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作者:謙語談書風

文|謙語談書風

編輯|謙語談書風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黃庭堅是一位藝術性很強的文學大家,他常利用各種文學體裁來展現他不凡的藝術天分,也各有其成就,其散文作品即充滿了多樣的藝術表達方式,讓他的文學創作更上一層樓。本文以其散文創作中對于藝術表現手法做研究方向,唯仍有挂一漏萬之處,還望就教方家。

形象鮮明的人物特寫

黃庭堅對于人物形象的描摹,經常是形象鮮明,且思緻深遠。例如他對于歐陽修的描寫就很有形象性。由于他從未與歐陽修有過任何交遊的機會,隻是透過閱讀他的文學作品,就能得出中肯的評價,是很不容易的。從其《跋歐陽公紅梨花詩》中的描述,可見其意。其文曰: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觀歐陽文忠公在館閱時與高司谏書,語氣可以折沖萬裡。谪居夷陵,詩語豪壯不挫,理應如是。文人或少拙而晚工,至文忠,少時下筆便有絕塵之句,此釋氏所謂“朝生王子”,一日出生一日貴者邪!餘雅聞文忠谪夷陵,得通判西京留守事朱叔庠作太守,遂無逐臣之色。

對歐陽修未曾謀面,亦不認識的黃庭堅,在描述從平面文字上所“看到”的歐陽修時,筆下竟有幾分親切感與對大人物的景仰與尊敬。想想“語氣可以折沖萬裡”的氣勢,歐陽修在寫谏書時,是否就已準備做此驚人的語言呢?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當他被貶官後,那種行文的豪壯之氣,并不曾減損。這些我們都是從黃庭堅的描摹下,看到歐陽修此般樣貌。如此才像是一位曾當過宋朝副相的人應有的那種自信。

晏幾道是晏殊最小的兒子,他是個什麼模樣呢?透過黃庭堅的描摹,人們才能知道他是這樣的磊落不凡,對于人事上所須有的顧忌不大注意,這種人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天地裡,舞文弄墨,非常擅長于六經、百家語,文筆好到可以自成一家。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在評論别人時,往往卻又不在意别人如何批評自己。這就是黃庭堅筆下的晏幾道的形象,活靈活現地生活在人們的周遭。

其中,“磊隗權奇、疏于顧忌”“文章翰墨、自立規模”兩兩相連接配接。試想一位行為磊落光明的人才,卻是在官場懶得去應付。這樣的人講話也是俏皮的,連在人家臉上“吐口水”都說出口,這就是晏幾道在世人前的模樣。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透過黃庭堅的觀察,晏幾道是一個“癡”人。其文曰:予嘗論:“叔原固人英也,其癡亦自絕人。”愛叔原者皆愠,而問其目,曰:“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

論文自有體,不肯作新進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譏,而面有孺子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又一癡也。”乃共以為然。

黃庭堅的分析與評斷,讓我們更看到晏幾道的堅持與固執、善良與真誠。雖稱是“癡”,但又更像是為人耿介,坦誠直率受人敬重的大詞家。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至于王定國的人物形象則是“灑落有遠韻,才器度越等夷”。而充滿俠義性格的楊素翁,則又别具一格,其文曰:丹棱楊素翁,英偉人也,其在州闾鄉黨有俠氣,不少假借人,然以禮義,不以财力稱長雄也。

楊素翁果然是個英偉之人,到黃庭堅欲在當地書刻杜甫的詩作,他馬上就決定“欲作高屋廣楹麻此石”,要弄一間房子來收藏刻石,這種豪邁之氣,不是誰都作得來的,但卻能真實的在黃庭堅的散文中呈現,令人感到好一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美好畫面。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另,黃庭堅對于小人物的描摹也是直筆生動,靈活有趣的。其文曰:陳留江端禮季共曰:陳留市上有刀鑷工,年四十餘,無室無家子姓,惟一女,年七八歲矣。日以刀鑷所得錢,與女子醉飽。醉則簪花吹長笛,肩女而歸。無一朝之憂,而有終身之樂,疑以為有道者也。

