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作者:審度

1941年7月28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釋出第0250号指令,決定處以西方面軍4名進階将領極刑。

高層在這份指令中的措辭非常嚴厲,尤其狠批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在面對敵人時的表現愚蠢至極,簡直給祖國丢臉,給領袖臉上抹黑。

而最令高層無法容忍的,是這位被給予厚望的蘇軍未來之星,開戰後不久便幹脆抛棄了麾下數十萬官兵,如喪家犬一般躲進第4集團軍司令部裡“避難”。

敢問如此表現,軍人氣節何在?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諷刺的是,被捕後的巴甫洛夫反倒非常“穩重”,面對審訊時顯得不卑不亢,回答得滴水不漏。審訊者指責他的戰場表現之惡劣無異于叛國,他卻辯解稱自己沒有一點罪過。

“這不過是一個人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産生的困惑與錯誤決定,再正常不過了。”

被質疑指揮不力,所犯的過錯幾乎等同于向德軍敞開防線時,他更是當即回怼道:“我再重複一遍,我沒有背叛蘇聯,更沒有向德軍敞開防線。如果我要敞開防線,部隊也不會執行,除非有莫斯科的指令。”

據相關資料記載,巴甫洛夫被捕後,在審訊中的表現堪稱無懈可擊,以至于斯大林都動了恻隐之心,曾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

巴甫洛夫被任命為鐵木辛哥元帥的副官,一度得以重返前線。幸好僅2天後,内務部便再度将其逮捕。即便到這一步,巴甫洛夫依舊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己大機率會遭降職,被全軍通報批評,丢一回面子;最糟糕的結果也不過是被開除軍籍。

是以,當第0250号指令出台後,不僅他本人大感意外,連許多同僚都覺得處罰有些過分了,忍不住站出來替他求情。在許多人看來,巴甫洛夫之死就是高層“殺雞儆猴”的結果,特殊時期特殊處理,被抓了典型,純屬他倒黴。

然而事實上,此事背後藏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事實,而得知這些真相後,倘若您處在當年斯大林的位置上,怕是下手會更狠,更加堅決。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何謂“厚顔無恥”?

在監獄裡,負責審訊的蘇軍中将充滿責怪地問道:“任何一個待在前線的士兵都嗅到了濃重的火藥味,為什麼您就視而不見?”

在中将看來,巴甫洛夫身為方面軍司令,大戰在即卻無動于衷,置數十萬官兵安危于不顧,其表現無異于草菅人命。

哪知巴甫洛夫的回答頗具藝術感:“在鼻子和情報之間,我更相信後者。”

他堅稱自己在戰争開始前沒有收到任何情報,然而從發生的事情來看,他無疑是睜着眼說瞎話。

早在戰争爆發前兩天,也就是1941年6月20日,時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的鐵木辛哥元帥緊急召開了一場極為重要的電話會議。

會上,元帥憂心忡忡地表示,許多情報顯示德軍正在邊境線上大量集結,并且還在拆除路障,大有進犯的意圖。然而最高上司人卻對局勢仍心存僥幸,不想破壞蘇德之間的“盟友”關系,下令前線部隊不準輕舉妄動。

即便如此,鐵木辛哥仍叮囑巴甫洛夫打起精神,緊盯對方一舉一動,要做好應對任何突發狀況的準備。

同一天,國防委員會主席伏羅希洛夫元帥也打來電話,幾乎将鐵木辛哥所說的又重複了一遍。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随後,巴甫洛夫也組織了一場軍事會議。會上,許多下屬都袒露了自己的擔憂——從眼下的情報來看,前線的局勢當真不太樂觀,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個可怕的的可能,那便是德軍将要發動進攻。

巴甫洛夫郁悶地聽着這些彙報,滿臉陰雲密布,顯然非常不滿。直到有人提出了這麼一種觀點:德國方面集結這些部隊并非為了進攻蘇聯,而是要将他們調到法國,以準備日後對英國的登陸作戰。

此話一出,他總算如釋重負,臉色也緩和了許多。

會後,按照兩位元帥的訓示,巴甫洛夫做了非常“謹慎”的安排,下令給每個連級機關再配給3卡車彈藥——他所作的所有準備也就隻有這些了。

諷刺的是,各機關同時收到了另一則通知:周末的娛樂活動照常舉辦,巴甫洛夫本人還在1941年6月21日晚光臨明斯克劇院觀看了一場歌劇,直到深夜。

22日淩晨1時左右,鐵木辛哥元帥再次打來電話,向巴甫洛夫确認情況,後者表示目前一切正常;淩晨2時,面對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的詢問,巴甫洛夫平拍着胸脯表示自己已做好了萬全準備。

“我已經指令每個前線集團軍都加強了戒備,并且叫軍區空軍司令立刻安排戰機和飛行員進入戰鬥準備,飛機也正在加油……”

這樣的答複令蘇軍高層非常滿意,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巴甫洛夫所說的這些根本就沒有發生——面對随時可能爆發的戰争,他壓根什麼都沒有做。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幾個小時後,第4集團軍司令科洛布科夫少将又給了一次機會,他在報告中明确指出:“布列斯特方向發現有德軍正在集結,火車站附近的電線遭到破壞,疑似有德國間諜在實施破壞行動。”他建議讓部隊立即進入備戰狀态,怎料巴甫洛夫斷然拒絕。

“不能給德國人留下任何開戰的借口。”

這就是他言之鑿鑿的所謂“事先沒有收到任何情報”,而後來被審問時,他無意間表露出的真實想法更是令人大跌眼鏡。

審訊人員質問,有說法稱巴甫洛夫明明親眼看到了德軍集結,為什麼不但不按照鐵木辛哥元帥的要求,及時向總參謀部彙報,反而連相應的最基本的部署指令都不肯下達?

