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作者:非正常曆史研究室

在後金時期,因為女真人還是比較原始的,取名字也比較個性化,也沒有漢人字輩和避諱那一套,想怎麼取就怎麼取,也導緻不少女真人的名字在漢語語境下非常有意思。

比如大家熟知的“努爾哈赤”,一般人,認為“努爾哈赤”就是“野豬皮”的意思,因而不少人喜歡直接稱之為“野豬皮”代稱“努爾哈赤”,但實際并非如此。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努爾哈赤

當然,在展開這個話題之前,想要說明一點,就是努爾哈赤之前,女真人并無自己的文字,都是借用蒙古文來表達。

雖然日後創立了滿文,但舊滿文并不是一個成熟的文字,其用語習慣受到了蒙古語的影響。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舊滿文寫的《滿文老檔》

因而舊滿文要麼本身就是借用蒙古語,要麼帶有蒙古語的特點,和日後的新滿文是有不少差別的。

基于這個原則,我們來看看努爾哈赤的滿文拼寫。

由于需要對努爾哈赤避諱,所有關于努爾哈赤名字的滿文文檔中,都将努爾哈赤的名字用黃條遮擋,意為避諱。

但根據遼甯檔案館出版《滿洲實錄》影印版來看,努爾哈赤的滿文名字轉為拉丁文為“Nurgaci”。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滿文文檔中,都将努爾哈赤的名字用黃條遮擋,意為避諱

其中“Nurga”自然是“野豬”的含義,那麼“ci”呢?

在後來的滿語,即新滿語裡“ci”的确有“動物皮”的說法,按照新滿語的翻譯,努爾哈赤翻譯成“野豬皮”也并無不妥。

但在努爾哈赤時代,滿語并未成熟,很多都是用的蒙古語的意思,女真人起名自然也用了蒙古語的習慣,因而“ci”也借助蒙古語的語境來解釋。

那麼“ci”在蒙古語裡是什麼意思呢?即“擅長做某些事情的人”,這麼一來“Nurgaci”就有了“像野豬一樣勇猛的人”的含義。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清初八旗征戰

那麼有人說,你這是強行翻譯,強行嫁接。

那麼不妨看看“鹿皮”在滿語裡的拼寫,滿語拉丁拼寫的“鹿皮”是“buhi”,很顯然,并沒有遵循“ci”這種結尾的用法,況且滿語裡也有專門代表皮革的詞彙,即“sukv”,意為“皮”或者“皮革”。

是以認為“ci”等于“皮”,其實是比較片面的,加上當時滿文都要借助蒙古語來表達,那麼最好的解釋,就是“像野豬一樣勇猛的人”。

而且這麼解釋,也能表達父母對孩子未來的一種祝願和期待吧,畢竟不管哪個民族,都喜歡給孩子取個好名字,況且用猛獸來形容勇士,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做法。

比如漢武帝劉徹的小名“劉彘”,“彘”有“野豬”的意思,那麼有人說了,咋想的,咋給孩子取名為“豬”呢?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山海經》記載的“豪彘”

要知道野豬可不等同于家豬,野豬性情兇猛,皮糙肉厚,又能打,象征着勇敢,是以古人取這個名字,就是寓意孩子可以強壯勇敢。

同樣以“野豬”為意思取名的還有西漢開國功臣陳豨,“豨”意為“巨大的野豬”。

至于家豬,其實有另外一個字“豚”,比如“豐年留客足雞豚”,這裡的“豚”就是常吃的豬肉。

在古代,如果你用“彘”或者“狶”誇人,對方會很高興,認為是誇自己勇猛,但如果你用“豚”,那就純屬貶低對方了。

隻是後來不管野豬還是家豬,都用“豬”來代替了。

這話題有點扯遠了,如果努爾哈赤名字這麼解釋的話,那麼他的兄弟名字也可以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

比如穆爾哈齊,滿語“murgaci”,意為“像老虎一樣勇猛的人”,而不是“老虎皮”;

比如舒爾哈齊,滿語“xurgaci”,意為“像小野豬一樣勇猛的人”,而不是“小野豬皮”;

