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應對激增的極端天氣事件?看看超大城市的計劃

作者:酒死了

界面新聞記者 | 劉素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超大城市正在出台适應氣候變化的舉措——近日,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上海市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24—2035年)》。

“超大城市如何适應氣候變化,其實還沒有系統的視角去研究探索過。上海擁有優秀的智力資源、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堅實的經濟條件,可能面對的問題類型會非常多元,可以做很多适應氣候變化的探索,進而給其他城市提供借鑒。”5月17日,在無錫蠡湖生态設計節上,資深環境專家李雁對界面新聞表示。她有多年國際環保NGO從業經驗,目前正在探索氣候變化領域的創新行動。

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體感”正在增強,激增的極端天氣事件無法不引起公衆的重視。

根據應急管理部資料,今年4月份,全國發生8次大範圍暴雨天氣過程,主要江河徑流量較常年同期偏多6成,116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洪澇和地質災害共造成江西、廣東等17省(區、市)159.8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19.8億元,災害損失為近10年同期最重。

4月,全國共出現10次強對流天氣過程,局地出現雷暴大風、冰雹等極端災害過程。風雹災害造成江西、廣西、貴州等19省(區、市)180.9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2.7億元。

放眼全球,南美洲巴西最南部的南裡奧格蘭德州正在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洪災。新華社消息顯示,截至5月14日,災害已造成當地149人死亡,112人失蹤,806人受傷,212萬人受災,53萬人流離失所。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納利斯近日在一場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南裡奧格蘭德州的災難也與氣候變化有關。“即使厄爾尼諾現象不存在,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也将伴随我們。氣溫每升高一度,就意味着我們的天氣會變得更加極端。”

1997年12月11日,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京都議定書》,提出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适當的水準,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緻同意通過《巴黎協定》,明确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當下,全球氣溫正在逼近2℃的升溫門檻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 2021:自然科學基礎》,首次以肯定語氣警告: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至少200萬年來的最高點;北極海冰面積是至少過去1000年來最低值;目前全球升溫的速度是至少過去2000年以來最快的;海平面上升幅度是至少過去3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

該報告對未來幾十年内超過1.5°C的全球升溫水準的可能性進行了新的預估,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無法實作将升溫限制在接近1.5°C甚至是2°C。

世界氣象組織2023年釋出的報告顯示,預計2023至2027年間每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溫度将比1850至1900年(工業化前)平均值高1.1至1.8℃。

如何應對激增的極端天氣事件?看看超大城市的計劃

“全球的減排力度都需要大大提升,與此同時,大家要做好各種各樣更高風險的準備。即使升溫超過這條線,地球也依然存在人類、社會、經濟,隻不過無論個人、城市還是一個國家想要追求的美好未來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會指數級增加,這就是一個現實的挑戰。”李雁說。

從國家層面來看,大陸的作為更加積極主動。在減排方面,2020年9月,中國明确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适應舉措上,2022年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持減緩和适應并重,将适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李雁指出,減緩和适應相當于“兩條腿走路”,适應的根本邏輯在于要清晰認知氣候變化的風險有多大,變化趨勢如何,哪些地方和人群會更脆弱,并根據這些判斷去進行有效的投資和準備。“其實最終是為了保護人和重要的自然、社會、經濟體系減少受損。”

與之前的政策相比,《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更加突出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提出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綜合防災減災等任務舉措;劃分自然生态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兩個次元,分别明确了水資源、陸地生态系統、海洋與海岸帶、農業與糧食安全、健康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城市與人居環境、敏感二三産業等重點領域适應任務。

同時,該戰略提出多層面建構适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将适應氣候變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并考慮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風險的區域差異,提出覆寫全國八大區域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區域适應氣候變化任務。

就在今年2月,《北京市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提出了完善氣候變化觀測預警系統、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提升規劃和建設管理水準等十項重點任務。

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城市。近日,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上海市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24—2035年)》并指出,上海是超大城市和河口海岸型城市,要加強跨部門、跨區域協作,推動适應氣候變化與美麗上海、韌性安全城市、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建設等任務緊密結合;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作用,加大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提升氣候适應能力;臨港新片區、崇明生态島、五個新城等試點示範區域要加大探索,積累有益經驗。

李雁指出,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和河口海岸型城市,有可能面臨海平面上升相關的風險,如鹹潮入侵、風暴潮等,對基礎設施帶來更多挑戰和侵蝕。同時,上海也和其他地區共同面對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的挑戰,超大城市的物流交通以及高度發達的商業服務體系也面臨極大的挑戰。此外,超大城市也要一并将公共衛生體系納入其中,探索針對脆弱人群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