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作者:餘世亮說三國

原創作者:餘世亮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本文邏輯線】孫權想将劉備擠出荊州,雙方必然發生武力戰争。為防止曹操、曹丕父子曹魏趁機攻打孫權,孫權假意向曹氏和好稱臣。既然孫權願意稱臣,曹氏父子就要孫權送長子孫登到京城為質。

通過襲殺劉備部将關羽,孫權獨占荊州全境,劉備為報仇而發動夷陵之戰。魏國曹丕想隔岸觀火,等到孫權、劉備兩敗俱傷再坐收漁利。想不到孫權迅速打敗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同時,孫權還與蜀國恢複雙方盟好,進而消除西邊劉備的威脅。

孫權拒絕送子到魏國為質,魏國曹丕認為孫權欺騙自己,就對孫權發動三次戰争。

雖然曹丕南征孫權并沒有占多大便宜,但是北方曹魏的強勢對江東來說,壓力山大呀,再加上曹丕已逝,其子曹叡繼位。孫權相信,曹魏一代不如一代,就對曹魏發起反擊,是以就有了吳魏之間的石亭之戰。石亭之戰的勝利,提升了孫權的威望,也奠定了孫權稱帝的基石。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一、石亭之戰前的魏、蜀、吳三國之形勢

相對于人類無限增長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時間與空間範圍内資源總是有限的,這就是所謂的資源的稀缺性。

(一)吳蜀争奪荊州。荊州隻有一個,孫權想占有,劉備更想占有,為此就有了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等到劉備占據了益州,孫權就向劉備讨還荊州。劉備不還荊州,孫劉兩家隻得開打。第一次孫權在荊州開打時,曹操插上一腳,他想打漢中,為此劉備就向孫權請和,雙方達到以湘水為界的劃分荊州,即孫權占有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等三州屬于孫權,南郡、零陵、武陵等三州屬于劉備。

建安二十年(215年)的湘水劃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沖突,雙方關系随着時間的失衡逐漸惡化。就雙方來講,劉備并不想和孫權開戰,能撈到半個荊州也不吃虧。不過孫權顯然不這麼想,在孫權的潛意識中,整個荊州都應該是他的。隻是主和派魯肅反對貿然對蜀開戰,孫權隻好忍着這口氣。等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故後,孫權沒有了内部壓力,開始準備對荊州下手。

其實,同盟關系不是天生的,完全是根據利益變化而存在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仇人,反之亦如此。吳魏原本就是兒女親家關系。曹操先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四弟孫匡,孫權的堂兄弟孫贲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曹操的三個兒子曹彰。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導緻曹吳關系徹底破裂。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孫權看碟子下飯,跟劉備合作有利,就和劉備結盟,跟曹操合作有利,那就倒向曹操,毫無愧色。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曹操的猛攻之下,防守濡須的孫權被迫率軍退走,并遣使請降。曹操取得了名正言順的勝利。随着孫權重視自身領地的利益,他與曹操的關系逐漸緊密,導緻與劉備的聯盟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将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此戰中,因遭遇暴雨而導緻的“漢水溢流,害民人”的天災,于禁所督七軍三萬被水淹。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俘獲于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

與此同時,孫權寫信給曹操,請求允許他讨伐關羽,為朝廷效力。關羽得知孫權将要配合曹操進攻自己的消息,鑒于樊城唾手可得,關羽果然猶豫不決,不願撤兵離去。接着呂蒙偷襲荊州,導緻了北伐中的關羽前功盡棄,最後敗走麥城,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将,還丢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緻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二)孫權在外交上兩邊下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220年3月15日),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從邺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之後,漢獻帝禅讓帝位,曹丕于辛未日(12月11日 )登受禅台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

黃初二年(221年),吳國孫權因前襲殺關羽收荊襄之地,害怕劉備報複首尾難顧,乃假意與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并遣于禁等還。曹丕遂遣“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将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由是稱臣于魏。同年劉備憤孫權之襲關羽、聯曹魏,親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是年,劉備攻破吳軍巫口和秭歸兩處。

