攻天然氣研究的好條件。

“當時石油界‘重油輕氣’,為了扭轉在勘探和研究上‘油旺氣弱’的局面,我決定系統調研國内氣田,系統取氣源岩樣,系統取氣樣,系統掌握産氣大國天然氣地質,系統熟悉國外大氣田成藏條件以及系統精讀世界著名天然氣學者代表作。”戴金星說。

接着,戴金星提出了煤系成烴特征的問題,并探尋其規律。為了解答這一疑問,他于1975年前往四川盆地中壩氣田調研考察,并調查了湖南省紅衛煤礦龍潭組的瓦斯突出情況。同時,他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經過兩年的詳細調查對比和反複思考,最終在1977年基本形成了煤系成烴以氣為主、以油為輔的科學思想。

1978年,戴金星完成了《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氣和石油》一文,并于次年發表在《石油勘探與開發》上。這篇文章獲得了科學界的高度認可,許多科學家和學者給予了正面評價。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和孫鴻烈主編的《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地學卷》明确指出:“1979年戴金星提出的《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氣和石油》一文一般作為中國天然氣地質學的開端。”

煤成氣理論的誕生,不僅打破了“一進制論”(油型氣)的束縛,更推動了中國天然氣勘探的理論由“一進制論”向“二進制論”(煤成氣和油型氣)轉變,進而加速了中國天然氣工業的迅猛發展。

在煤成氣理論提出之前的1978年,煤成氣儲量僅占全國天然氣探明總儲量的8.89%。經過40餘年的發展,到2022年,煤成氣的探明地質儲量占比已躍升至約55.3%。1978年至2022年,中國天然氣産量增長了約15倍,而煤成氣産量則增長了369倍,煤成氣産量是中國天然氣産量增長的主體。2023年,大陸作為世界第四産氣大國,天然氣産量超2300億立方米,已連續第7年年增産量超百億立方米,進一步鞏固了大陸産氣大國的地位。

戴金星院士:想成功,先要甘作一塊基石

戴金星在焉耆盆地塔什店剖面考察八道灣組。受訪者供圖

“勤創”是動力

“勤創”是科研的動力,代表着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對于科學工作者來說,勤創主要展現在有創新性的論文和著作中。戴金星坦言:“由于平時任務繁重、會議繁多,我常常利用春節、國慶等長假來進行科學研究,幾乎每年大年初二我就已經在辦公室工作了。”

他秉持着“向生命争貢獻時間”的理念,每年至少完成主筆論文3篇。他也鼓勵學生這樣做,認為長年累月堅持10至20年,就能成為專家。他常對學生強調:“好的研究要用證據說話,資料是最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戴金星曾經的學生、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劉全有說:“戴老師不僅是我的良師,更是我不斷探索基礎科學問題的榜樣。雖然已近90歲高齡,戴老師仍堅持每年撰寫不少于兩篇高水準論文。戴老師也一直鼓勵我不斷探索新領域,隔一段時間就會打電話詢問我的最新認識和文章發表情況,讓我甚是感動,激勵我不斷前行。”

55本珍貴的日記,在26年的歲月裡記錄下了他的思考與發現。這些看似日常而微不足道的習慣,實則凝聚了他對科研的執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未來,戴金星希望為國家培養更多科研人員,希望言傳身教,引導更多年輕人投身科研工作,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戴金星時常對年輕朋友說:“成功的征途,是由千百塊奮鬥的基石鋪墊的,盼望成功的人們,首先要甘作一塊奮鬥的基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