市井或許真藏有高人,或隐逸有道之人也未必。陳留此地的刀鑷工的形象,就在黃庭堅的妙筆下躍然紙上。在他的刻畫下,一幅父女天倫的圖畫立即呈現在眼前。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黃庭堅曾為此感動而賦了一首詩:“市井懷珠玉,往來終未達。乘肩嬌小女,邂逅此生同。養性霜刀在,閱人情鏡空。時時能舉酒,彈鑷飛鴻。”這種“無一朝之憂,而有終身之樂”的生活态度,或者才真是符合道家“随遇而安、處之泰然”的自然風貌。

擅叙事識物

所謂叙事識物,并非專尚議論,而是記之以備不忘。有别于前人喜藉山水抒發憂憤,或寄托深沉的身世遭遇,或于寫景之中大發議論,黃庭堅的遊記則多專注于寫景狀物,筆意輕奇。最早寫記遊心情的作品是《溪上吟·并序》,其文曰: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春山鳥啼,新雨天霁。汀草怒長,竹筱交陰。黃子觀漁于塘下,尋春于小桃源,從以溪童、稚子、畦丁三四輩。茶鼎酒瓢,淵明詩編,雖不命戒,未嘗不取諸左右。臨滄波,拂白石,詠淵明詩數篇,清風為我吹衣,好鳥為我勸飲。

當其漻然無所拘系,而依依規矩準繩之間,自有佳處。乃知白蓮社中人,不達淵明詩意者多矣。過酒肆則飲,亦無量也,然未始甚醉。蓋其所寓與畢卓、劉令輩同,而自謂所得與二子異,人亦殊不能知之也。酒酣,得紙書之,為《溪上吟》。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此篇雖作于十六歲左右的年紀,但筆觸輕盈,幾句話就把當時的人、時、景勾勒得清楚明白,讓賞閱者亦能一目了然。黃庭堅在春日雨後與三四小友踏青尋樂,且出門還不忘攜“淵明”一同,邊飲酒邊向同伴誦讀淵明詩,頗有與前人看齊之意,是一篇清新之作。

而《黔南道中行記》則是黃庭堅遊記散文中上乘之作,他将途中的名勝景點寫得饒富趣味,引人入勝。其文曰: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紹聖二年三月辛亥,次下牢關,同伯氏元明、三山尉辛纮堯夫,傍崖尋三遊洞。繞山行竹間二百許步,得僧舍,号大悲院,才有小屋五六間。僧貧甚,不能為客煎茶。

寫作此篇,正是黃庭堅接獲通知由原先被貶至涪州(今四川涪陵),再貶至黔州(今四川彭水)後,于路途中由大哥與友人相陪而至,若一般人必感凄苦,無以複加,怎有遊賞的心情。然而黃庭堅卻可以“左右或泣,公色自若”,正是因他“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氣度使然。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黃庭堅的“記遊”,真是在旅遊,或許聽聞這裡有景點“三遊洞”,就和衆人去尋。怎麼走,走多久,會看到什麼,他在這裡都說得明白,連中途偶遇山僧,亦成其中的插曲。

過大悲,遵微行高下二裡許,至三遊洞。一徑棧閣繞山腹,下視深溪悚人;一徑穿山腹,黯闇,出洞乃明。洞中略可容百人,有石乳,久乃一滴。中有至處,深二丈餘,可立。嘗有道人宴居,不耐久而去。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此間黃庭堅如導遊一般,開始帶領讀者進入遊境。路有二條,一條要繞山腹,由上往下看溪深吓人;另一條則要走山洞。該往那兒走呢?黃庭堅告訴我們,他往山洞走。