黃初三年(222年)正月,孫權給曹丕上書言說出兵迎敵,曹丕作《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其殺敵。閏六月,孫權破劉備于夷陵(今湖北省宜都市)。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栅連營七百餘裡,認為劉備犯兵家大忌,必定速亡。過了七天,孫權擊破劉備的文書送到。随後孫權因解除了蜀漢的威脅,故在遣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吳兩國的聯合逐漸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同年十月,孫權複叛。對于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诏》鼓勵将士們曰:“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

由此可知,孫權和魏國結盟的主要目的,實際上還是防備魏國,蜀漢的威脅倒在其次。劉備不可能對孫權襲殺關羽、強占荊州之行為無動于衷。也就是說,孫權與曹魏稱臣之目的,就是防備劉備為了奪回荊州而發動的夷陵之戰。

不過魏吳同盟甚至比蜀吳同盟更加脆弱,孫權和曹操是因為關羽北伐這一突發事件而臨時“結盟”,根本沒有長遠的合作計劃。因為吳蜀關系破裂,雙方一直處在戰争的邊緣,是以孫權才暫時抱住曹操父子的大腿。孫權巴結曹魏,倒不是說孫權害怕蜀漢的軍事進攻,而是怕魏國在蜀漢攻吳的同時背後給他下黑刀子。

從事後發生的事來看,孫權對曹丕的外交工作還是很成功的。在夷陵之戰中,孫權全力抵抗劉備進攻時,曹丕沒有趁火打劫,僅僅是隔岸觀火,使得孫權渡過了最為困難的戰略時期。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三)曹丕決定南征孫權。既然孫權向魏皇稱臣,又接受吳王的封号,那麼孫權就應該送長子孫登到魏都城洛陽為質子。孫權向曹丕稱臣,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也就是說,孫權稱臣是假,自然就不會送孫登到洛陽。

随後孫權因解除了蜀漢的威脅,故在遣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吳兩國的聯合逐漸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黃初三年(222年)十月,孫權複叛。對于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诏》,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

1.曹丕首征孫權。黃武元年(222年)九月,曹丕發覺孫權并非真心歸附,便舉兵伐吳,三路出師。十月,孫權改年号為黃武,臨江據守。魏軍戰果不如預期,加上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退兵。

次年(223年)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但孫權與曹丕之間仍有使節往來,至後年正式斷絕關系。

2.曹丕二征孫權。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後,劉禅即位,并把蜀漢大權全部交由諸葛亮掌握,諸葛亮又派鄧芝出使東吳,兩家重新修好,聯手共抗曹魏。這又一次激怒了曹丕,他決心親征孫權。

224年八月,曹丕治水軍,九月至廣陵。孫權人在武昌,在徐盛的建議下沿江從石頭城到江乘一路設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正好趕上雨季江水暴漲,曹丕隔江望見,認為東吳有人才,未可圖,魏軍也感到忌憚,于是退軍。

3. 曹丕三征孫權。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師,十月行幸廣陵故城閱兵,士兵十餘萬,旌旗數百裡,和建業(今江蘇南京)隔長江相對。但孫權嚴守,加之冬季天氣大寒,結了冰,船不能入江,是以曹丕迎戰孫權取勝的希望渺茫。他歎氣,下令撤軍。孫韶派部将高壽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襲曹丕,曹丕大驚,高壽獲其副車、羽蓋而還。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曹丕在短暫的四十年人生中,一共隻做了七年皇帝,但前後三次伐吳,曹丕在發動戰役的時機不對,軍事部署也不充分,其失敗是必然的。黃初七年(226年)夏五月,魏文帝曹丕疾笃,崩于洛陽宮。太子曹叡(字元仲)即位,是為魏明帝。

(四)孫權的自信心爆棚。孫權認為,與自己同時代的曹操、劉備均已作古,孫權便成為天下第一的老大。孫權心裡還是懼怕曹操的,但其兒子曹丕比起曹操來,是萬萬趕不上的。現在曹叡不如曹丕,就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樣。

孫權還認為,“現在曹叡年輕勢弱,隻是随人意志行事,這一類人物,必然要趁此弄假作态,拉幫結派,徇私枉法,互相攻擊,各助所黨了。到了那時候,奸邪讒言一起發生,再加互相排陷仇怨,發展成為猜嫌離心。像這樣發展下去,群臣争權奪利,主上年輕不能駕馭,他們的失敗哪裡還要多久呢?”

