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館舍天地連接配接中外古今 多彩活動涵養文化自信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網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在萬物并秀的初夏時分,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各地文博機構圍繞這一主題先後推出精彩展覽及豐富活動,集中展示大陸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搭建博物館與公衆溝通的橋梁,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精神力量。

館舍天地連接配接中外古今 多彩活動涵養文化自信

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觀衆在首都博物館參觀。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新展不斷 為觀衆獻上文博盛宴

作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的舉辦地,5月18日當天,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秦漢館以集中展示秦漢文明的緣起、發展和貢獻為宗旨,以陝曆博館藏為基礎、以考古資料為實證,重點展示秦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秦漢文明”系列重磅展覽也同時揭幕。系列展覽包括基本陳列“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以及“城與陵”“技與美”2個專題陳列,系統講述秦漢時期從政治一統逐漸實作國家、思想、文化認同的曆史程序,以及大一統格局下的社會風貌、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

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産品。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各地文博場所不斷創新展覽展示,陸續推出主題各異的精品展覽,努力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

南京博物院推出“蘇轼的書畫藝術精神”展,通過蘇轼的作品和生平,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杭州的博物館鎮館之寶”特展在杭州博物館與觀衆見面,把杭州市衆多博物館的“好寶貝”一“展”打盡;“内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幕,彙集内蒙古黃河流域各曆史時期精品文物200餘件套,诠釋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多元一體的曆史真谛。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近期,全國多家文博場館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舉辦了許多廣受歡迎的展覽活動。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自開幕以來人氣不減,約200件文物精品訴說着中法往來互動的曆史印迹。蘇州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亞述文物珍品展”、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絲綢之路上的亞洲文明”主題特展等多個展覽同樣精彩不斷,描繪出一幅幅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圖景。

館舍天地連接配接中外古今 多彩活動涵養文化自信

故宮博物院中展出的銅鍍金提環赤道公晷儀。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跨界融合 “重新整理”博物館打開方式

據介紹,為全面綜合呈現秦漢文明的大概念,“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的各個單元都設計了多媒體互動裝置,以數字化圖像來助推各個展覽闆塊對主題内容的釋讀。

“秦漢館的展覽設計,從内容到形式,都是一次重要的突破,改變了以往以時間為序的曆史叙事結構,整體上以大曆史串聯小專題的方式,從多個角度對秦漢文明進行诠釋。”陝西曆史博物館館長侯甯彬說。

近年來,科技與文博緊密關聯,讓古老的文物有了更為鮮活和生動的面貌。博物館内科技手段的運用,帶給了人們非凡的參觀體驗。

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4K分辨率的VR眼鏡,控制搖桿前進,隻見威武的儀仗分列兩邊,樂伎奏響激昂胡樂,徐顯秀夫婦身着華服舉杯宴飲,氣氛熱烈。置身其間,北齊生活仿佛可觸可感。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館長王江表示,出于恒溫恒濕封閉保護需要,觀衆無法踏足墓内近距離參觀壁畫,而通過科技手段,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看得懂、感興趣,并從中汲取滋養。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夜經濟”逐漸升溫,多地博物館也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将開放時間延長,并通過形式新穎的文博活動将觀衆的夜晚“點亮”。

5月18日晚,西安大秦文明園将舉辦以“千年秦漢 博物古今”為主題的博物館之夜活動,集中展示秦漢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深厚内涵底蘊;安陽市也于日前啟動“大邑商·夜安陽”第二季夜遊活動,讓遊客進一步感受燦爛的商文明,領略三千年大邑商的文化魅力;深圳博物館推出“深博之夜·雅趣——方寸之間 遊刃有餘”主題夜場活動,帶大家感受古人對生活美學的極緻追求。

多元合作 挖掘博物館無限可能

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多所博物館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與其他機關一同探索更多合作形式,力求更加立體多元、生動鮮活地展示文物的曆史内涵,讓更多人感悟多彩文化、感受美好生活。

——北京市在5月18日啟動“博物館月”活動,設定“展覽周”“文創周”“電影周”“閱讀周”四個主題活動周。其中,“電影周”選取近30家博物館和10餘部精品影片,觀衆可以在博物館的露天環境或者公共空間,獲得輕松且獨特的觀影體驗。

——山西博物院《晉·見中國》系列短視訊第二季近日上線。系列短視訊運用高清攝影、3D掃描、動畫特效等技術,通過情景再現的手法,将文物的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藝術價值深入淺出地诠釋出來,将文物的細節和背後的故事生動地呈現給觀衆。

——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在5月17日至18日推出“特色集市”,搭建南洋風情建築造景打卡點,布置娘惹服裝、娘惹美食、咖啡、南洋手工藝品及華僑金融攤位,并安排娘惹粽制作、娘惹珠繡等非遺體驗活動,讓觀衆感受南洋風情。

——在青島31路、464路公共汽車的便民服務箱中,乘客可随時取閱“青島博物館出行攻略”。這份攻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總結介紹了青島市區共十所比較有特色的博物館附近的公交乘坐線路,乘客可根據攻略上的内容,找到适用于自己的最佳線路。

如今,博物館成為人們了解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随着“文博熱”的持續升溫,各文博場所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讓廣大人民群衆感受弦歌不辍的傳承、觸摸博大精深的文明,進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文博力量。(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