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紫禁城冷宮為何至今不對外開放?裡面到底藏着什麼秘密

作者:老崔說曆史

紫禁城,這座橫跨六百餘年的宮殿群落,至今仍籠罩着一層神秘的面紗。盡管現代遊客能夠欣賞到其中大部分瑰麗建築的風采,但仍有一處禁地長期被官方封閉,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冷宮"。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這個曾囚禁無數失寵嫔妃的地方被永久封存?難道裡面真的藏着某種旁人不能窺見的秘密?還是說,這其中另有蹊跷?帶着這些疑問,讓我們一探紫禁城冷宮之謎。

紫禁城冷宮為何至今不對外開放?裡面到底藏着什麼秘密

一. 冷宮缭亂前世

提起冷宮這兩個字,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宮闱故事。的确,曆史上不少嫔妃的悲慘命運,都與冷宮這個地方息息相關。

大家有所不知,在明朝的前期,紫禁城内其實并沒有專門稱為"冷宮"的建築。當年朱元璋下令興建這座宮城時,他希望能模仿南京的建制,裡三院六宮,都分别有其用途,卻并未考慮到日後安置那些失寵嫔妃的去處。直到永樂年間朱棣繼位,命人仿造南京皇城樣式重建紫禁城,在布局上也未能解決這一問題。

眼看着後宮佳麗日漸衆多,卻無處安置那些被冷落的,終于有人獻計,在禦花園西側的乾西區域裡騰出一處偏院,作為暫時安置之所。當時,已經有幾名嫔妃被打入這裡,由此埋下了乾西就是冷宮的傳言。

這一傳言一直流傳到明朝末年,當時皇帝将成妃李氏掃地出門,将她發配到了乾西那裡,宮人們更加相信乾西就是所謂的"冷宮"了。從此,在乾西區留下了一些鋪張浪費、驕奢淫逸的遺迹,也有嫔妃在此自盡的陰森舊事。

進入清朝後,這個曾被稱為"冷宮"的乾西區域,還留存有明朝那些無謂生死的痕迹。然而到了雍正年間,乾西區域就被連本帶利拆除了,改建為禦書房、禦覽三十六景等建築,再也沒有留下絲毫當年"冷宮"的影子。

直到晚清光緒年間,慈禧怒将珍妃囚禁在北三所,北三所這個地方才慢慢代替了乾西區的"冷宮"地位,成為人們口中新的"冷宮"所在。也正是北三所這一帶,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蒙上了一層神秘、陰森的色彩。

二. 傳說中的怨氣沖天

從故事發生的背景與環節,描述冷宮曾是怎樣一個凄涼處境

想象一下,在那個束縛女性的封建社會,失寵嫔妃被打入冷宮可以說是人生的最大恥辱。她們從被寵愛的環境突然被貶入這個陰暗潮濕、遍地蛛網的地方,每日隻能啃食殘羹剩飯,身心俱受折磨。

紫禁城冷宮為何至今不對外開放?裡面到底藏着什麼秘密

更悲慘的是,她們時刻要忍受太監的淩辱和虐待。由于身份卑微,她們的人身安全完全無法得到保障。據說當年有位貌美如花的宮女被太監們脅迫,最後無力承受這份恥辱,狠下心一頭撞死在石柱上。

另一位嫔妃在冷宮中反複遭受責打虐待,終于精神失常瘋瘋癫癫,傻笑着在那裡踱步。她的下場不知去向,或許是活活凍死在冰冷的房間裡。

還有的嫔妃孤苦伶仃,上無片瓦、下無插針,被生生活活餓死在這人間地獄。這些個中慘劇,令人聽聞即叫人毛骨悚然,遑論曾親身經曆的囚徒們當年承受了怎樣的磨難。

談及老北京人對冷宮夜半怨氣的神秘說法

正因為在這個陰森恐怖的地方,發生過太多慘無人道的事情,是以流傳下來了一個怨氣的說法。

據說,在甯靜的午夜時分,總會傳來從地下冒出的哭号聲,聽起來凄厲無比,仿佛是死者在哀号。有膽量好奇去檢視的人發現,那聲音似乎就是從那處曾經的冷宮遺址傳出。

老北京人們對此很有一番說法,他們相信這聲音是冷宮中那些死不瞑目的怨婦在詛咒當年的加害者。受盡淩辱和折磨的她們,死後怨氣這麼重,靈魂無法離開人世,是以隻能永遠纏繞在這片土地上哀号不止。

怨氣說法的現代唯心主義解讀

從唯心主義的角度來解釋,這種說法其實隐喻了一種對殘酷壓迫制度的控訴和反抗。

冷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野蠻落後的制度的産物。在那個時代,婦女沒有任何權利和尊嚴,淪為皇權和男權的犧牲品。她們遭受了多少傷害和冷酷對待,才會使這麼濃重的"怨氣"在幾百年後仍未消散。

所謂"怨氣"的哀号,其實是在呼喚這個世界回歸公平正義,呼喚人們重視每個生命的價值。從寓意上看,它給了無數被壓迫的群體一種寄托。隻要還活着一天,就要堅持奮鬥,讓自己的命運不再被枷鎖桎梏,不再受人淩辱。

三. 溥儀親自解開謎團

紫禁城冷宮為何至今不對外開放?裡面到底藏着什麼秘密

引述溥儀回憶錄中關于冷宮的闡述

對于紫禁城冷宮之謎,曾有一位當事人給出了最權威的解釋。他就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