基于此,吳王孫權就有了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設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得知曹丕去世後,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吳左将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西南)。結果是,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

孫權發熱的頭,猶如突然被澆了一盆冷水,清醒了許多。孫權意識到,原來曹操的孫子曹叡也是難纏的主。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二、吳王孫權着手策劃稱帝事宜

(一)孫權的稱帝之路。孫權急于進攻北方魏國,其實還有孫權不便說的原因,那就是孫權實在想稱帝了。

要說清楚孫權稱帝的問題,還得從曹丕稱帝說起。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号魏,史稱曹魏。東漢正式滅亡。公元221年劉備不承認曹魏政權,于成都繼承漢統自稱漢帝,史稱蜀漢。時天下三分,曹劉皆已稱帝,而坐擁江東諸郡的孫權自公元222年以來雖自立年号,卻一直隻稱吳王,低人一等。之後,劉備、曹丕又先後去世,其帝位,分别由他們的兒子繼位。孫權與曹操、劉備系同輩人,而孫權還得向曹操的孫子曹叡稱臣,這讓孫權十分不爽。孫權亟需來一場戰争,樹立自己的威望,解決自己稱帝的問題。

1.魯肅給了孫權稱帝之夢想。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殺,其弟孫權控制政權。孫權的賓客魯肅就向其提出: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号以便進而奪取天下的“榻上對”。此時,孫權政權都沒有穩定,自然是沒有能力稱帝的。

2.孫權不稱帝就得稱臣。220年曹丕篡漢,政權更疊。劉備在翌年221年便在成都稱帝。當時孫權顯然沒有做好稱帝的準備,手裡也沒有可用的傀儡,于是便選擇了第三條路:接受曹丕吳王的封号,賂魏國稱臣。

3.孫權要為自己稱帝鋪路。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即位。蜀漢的諸葛亮抓住新帝登基的契機于228年兩次北伐(是為第一,第二次北伐)。西部諸葛亮北伐曹魏也需要東部的孫權的配合。也就是說,蜀漢、孫吳還需要抱團取暖,基于此,蜀漢就得直面孫權稱帝問題。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二)韓綜等降魏給了孫權啟發。韓綜(?-253年),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人,三國時東吳名将、三代元勳韓當之子。父親死後,繼承其部曲,襲爵石城侯。韓綜在任上淫亂不軌。雖然孫權看在其父份上并不過問,但韓綜自己做賊心虛,認為孫權總有一天會清算自己。黃武六年(227年)閏十二月,韓綜帶領母親、家屬及部曲數千人投奔魏國的宗親大将曹休。曹魏授韓綜為将軍,封廣陽侯。後來韓綜數次侵犯吳國邊境,殺害人民,孫權咬牙切齒,對他痛恨至極①。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國谯(治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族子。三國時期曹魏的重要将領。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駕崩,曹休與鎮軍大将軍陳群、中軍大将軍曹真、撫軍大将軍司馬懿四人受遺诏輔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曹休進封長平侯。當時吳将審德屯駐皖城,曹休将其擊破,斬殺了審德,收降了吳将韓綜、翟丹等人。遂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戶,遷大司馬,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都督揚州如故。

這時,魏國雖在總體上處于戰略防禦狀态,但在淮南,曹休仍頻頻進攻和騷擾。曹休不斷招降納叛。孫權見曹休實在愛占小便宜,便令鄱陽太守周鲂密求山中豪帥姓名為敵軍所知者,挑唆曹休上當,以便伏擊。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三、孫權發動石亭之戰目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一)周鲂斷發誘騙曹休。周鲂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人,少時好學,舉孝廉,先後擔任甯國長、懷安長、錢塘相,消滅豪帥,遷鄱陽太守,擒獲彭绮後,加昭義校尉銜。周鲂恐民帥小醜,不足仗任,事或漏洩,不能引曹休上鈎,便詐稱自己要向曹休投降,請曹休派兵接應。

