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作者:硬殼INK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在新茶飲聯名滿天飛的今天,咖啡和現制酸奶新品卻卷向了奇怪的方向。

和以往推新品的做法不同,最近,部分酸奶和咖啡品牌在産品宣傳中加入了類似藥物功效的描述。

近日,現制酸奶品牌Blueglass推出「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産品,因其成配置設定料表中加入鹿鞭等成分,被網友戲稱為“壯陽酸奶”。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圖/新浪微網誌

另一邊,哈爾濱某咖啡品牌,疑似推出了添加葡萄糖酸鋅口服液的“鋅願拿鐵”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圖/小紅書

一時間,附帶功效的飲品似乎成了一種新的流量密碼。

飲料和藥品之間的邊界原本泾渭分明,但當它們混合放入杯中攪拌,邊界就變得越發模糊。

消費者希望從飲品裡喝出驚喜和新奇,飲品企業希望創造出具有“話題性”的爆品,就這樣,飲品裡的内容物變得“越來越野”。

添加容易,控制風評難,很快就有使用者以“商品宣傳低俗擦邊”和“OTC認證藥品不得加入飲料”為由提出疑問。

迅速火爆的另一面是快速降溫,相關商品很快就調整下架,對于飲品功效的讨論也被更多人關注。

01

飲品卷向“功效化”

飲料的“功效化”,是一步步到來的。

無論咖啡還是新茶飲品牌發展史,最開始都始于名字的内卷。

新茶飲崛起初期,品牌間的競争基本都處于命名階段。

為了展現品牌差異感,大家都在命名上下足了功夫,把珍珠叫波波,芝士叫芝芝,甚至一度出現“芝芝莓莓桃桃酪酪”這樣的拗口名字。

後來新茶飲品牌開始卷原料,茶葉上加入鴨屎香、鳳凰單叢、大紅袍這類聽起來進階感十足的原料。

水果方面則更新成馬蹄、桑葚、楊梅、車厘子等應季水果,創造了很多爆款飲品。

随後幾年産品命名趨勢轉向場景感,“生打”“暴捶”“手剝”之類的形容詞讓人浮想聯翩。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而後,茅台和瑞幸咖啡的聯名,揭開了異業合作的新局面,類似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品牌一起加入。

今年,刮刮樂+奶茶的出現,似乎又成了一種更有成本效益的辦法,不需要太多前期投入,就促進銷量提升。

其間,還有很多主打差異化的聯名飲品出現,風油精、紅花油都能和飲品産生聯系。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圖/新浪微網誌

各種各樣的創新,通常也都能伴随一批天然的流量,也許并不長久,但也都賺足了眼球。

逐漸形成了,不整活不聯名就不發新品的現狀。

02

邊界的瘋狂試探

飲品的功效化嘗試從未停下,各大品牌像煉金術師一樣在飲品中加入各種配料。

類似的産品,在前幾年就初見端倪。

比如,2021年市場上比較火的“玻尿酸水”,宣稱能夠減少皮膚皺紋,參與新陳代謝。

随後有品牌推出号稱有助眠功效的“晚安水”。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圖/邊界試探

附帶功效的飲料層出不窮,多到可以分門别類。

你可以把它簡單區分成中藥材型和西藥型。

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瓶子裡裝了一整根人參的“人參水”和添加了好幾顆枸杞的“熬夜水”。

給消費者帶來視覺沖擊的同時,也算是一種另類功效飲品的開端。

而在飲料中添加西藥的做法也不少見,早在2019年,就有廣州涼茶店違規添加西藥增強涼茶“藥效”的新聞轟動全國。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圖/央視網

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女人怕老、男人怕虛、小孩怕笨、老人怕生病”,而飲品的功效和這些隐憂一一對應。

你很難評價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相對明确的是,類似的做法确實為品牌帶來了新的增長,相關話題都會沖上熱搜,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它們的命運也是相似的,引發關注,造成争議,然後火速下架。

03

飲品創新的邊界在哪?

“翻車聯名”的情況在新茶飲品牌中并不少見,比如去年某茶飲品牌推出的“我佛持杯” 被火速下架。

今年某新茶飲品牌因聯名産品中涉及魯迅先生肖像而公開緻歉。

在飲品跨界聯名尤為頻繁的今天,“整活”确實能為品牌帶來關注,但在吸睛之外,是否要考慮得更多?

畢竟,通常情況下,飲品是全年齡都可以購買到的商品,它的内容物可能會影響所有人。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圖/新浪微網誌

2021年10月,Blueglass酸奶關聯公司北京悅活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就曾因釋出虛假廣告,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6萬元。

這次,上海市監部門也已就“壯陽酸奶”問題展開調查,目前相關産品廣告被撤換。

至于另一家咖啡店,也已将相關商品下架。

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後續有解釋稱該飲品隻是使用了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包裝,沒有直接添加。

但無論是否添加,類似宣傳和飲品的功能性描述,确實很容易誤導消費者。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圖/新浪微網誌

當飲品進入日常生活的間隙,有關它的一切就變得更為重要。

飲料杯上的廣告占據了人們的視線,包裝袋成了天然的廣告牌,就連飲料杯裡的内容物也被人們一并吞下。

但在品牌收獲流量後,最後仰脖喝掉的終究還是消費者自己。

Tips:

1.獵奇可以,但購買飲品前請仔細檢視添加物。

2.别把藥當飲料,也别把飲料當藥。

撰文:楊一凡 校對:盧茜本文由硬殼INK出品,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每周一、三、五更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使用

一起聊聊🎤

你支援給飲品“附加功效”嗎?

🌟星标🌟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從“壯陽酸奶”到“補鋅咖啡”,飲品創新卷向藥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