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作者:老王愛閑談

中國市場對全球晶片裝置廠商的關鍵支撐

随着中國半導體産業的快速崛起,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晶片裝置廠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無論是美國的應用材料、日本的東京電子,還是荷蘭的ASML,都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中國市場的訂單支撐其業績。可以說,如果失去了中國這個"金主",這些裝置廠商的日子恐怕将難以為繼。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這種現象的背後,究竟蘊含着哪些深層次的産業邏輯和經濟博弈?中國市場對全球晶片裝置廠商究竟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未來随着中國本土裝置制造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些外資廠商将何去何從?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問題。

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從ASML、應用材料、東京電子等全球頭部裝置廠商的财報資料來看,中國市場對他們的業績貢獻可謂舉足輕重。

以ASML為例,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市場就貢獻了其光刻機銷售的49%,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中國大陸占比最高的一次。如果沒有這麼大的中國需求支撐,ASML的業績恐怕會更加慘淡。

同樣,應用材料在2023年第一季度,其中國大陸市場貢獻了45%的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的17%有了大幅增長。可以說,若非有中國市場的強力支撐,應用材料的業績下滑恐怕會更加嚴重。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東京電子的情況也類似,在2023财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市場就貢獻了46.9%的收入,成為其最大的市場。相比之下,南韓和中國台灣的貢獻分别僅為12.5%和8%。

可以說,這些全球頂尖的晶片裝置廠商,如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養老"于中國市場。沒有中國這個"大金主",恐怕他們的業績将會大幅下滑,陷入艱難境地。

二、中國市場成為關鍵支撐的背後原因

這種現象之是以會出現,根源在于中國半導體産業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以及對晶片裝置的旺盛需求。

中國半導體産業崛起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國半導體産業實作了快速增長,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市場。根據行業分析機構資料,2022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3960億元,同比增長17.1%,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佔有率的35.3%。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尤其是在晶片制造領域,中國已成為僅次于台灣的全球第二大晶片制造中心。衆多本土半導體企業如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不斷擴大産能,對晶片裝置的需求不斷增加。

本土裝置制造能力提升有限

雖然近年來,在政策支援下,中國本土的半導體裝置制造能力也有所提升,但與全球領先水準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以光刻機為例,這是晶片制造的核心裝置之一,目前國内無法實作完全自主。世界頂尖光刻機制造商ASML一家獨大,其他廠商要想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還需要很長的技術積累過程。

是以,中國半導體廠商在産能擴張過程中,不得不大量依賴進口的ASML等國外裝置。這就使得中國市場成為這些外資裝置廠商的重要收入來源。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政策驅動下的國内需求旺盛

除了自身産業發展的需要,中國政府在半導體産業上的大力支援政策,也推動了國内市場對裝置的需求不斷增長。

通過實施一系列鼓勵性政策,如重點支援裝置國産化、提供财稅優惠等,中國政府有力地刺激了本土半導體企業的投資熱情。這就使得中國市場成為全球裝置廠商争奪的"香饽饽"。

可以說,是中國半導體産業的高速發展,以及國内市場對裝置的旺盛需求,成就了這些外資裝置廠商如今的"中國依賴症"。

三、中國市場正在發生的變化

盡管目前中國市場對全球裝置廠商的業績貢獻如此巨大,但未來這一格局很可能發生變化。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本土裝置制造能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在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中國本土的半導體裝置制造企業正在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例如在光刻機領域,中國已經有了國産替代品,雖然與ASML還存在不小差距,但正在逐漸縮小。

在其他裝置領域,如刻蝕機、CMP、擴散爐等,中國企業也已經陸續實作了自主研發和制造。随着這些本土裝置的不斷疊代更新,未來它們在國内市場的占有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進口替代力度不斷加大

為了降低對國外裝置的依賴,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動半導體裝置的進口替代。通過稅收優惠、采購傾斜等政策手段,鼓勵國内半導體企業優先采購國産裝置。

這種政策導向,必然會給進口裝置廠商帶來不利影響,原本依賴中國市場的他們将面臨更大的競争壓力。未來,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份額可能會逐漸下降。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國産裝置價格優勢顯現

除了技術實力的提升,中國本土裝置制造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較強優勢。相比昂貴的進口裝置,國産裝置通常價格更加親民,這也助推了其在國内市場的滲透。

随着規模效應的進一步釋放,這種價格優勢還将進一步凸顯。這對進口裝置廠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将大幅削弱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競争力。

四、外資裝置商何去何從

面對中國本土裝置制造能力的不斷提升和進口替代政策的持續推進,那些長期依賴中國市場的外資裝置制造商,如何應對未來的變局?

加大在中國的本地化投資

一方面,這些外資裝置商可以加大在中國的本地化投資力度,建立更多的生産基地和研發中心,以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通過就近生産和貼近客戶,不僅可以降低成本,也能更快捷地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同時,加強本地化也有利于外資企業更好地适應中國政策環境,獲得政府的支援和優惠。這種本地化的戰略轉型,有助于外資裝置商在中國市場中保持競争力。

主動參與本土裝置的研發

另一方面,外資裝置商也可以主動參與中國本土裝置的研發,與中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技術輸出、資金支援等方式,共同推動中國裝置的技術進步,這不僅可以增強雙方的合作粘性,也有助于外資企業占據中國市場的有利地位。

同時,這種合作模式也有利于外資企業分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拓展在其他市場的業務。畢竟,随着中國本土裝置制造能力的不斷提升,外資裝置商未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難免會逐漸下降。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加快向高端和定制裝置轉型

面對本土裝置日益強大的價格優勢,外資裝置商可以主動調整産品戰略,聚焦高端和定制化裝置領域。通過技術領先優勢,提供更加專業、更加先進的解決方案,以此來保持競争力。

同時,外資裝置商還可以加強與客戶的深度合作,充分了解客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裝置和服務。這種定制化能力,有助于外資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

總之,對于那些長期依賴中國市場的外資裝置制造商來說,未來的路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從多個次元進行戰略性布局。隻有主動适應中國市場的變化,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他們才能在這場"裝置之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不黑不吹,美日歐晶片裝置廠商,都在靠中國“賞”口飯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