周鲂派自幼生長于自己家中的僮仆董岑、邵南送信給曹休,留下其中一人為人質,另一人來回傳遞資訊,并煞有介事地請曹休送來将軍和侯印各五十顆、郎将印一百紐、校尉和都尉印各二百紐,用于假授諸魁帥。當時不斷有尚書郎到周鲂處查究各種事情,周鲂因而來到番陽郡門之下,剪下頭發謝罪。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時期儒家思想十分流行,尤其是在一些士大夫心中。儒家學說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更是深入人心,如果斷發了,不僅是不孝順父母,更是對自己的貶低,自己豈不是與奴隸無異了。也就是說,在三國時期的斷發屬于受奇恥大辱。正因為如此,才會有曹操斷發代首②的故事。

曹休得知周鲂斷發之舉,便深信投誠是真。魏太和二年即吳黃武七年(228年)經曹休表請,魏明帝曹叡發大軍分三路大軍征吳:曹休于是率領步騎兵十萬人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鲂。魏明帝又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三路大軍同時進發。

曹休之是以會鑽進孫權、周鲂設下的陷阱,除了他不斷招降納叛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曹休自恃手中有十萬大軍,又敢于冒險。在淮南方面,曹休節度十萬大軍。其中,鄧州刺史賈逵督本部及滿寵、朱靈、胡質等四個軍二萬人,在曹休的左側進軍,指向濡段塢擔任掩護;合肥、壽春等地留有一些守軍;徐詐廣陵郡應駐有相當兵力。估計曹休親率之衆約為步、騎五六萬人,騎兵約占總數的五分之一③。

秋九月,曹休大軍過吳國皖縣界,深入吳境。吳王孫權見曹休上鈎,便全力以赴地去殲滅之。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二)孫權舉行誓師大會。孫權調來殲滅曹休的軍隊包括:(1)淮南方面,包括濡須塢、牛渚、丹楊、廬江諸軍,計三萬将士,由濡須督奮武将軍朱桓(駱統也已去世)節度;(2)下遊方面,包括京口及吳、會諸軍、毗陵屯田軍等,計三萬士卒,全都交歸綏南将軍全琮節度,因為此前賀齊、徐盛、孫桓等已先後病故,揚州牧前将軍呂範拜為大司馬,印绶未下,即病故;(3)由輔國将軍陸遜從武昌、夏口、柴桑等地抽調來的軍隊,大約二萬人;(4)孫權親自帶兵東行至皖,随侍的中軍禁衛一萬人。以上共九萬精兵。

這九萬精兵中,除朱桓、全琮各督三萬外,歸陸遜直接掌握的是孫權的禁衛軍和武昌等地調來的軍隊,計六個師三萬人。

見曹休上當,孫權方面也做好了應對準備。東吳名将陸遜統率中路大軍,命朱桓、全琮分别為左、右翼,同樣是三路大軍,呈包圍之勢,圍堵曹休。為此,在皖,孫權過舉行了吳軍的誓師大會,以輔國将軍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钺、攝行王事,以重事權;以濡須督奮武将軍朱桓為左部督,以綏南将軍全琮為右部督,朱、全二人悉歸陸遜節度。這就是說,名義上歸陸遜節度的軍隊達到九萬人之多,吳國能調上來的全都拼上了,下手之大可以想見。這是罄盡全部家産的豪賭。看來,孫權對甕中捉鼈的決心非常之大。

據《吳錄》記載,“假遜黃钺,吳王親執鞭以見之。”另,陸機為遜銘曰,“魏大司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黃钺,統禦六師及中軍禁衛而攝行王事,主上執鞭,百司屈膝。”這兩段話的意思是說,吳王孫權授予陸遜假黃钺,他還親自為陸遜執鞭開道,百官分列兩旁向陸遜下跪。

假黃钺是比假節、假節钺有更高的禮遇。孫權授予陸遜假黃钺之權,并代行王權。即陸遜有權調動全國各路大軍,包括禁軍。可以說,孫權個人的軍事能力不行,但他會用人,肯放權,在這一點上,孫權比曹操,劉備,諸葛亮和司馬懿都高,信任軍事主将,孫權算是做到家了。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三)石亭之戰。有人說,曹休在石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曹休行事急切,太着急了,曹休率領的魏軍完全可以穩紮穩打。而曹休執意不聽,三軍全速開拔,孤軍深入,進軍廬江郡。他的側翼賈逵和司馬懿卻遠遠落在後面。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第一,曹休既然不當了,除了後撤外,沒有其他好辦法。這是因為曹休執行的接應“前來投降的鄱陽太守周鲂”之秘密行動,在排除上當受騙的可能外,曹休理應兵貴神速。我們能不能以“事後諸葛亮”來否定曹休的行軍決策。