比如雅兒哈齊,滿語“yargaci”,意為“像豹子一樣勇猛的人”,而不是“豹子皮”。

畢竟按照這樣的取名方法和取名邏輯,的确符合當時女真人的遊獵生活習慣,畢竟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勇猛強壯?為家庭帶來更多的食物呢?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女真人是遊獵民族

當然,你硬要說“野豬皮”,那也沒問題,畢竟努爾哈赤後世的子孫也是這麼認為的,比如閻崇年的《努爾哈赤傳》裡,就用了這個解釋。

當初他寫《努爾哈赤傳》,專門詢問了金啟孮先生,根據他的說法,西伯利亞通古斯各個民族,父母喜歡用包裹孩子的某種野獸的皮衣為乳名。

至于了金啟孮先生,他是乾隆第五子永琪的七世孫,也是五阿哥的後代,也是著名的女真文、滿學、清史、蒙古史專家,作為努爾哈赤後代,他這麼解釋,似乎也有道理。

當然至于到底如何翻譯,大家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認為,還是如猛獸一樣勇猛這樣的解釋比較靠譜。

說完了努爾哈赤,在談談努爾哈赤幾個兒子的名字含義。

首先就是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衮和多铎。

阿濟格滿文為“Ajige”,意思是“小兒子”,阿濟格出生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四十七歲了,估計沒想到還能生兒子,因而給這個孩子取名為“Ajige”,認為這會是自己最小的兒子。

但沒想到七年之後,阿巴亥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努爾哈赤取名“Dorgon”,這就是多爾衮。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多爾衮和多铎《孝莊秘史》

在滿語裡,“Dorgon”意思為“獾”,雖說有希望這個孩子像“獾”一樣強大,但不符合起名的邏輯,有人認為應該為“Dorogon”,即“矮小”的意思,這麼一看,有點符合比小兒子更小的兒子的取名方式。

但《滿洲實錄》裡,“多爾衮”的寫法就是“Dorgon”,那隻能按照這個意思解釋了,多爾衮就是“獾”了。

當然,之是以加上“矮小”的解釋,是因為又過了兩年,阿巴亥第三個兒子出生了,努爾哈赤為他取名“Dodo”,這就是多铎,意思是“胎兒”。

比小兒子更小的,這不就是胎兒嗎?雖然這個名字取的有些奇怪,但大體上還是遵循小兒子後面的兒子的取名方式。

不過即便是“獾”,我覺得也沒啥問題,畢竟努爾哈赤的嫡長孫杜度,滿文為“dudu”,意為“斑雀”、外甥庫爾纏,滿文為“kuurcan”,意思為“灰鶴”,阿巴泰第二子博和讬,滿文為“Bohoto”,意為“駝峰”,都是一些動物。

隻是沒想到,六十一歲的努爾哈赤又生了一個兒子,努爾哈赤取名為“fiyanggū”,這就是費揚果,意為“老幺兒”,事實上,這也是努爾哈赤真正的小兒子。

而另一個值得說說的其實就是“皇太極”這個名字,事實上,“皇太極”這個名字純屬後人的美化,在滿語裡,皇太極原名叫“洪台吉”或者“黃台吉”,即“HongTaiji”。

努爾哈赤真的叫“野豬皮”?放在蒙語裡,他的名字真的很霸氣

皇太極

這個名字實際上也是來源于蒙古語,其中“台吉”又是源于漢語裡的“太子”,被蒙古人借來這個詞,用來當做蒙古王子的稱呼,至于日後的儲君,則稱之為“黃台吉”,相當于中原“皇太子”的音譯。

換句話說,皇太極應該有一個名字的,但因為登上汗位,而稱之為“黃台吉”,意為天生就是要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用來穩定自己的局勢。

至于皇太極的本名,現在也無從知曉了。

以上名字都是清朝入關前取名的一個縮影,而随着入關後,在大量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滿清貴族在取名方面,不可避免的開始使用漢語詞彙,一般都是用一些吉利的詞等等,甚至開始使用輩分和避諱等等。

比如從康熙開始,給兒子取名都是以“胤”為輩,甚至以“礻”為邊,到了乾隆時期,更進一步,直接給後代排好了輩分,即“永綿奕載”四個字,而後道光帝又增加了“溥毓恒啟”四個字,鹹豐又接力,定下了“焘闿增旗”四個字。

是以說,看看清朝入關前和入後的名字,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