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作者:中國氣象局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

國際博物館日

今年的主題是

“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

今天

帶你盤點各地氣象博物館的

“鎮館之寶”

看看你認識幾個?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渾儀是古時測量天體的儀器

由兩根環圈組成

一個是固定的赤道環

它的平面與地球赤道面平行

環上刻有周天的度數

另一個是四遊環

同赤道環垂直

能繞一根極軸旋轉

在四遊環中還設有用于觀測的窺管

渾儀對于古時人們

掌握節氣和物候變化規律

有着重要意義

此台渾儀

是按照元代科學家郭守敬

制造的渾儀按1:2比例縮小仿制

{上海氣象博物館}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1879年

徐家彙觀象台首任台長

瑞士人能恩斯(1845-1923)

釋出過一次襲擊上海的台風的報告

并著有《1879年的台風》一書

當時

他在沒有衛星等先進裝置的情況下

根據有限的氣象學知識

把台風結構圖繪制出來

後來,人們發現

這張圖與現代衛星拍攝的

台風形态極其近似

{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圖紙上方為1936年4月2日的營口手繪天氣圖

圖紙下方從右到左依次是

天氣形勢分析、營口天氣預報

以及前一日的營口天氣實況

在左下方外緣處還印有

“關東觀測所營口支所”的字樣

據史料記載

1945年日本戰敗前

焚毀了大量氣象資料并掩埋

這張天氣圖

就是從焚燒掩埋處發掘出來的

它在烈火中逃生

深睡地下74年

直到2019年5月才重制天日

這不僅是一份珍貴的氣象資料

更是記錄那段滄桑曆史的

珍貴史料文物

{中國台風博物館}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1878年,在俄國工作的

瑞典發明家奧涅爾制造了

手搖計算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

大陸研制“兩彈一星”時

大量基礎計算工作都通過手搖計算機完成

這台國産飛魚牌JSY-20型手搖計算機

由上海計算機打字機廠生産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少量應用于

大陸氣象部門觀測資料統計和預報制作

{紹興氣象博物館}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這台照相機是被譽為“中國氣象學之父”的竺可桢

外出進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時

随身攜帶過的

曾記錄衆多科考資訊

由竺可桢家人捐贈

{中國南通氣象博物館}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這些氣象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認識幾個?丨國際博物館日

1916年10月在愛國實業家張謇的主持下軍山氣象台落成這是國人自建的第一座氣象台

當時,氣象台安裝了

由國外進口的最先進的儀器

上圖即為軍山氣象台使用的

風向風速記錄儀(感應儀器部分)

據了解,當時的儀器一般為

三杯風速器

這個是日本制的四杯風速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

氣象科學是人類科技文明發展中的

一顆璀璨明珠

标志着人類對自然探索的不斷深入

而各地氣象博物館中展示的内容

僅是氣象科學滄海中的“一粟”

還有很多故事

等待着我們從“寶藏”中了解

探索無止境,科學無極限

一起加油吧!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策劃:張宏偉 張琳皓

内容提供:陳曉穎、趙國新、趙虎炯、王雪陽、洪敏、營口市氣象局等

海報設計:鄭義潇

稽核: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