其實,曹休步騎十萬聯兵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鲂,是經過魏明帝曹叡準許的。等于尚書蔣濟上書說:“曹休深入敵方境内,與孫權的精銳部隊對壘,而朱然等在長江上遊,正處于曹休背後,我看不出什麼有利之處。”但曹休還是執意不聽,而此時的陸遜正好是張網以待。

魏明帝曹叡在得知軍情後,也深感大事不妙,立即诏令司馬懿原地待命,又命豫州刺史賈逵放棄東關,全速前進與曹休合兵。但此時已經是為時已晚。曹休已經到了皖城石亭。

石亭此地,今位于安徽潛山市東北,西依大别山脈,南臨長江北靠巢湖,地勢複雜險厄進易退難,是“打伏擊”的好地方。通過吳軍的動向,警覺的曹休判斷出了吳國的意圖,也知道了自己上了吳國的當。但曹休自恃兵強馬壯,并不把吳軍放在眼裡,反而想将計就計,一舉擊敗吳軍,拿下鄱陽郡。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第二,石亭之戰的具體經過。《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曹休已經覺察周鲂誘騙其的實情,為自己被欺騙感到羞恥,仗着兵馬精壯衆多,就同吳軍交戰。陸遜自己率軍充當主力,指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兩翼,三路一同推進,果敢沖擊曹休的伏兵,乘勢将他們趕跑,并追擊潰逃的魏軍,一直到了夾石,斬殺、俘獲一萬多人,牛馬騾驢拉的車上萬輛,軍需器械幾乎全部繳獲。曹休回到魏國,背上生出毒瘡而死。

《三國志·曹休傳》記載:魏太和二年即吳黃武七年(228年),魏明帝曹叡兵分兩路征伐東吳,派司馬懿從漢水南下,曹休率領各軍向尋陽進發。敵人的将領假裝向他投降,曹休深入敵軍,作戰不利,軍隊退回石亭宿營。到夜晚部隊突然驚惶,士兵發生混亂,丢棄很多兵器等軍用物資。曹休于是向明帝上書請罪,明帝派屯騎校尉楊暨前去勸慰,賜予的禮物更多。

《三國志·賈逵傳》記載:太和二年(228年),明帝派遣賈逵統領前将軍滿寵、東莞太守胡質等四支軍隊,從西陽直接進軍東關,曹休、司馬懿分别從皖縣和江陵進軍。賈逵率軍到了五将山,曹休再次上表說吳軍有願意投降的将領,請求深入接應。明帝下诏指令司馬懿就地駐軍,賈逵向東和曹休共同進軍。

賈逵估計吳軍在東關沒有防備,肯定會在皖縣合軍;曹休孤軍深入同吳軍交戰,必然失敗。于是賈逵部署諸将,水陸兩路一齊開進,行進了兩百裡,抓到了吳軍俘虜,說曹休已被打敗,孫權正派兵截斷夾石。

諸将不知道如何出兵,有的建議等待援軍。賈逵說:“曹休軍隊孤軍深入被打敗,退路被截斷,無力組織進攻,撤退又受到了阻擊,這正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天都無法等待了。吳軍認為我軍沒有後繼,是以才這樣部署,現在我軍快速進軍,出其不意,這就是所謂行動先于敵人以挫傷敵人的士氣,吳軍看見我軍神速進軍肯定會退卻。如果等待後軍,吳軍已截斷險要之處,我們兵力雖多又有什麼用!”就下令加速行軍,多設旗号和鑼鼓迷惑吳軍。

吳軍看到賈逵的軍隊,就匆忙退軍了。賈逵占領了夾石,以軍糧支援曹休,曹休的軍隊才振作起來。

《三國志·王淩傳》記載:後來王淩跟随曹休征讨吳國,與敵軍在夾石遭遇,曹休軍隊打了敗仗,王淩奮力死戰沖破了包圍,使曹休幸免于死。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綜上史料,石亭之戰大緻經過是,曹休想法很理想,現實卻很骨感。曹休的自負給自己帶來噩夢般的後果。曹休大軍南下路上,大軍縱向排列,甚是威武。兩軍最終在皖城展開交戰,吳軍三路大軍像推土機一樣湧向了曹休大軍。曹休作戰失利,引兵退往石亭防守。

當天夜裡,退往石亭的大軍發生騷亂,士兵們騷亂潰逃,東吳大軍趁勢猛攻石亭。曹休難以抵擋,引兵潰逃,吳軍一路追擊,追殺到夾石。這一夜的潰逃,曹軍被殺一萬多人,牛馬驢騾車輛損失萬餘,所有軍資器械全部被吳軍收整。

狼狽不堪的曹休被困在夾石口。關鍵時刻,賈逵來了!