厥壬子,堯夫舟先發不相待,日中乃至蝦蟆碚。從舟中望之,頤颔口吻,甚類蝦蟆也。予從元明尋泉源入洞中,石氣清寒,流泉激激,泉中出石,腰骨若虬龍糾結之狀。洞中有崩石。

平闊可容數人宴坐也。水流尋蝦蟆背,垂鼻口間,乃入江耳。泉味亦不極甘,但冷熨人齒,亦其源深來遠故邪?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第二個景點是“蝦蟆碚”,筆調亦由平鋪直叙轉而加上譬喻與美詞之形容,如見“石氣清寒,流泉激激,泉中出石,腰骨若虬龍糾結之狀”。

壬子之夕,宿黃牛峽。明日癸醜,方人以豚酒享黃牛神,兩舟人飲福皆醉。長年三老請少駐,乃得同元明、堯夫曳杖清樾間,觀歐陽文忠公詩及蘇子瞻記丁元珍夢中事,觀隻耳石馬。道出神祠背,得石泉,甚壯急。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命仆夫運石去沙,泉且清歸。陸羽《茶經》紀黃牛峽茶可飲,因令舟人求之。有缊賣新茶一籠,與草葉無異,山中無好事者故耳。

此間尚記下當地的風俗,頗有歐陽修《醉翁亭記》的“觥籌交錯”“醉能同其樂”之感。文中直叙清麗,寫景自然,故歐陽修曾在此作《黃牛祠》一詩,蘇轼則有《書歐陽公〈黃牛廟〉詩後》一文,被書于此。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黃庭堅此文是單純寫景,對于賞景的曲折描繪真實,趣意橫生,令人如與其一同神遊一般,雖文筆細膩簡單,然平淡而味在其中矣。

至于《遊泸州合江縣安樂山行記》,則流露出黃庭堅那份超脫塵俗的情感。其文曰:……拏舟泛安樂溪,上劉真人山……安樂山,真人飛升之宅也。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真人諱珍,字善慶,初蔔居于此山,曰:“僰道平山氣歇而不清,江安方山氣濁而不秀,求山而清秀,唯安樂山耳。”既定居,泉源發甘,虎豹服役。晦日之遊,雲霧晦暝。将出山,晚晴,諸峰皆出。

黃庭堅寫此篇,已是從貶所接到複官的通知,然而人生來來去去,他明白“福兮禍之所矣,禍兮福之所伏”的道理,并無特别的喜與怨,在此篇更見其心之淡然。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山氣之清濁或可求山,但人事間之清濁呢?故而黃庭堅在句末寫上“晦日之遊,雲霧晦暝。将出山,晚晴,諸峰皆出”,似乎透露着朝中之穢濁也将随着出山而淡去,意喻遭誣貶的人也該有還其清明的時候了。

結語

黃庭堅的藝術思維很充分地展現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創造出别具一格的審美意境。如其擅用孫子兵法“常山蛇”的布陣形式,以首尾相呼應的方式來表達心中對于君子的形象,當“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淩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的生命韌性與态度,“含章”以待其“時”。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而《修水記》又能呼應前文所說,并點出“蘭”“蕙”雖生長條件相同,但“山林十蕙而一蘭”,可見君子形成之不易。又何以蘭一幹一花卻有餘香,蕙一幹五七花卻香味不足,此間的意義在于說明君子有其成為君子的特質,是他人難以取代的。

其次在人物形态的掌握,可說是“語氣折沖萬裡”,很真實地呈現歐陽修是一位即使被貶官,亦全無“逐臣之色”的大人物。而晏幾道的“癡”,則在黃庭堅的描述下,又成為耿介、坦誠、率真受人敬重的大詞人。

黃庭堅的審美:書畫以韻為主,放大10倍才能發現奧秘

至于王定國的才華器度,楊素翁的自帶俠義都被他描摹得很有生活氣。可見其臨摹人物的細膩。最後的叙事識物,則不走前人抒發憂憤,大發議論之态,而是有自己的風格,自然不造作,筆意輕奇而有韻味,讓人閱來賞心悅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