巴甫洛夫做了許多辯解,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如果我這樣做了,德國人沒有進攻,那我就得掉腦袋。”

由此可見,巴甫洛夫非常狡猾:他深知最高上司人不希望看到戰争爆發,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所做的正是斯大林所想的。巴甫洛夫所希望的是,假如戰争真的發生了,秋後算賬時,自己不會成為“引發戰争”的那個人。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到最終判決書時,斯大林的心情非常複雜,他思考了很久,終于拿起筆劃去了判決書中對巴甫洛夫一些非常消極形容的字眼,如“愚蠢”、“昏聩”等。可事實上,用這些詞來形容他其實并不言過其實。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此人的起點很高,他曾被視為蘇軍中“開宗立派”式的人物。

1936年,西班牙内戰爆發,蘇聯派出一支軍事顧問團,巴甫洛夫便是“首席裝甲兵顧問”。在西班牙戰場上,他研究出了步坦協同突擊戰術和一套坦克防禦戰術,被蘇聯高層視若瑰寶。

而更加廣為人知的是,經過圖哈切夫斯基、烏博列維奇等一衆較為年輕的、遠見卓識的軍事戰略家的長期不懈的努力,斯大林終于被說動,準許組建機械化部隊。而蘇軍最初成立了兩個裝甲旅,分别由朱可夫和巴甫洛夫擔任旅長,由此可見後者在蘇軍中的地位。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沒過多久,對于坦克的使用,巴甫洛夫竟然莫名其妙地得出了與主流相反的看法。

據說他在西班牙戰場上親眼看到幾輛輕坦克在發動進攻時,被敵人的火炮輕而易舉地摧毀,淪為廢鐵。他是以認為坦克不适合作為主攻,不應被集中使用,而應當分散使用,僅僅作為掩護步兵前進的工具。

而更深層次的觀點認為,巴甫洛夫得出這一逆天結論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趨利避害心理:30年代的政治災難發生後,圖哈切夫斯基首當其沖。作為前者的“門徒”,巴甫洛夫擔心自己受到牽連,匆忙與之劃分界限,甚至在軍事觀點上也故意背道而馳。

倘若這種說法确鑿,我們便可認為巴甫洛夫為了仕途,竟敢于置基本的軍事常識于不顧,根本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軍人。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更令人無法相信的是,強大的西方面軍,居然被巴甫洛夫折騰的毫無作戰能力。

西方面軍擁有6個機械化軍,裝備格式坦克千餘輛,武器數量方面,僅一個方面軍就比當時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軍隊還要闊綽。然而,巴甫洛夫的操作卻讓人看不懂。

這6個機械化軍可謂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其中第6機械化軍裝備有坦克1131輛,約20%為先進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此外,該軍還配有各種軍用車輛超過6000輛。事實上,這個軍的裝備水準已嚴重超編。

相對的,其他機械化軍的裝備水準就非常可憐,以第17機械化軍為例:該軍僅擁有落後坦克63輛、火炮12門,滿編率隻有12.2%,裝備水準不如一個坦克團。不僅如此,西方面軍從不注重武器裝備的日常養護,坦克被随意地扔在庫房中,導緻相當一部分坦克根本無法發動。

戰争爆發後,巴甫洛夫又做出緻命誤判:他認為德軍在兩翼的進攻為佯攻,會把坦克叢集放在更加開闊的中路,因而錯誤地将主力集中在比亞斯托克突出部方向。

他天真地認為西方面軍能夠憑借自身實力硬扛住德軍進攻,運氣好點,說不定能通過一場強而有力的反擊扭轉局勢,運氣差點,硬拖幾天,也能等來友軍的支援。殊不知,他完全弄錯了敵人的進攻方向——德軍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祭出了教科書般的“鉗形攻勢”,成為人類戰争史上的經典案例。

更可笑的是,當意識到一切已無法挽救時,巴甫洛夫帶着自己的電台逃離方面軍司令部,卻沒有把電台頻道告訴下屬,以至于他“失蹤”了3天,下屬聯系不上,大學營也聯系不上,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蘇軍大将災難表現如犯罪,看完死刑判決,斯大林惋惜地劃掉幾個詞

受限于篇幅,許多細節筆者沒有展開去寫,但上述内容足以看出巴甫洛夫的昏聩。可即便如此,斯大林依舊劃去了最終判決書中許多難聽的字眼。

即便準許了巴甫洛夫等4位将領的最終判決書,斯大林恐怕也并非出自本意。他甚至試圖給巴甫洛夫又一次機會,讓他擔任鐵木辛哥的副手,險些重返前線——倘若當真如此,那些因他所犯的低級錯誤而白白葬送的蘇軍官兵會作何感受?

列甯就曾批評過斯大林太過“仁慈”,殺伐不夠果斷,以至于一些問題變得更嚴重時,才不得不以更難看的手段處理。這話乍聽令人匪夷所思,可從上述來看,怕是所言非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