賈逵帶領大軍晝夜行軍,急行軍二百裡,四處擂鼓樹旗,吓退包圍曹休的吳軍,順利進抵夾石口。已經慘敗的曹休大軍得到了軍糧補給,大軍順利撤退。

第三,朱桓的伏擊建議有價值但有風險。《三國志·朱桓傳》記載:在交戰前,左部督朱桓向孫權建議:“曹休本來是因為親屬關系被任用,并不是智勇名将。今日戰事他必定失敗,失敗了必定逃走,逃走時就會經過夾石、挂車,這兩處都是險要的地方,如果派一萬士兵用木柴堵塞道路,就可以全殲敵人而生擒曹休,臣請求帶領所部去截擊他。如果仰仗天威,能夠生擒曹休來報效國家,便可以乘勝長驅直入,進一步奪取壽春,割據淮南,以謀取許昌、洛陽,這是萬世一時的機會,不可失去啊。”孫權先和陸遜商議,陸遜認為不可以,是以這計劃沒有實行。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朱桓的建議包括分兩部分:一是在曹休敗退時的必經之路夾石、挂車設伏,生擒曹休;二是如能生擒曹休,還可乘勝追擊攻取壽春,割據淮南,威脅許都和洛陽。

然而,陸遜反對的是乘勝追擊直取壽春的建議。這需說明兩點:一是曹休是被周鲂設計誘騙而來,如果要實施朱桓建議,就得提前派出一萬士兵前往夾石、挂車,萬一被曹休偵察吳軍動向,曹休取消挺進鄱陽“接應周鲂投降”行動,吳方的計謀前功盡棄;二是陸遜是想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曹休,而實施朱桓建議就得分兵,原本隻有九萬吳軍,就剩下八萬了。而曹休帶領軍隊有十萬人,其中騎兵占五分之一。根據孫子兵法之說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基于此,陸遜是不可能同意朱桓建議的。

最重要的是,魏、吳實力相差懸殊,孫權與陸遜在策劃石亭之戰時就将主戰場設定在東吳可控範圍内,避免軍事行動擴大。朱桓提出,攻取壽春更不是當時的考慮。

綜上所述,朱桓的建議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風險太高了,是以被陸遜否決。陸遜作為三軍統帥,穩健是第一位的。陸遜的作戰風格一向都是謀定而動,虛實莫辨滴水不漏的,陸遜的這種軍事風格天然地決定了陸遜的穩健作戰方式,保守謹慎可以使你不犯錯,而不冒險很多時候也意味着無法獲得更高的收益。

事實證明,陸遜的謹慎是正确的,最後解救了曹休的正是賈逵。此戰已經殲敵一萬多人并繳獲大量辎重,這樣的功績已經足以交差了,沒必要節外生枝。這也是陸遜得到孫權信任的原因,因為陸遜對孫權的心思把握得非常到位,孫權沒有擴大戰果的意思。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四)石亭之戰後,曹魏再無力大規模進攻東吳。陸遜在本次戰役中擔任前線總指揮,可以說中規中矩,基本完成戰術安排,也并沒有取得重大的成果,可以說是一場合格的防守反擊戰。石亭之戰曹魏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曹休過于自信、犯兵家大忌、曹休在明知道中計的情況下,仍然自恃兵馬精多,妄圖一戰而勝,就是意氣用事。石亭之戰導緻曹魏損兵折将,曹休病死,曹魏再也無力大規模進攻東吳。既然北方曹魏無能力大規模進攻孫吳,而西部的蜀漢是盟友,亦有求于自己,孫權認為,自己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

凱旋的各路吳軍部隊,都開往首都武昌接受孫權的檢閱。讓陸遜出入宮殿使用自己的禦蓋,并拿出最貴重的各種奇珍異寶賞賜給陸遜,當時的其他大臣遠不能及。然後歡送陸遜回西陵鎮守西部邊陲。

而孫權則利用石亭戰役的戰果,在該戰第二年,即黃龍元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登基稱帝,建國号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而抵禦諸葛亮北伐的曹真,也因為曹休病死、入朝接替曹休,遷為大司馬,而曹魏的政權開始向司馬家傾斜,最終司馬家奪了魏國的天下,要說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三分,而石亭之戰則決定了司馬家崛起。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終于稱帝。陸遜作為居功至偉的首席功臣,被封為前所未有的“上大将軍”,位列三公及各将領之上,留在武昌輔佐太子孫登治理荊州事務,孫權則回到建業去了。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從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給了孫權稱帝的夢想種子,到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才正式稱帝,孫權稱帝之路走了30年,足以說明孫權能忍。正如陳壽在《三國志·吳主傳》裡給孫權的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④”

有學者認為,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于永安,臨終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府治事,繼續奉行聯吳抗曹國策。一個時代就此完結,另一個時代開啟了序幕。夷陵之戰是漢末時期最後一戰,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末諸侯混戰局面從此宣告結束,三足鼎立的格局正确确立,中國曆史正式進入了三國時代⑤。可從法統上說,三國鼎立隻有到了孫權稱帝,魏、蜀、吳三國才算正式确立。而稱帝位後的孫權,也才名正言順地與曹、劉兩方平起平坐。

自陳勝喊出,“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口号後,許多人都想過把皇帝瘾,正如阿Q所說:“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曹丕和劉備稱帝了,孫權還能忍一忍,而當劉備兒子劉禅與曹丕兒子曹叡都稱帝了,如果孫權再不稱帝,那麼他真覺得很沒面子了!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最後,以《孫權終稱帝》之詩結束本文:

江東基業久傳揚,赤壁烽煙映日長。

智勇雙全承父志,英雄氣概震四方。

東吳水師威名遠,赤壁一戰定乾坤。

吳主雄心終得展,稱帝金陵震乾坤。

皇圖霸業宏圖展,萬裡江山入眼簾。

文武百官齊賀喜,百姓歡歌頌萬年。

龍旗獵獵迎風展,金殿輝煌映日輝。

孫權稱帝天下定,四海升平樂未央。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九日星期日寫于麗水)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注:

①魏嘉平四年(252年),曹魏發動東興之戰,韓綜當時為魏前軍督。同年十二月(公曆253年),魏軍大敗于東關,韓綜戰死。諸葛恪将韓綜的首級斬下,送到孫權靈前祭拜。

②曹操斷發代首故事:曹操親自帶兵,在經過一片麥田的時候,曹操下令:“凡是踐踏麥田,碎壞麥子者,斬立決。”所有的士兵都小心翼翼地經過麥田,軍中騎馬的士兵,也都下馬用手扒開麥子小心地走過。突然,一隻小鳥飛出,驚吓了曹操的坐騎,曹操的坐騎跑進了麥田,毀了一大片麥子,曹操見狀就把随行的官員叫來,讓官員定自己的罪,官員說道:“怎麼能給丞相您定罪呢?”

曹操說道:“我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違反了而不受懲罰,還如何樹立威信,如何統領三軍呢?”說完,曹操就要拔劍自刎,不過,被身邊的人給攔了下來。

曹操謀士郭嘉說道:“《春秋》有曰:法不加于尊。丞相有重任在身,怎麼自殺呢?”曹操聽了以後道:“那我就割發代首吧。”曹操用劍把自己的頭發給割斷了,成為短發。

③羅肇前著《三國征戰史》,2009年嶽麓書社出版,第354頁

④【譯文】孫權能夠委屈自身、忍受屈辱,任用賢才、崇尚智謀,有勾踐那樣的奇才,真是人中的豪傑啊!

⑤沈忱 何昆著《中國曆代戰争之漢末烽煙》,2015年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第243頁

⑥除阿Q及石亭戰役地圖來自網絡,本文其他圖檔均由攝影師餘媛提供,不勝感激!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陸遜助孫權解決稱帝之難題(陸遜系列第7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