在其晚年回憶錄中,溥儀對冷宮的存在原由做出了詳細的闡述。他說,在他即位時清朝統治已經名存實亡,國力瀕臨窮困潦倒。辛亥革命爆發後,他被迫退位,雖然仍獲準暫居紫禁城,但皇室的收入已大不如前。

在這種情況下,宮廷每年維持日常開支已是負擔沉重,根本無力對一些閑置的老舊建築進行修繕。當時北三所等類似"冷宮"的地方,早已多年無人使用,隻能任其破敗。

現實原因:修繕費用、建築年久失修

溥儀解釋道,北三所等遺留的"冷宮"建築物儲存狀況極其糟糕。有的房舍已經搖搖欲墜,随時可能傾塌;有的房頂漏雨腐朽不堪,到處長滿雜草野草;甚至還有動物在其中築巢,彌漫着一股子難聞的味道。

要想将這些建築修繕一新,重新開放供人參觀,可費不菲的人力物力。而清室那時已窮困潦倒,僅能勉強維持皇室最基本的開支。是以,北三所等地于是被徹底封閉,大門緊锜,隻能任其自生自滅。

消除了冷宮存在"秘密"的猜測

綜上所述,溥儀對于冷宮之謎給出了一個最合理的解釋:紫禁城的那些所謂"冷宮"建築之是以長期被封閉,根本原因就在于清室無力修繕,加之建築太過破舊,存在安全隐患,是以幹脆封閉不開放了。

這個解釋無疑擊破了以往那些"冷宮内部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猜測。在溥儀看來,這些建築的确不再适合對外開放,但也僅僅是因為太過破敗,并非存在什麼其他隐情。

四. 冷宮無固定空間位置

明清兩代冷宮位置不定

紫禁城冷宮為何至今不對外開放?裡面到底藏着什麼秘密

雖然人們對"冷宮"這個名詞有着陰森可怖的聯想,但事實上在明清兩朝,并沒有固定的建築或空間專門被稱為"冷宮"。

按理說,作為帝王居住的宮殿應當一應俱全,對于處理那些失寵嫔妃的去處也該有明确規定。但明朝起建紫禁城時似乎忽視了這一點,是以前期并沒有專門的"冷宮"存在。

直到明朝中後期,随着後宮人數逐漸增多,為了管理有序,才在西乾清宮的北側騰出一處偏院,暫作安置之所。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冷清,是以被冠以"冷宮"之名。

進入清朝後,這一做法被延續下來。不過由于統治者的更疊,加上整個後期的宮廷制度改革,所謂"冷宮"的實際位置也在不斷變動。

介紹幾處曾作為冷宮使用的宮苑

比如在雍正年間,西乾清宮北側的那處偏院就被拆除重建,取而代之的是禦書房等建築;到了乾隆年間,則是将儲秀宮作為一處臨時性的"冷宮"使用。

而在晚清時期,那處臭名昭著的珍妃"進井"事件,就發生在北三所的偏房之中。由此,北三所成為人們心目中新的"冷宮"所在。

總的來說,明清兩朝從未将"冷宮"這一空間固定下來,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臨時指定某處偏僻的地方,暫時安置那些失寵嫔妃。

冷宮實為民間藝術概念,非官方正式設定

回顧曆史,我們可以發現"冷宮"從來都不是官方正式承認和設定的一種建築或空間。它不過是老百姓對一種藝術表現手法的概括和戲稱而已。

古代宮廷劇作中,常常會安排一些情節,比如皇帝發怒貶谪嫔妃,将其囚禁在寒舍之地。這種寒舍、偏院就被導演或觀衆戲稱為"冷宮"。

久而久之,"冷宮"這個名詞在民間就等同于"囚室""監獄"的意思,用以暗指那些遭皇家卑躬屈膝的可憐妃嫔們最後的歸宿。

紫禁城冷宮為何至今不對外開放?裡面到底藏着什麼秘密

正是由于藝術創作中這種常見手法和說法,在加上朝野黩武、閑話和衍生文化的影響,才使"冷宮"這個虛構的地名,被人們牢牢記住并流傳開來。

五. 近現代文人筆下的冷宮故事

冷宮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熱門題材

自古以來,宮闱之中那些陰暗、壓抑、悲慘的一面,就成為文人墨客們津津樂道的題材。而其中關于"冷宮"的故事,更是成為他們筆下最為青睐的内容。

不論是舊體詩詞還是新興小說,隻要涉及到宮廷人物和情節,作者們往往都會刻意渲染和誇張這一進制素,将"冷宮"描繪成一個凄慘絕望、陰森恐怖的所在。

比如有一首古體小令,就寫道"昔時佳麗,今在冷宮,檀香纖手淌砂堆。嗟呼無良救世人,愁紅怨綠倩誰憐?"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被囚禁在"冷宮"的宮女嫔妃,有着深深的同情和憐憫。

冷宮題材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影響

無疑,這些題材作品對于揭示封建王朝的黑暗面、喚起人們對女性權利的重視,都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不過,從純粹的藝術角度來看,有不少文人其實是誇大其詞,煽情渲染,讓人對曆史上的"冷宮"存有過多遐想和猜忌。

直到近現代,一些文人學者開始較為客觀地描繪和分析"冷宮"這個題材。他們的作品中開始比較貼近史實,不那麼過于虛構和渲染。

現代小說對"冷宮"的重新審視

比如沈從文的長篇小說《冷宮外傳》,就對"冷宮"這一概念做了新的诠釋和解讀。全書以一種緩慢、冷靜的筆調和手法,描繪了當年那些貶入"冷宮"的宮女的生活。

作者沒有像古人那樣誇大其詞,而是直白地展現了她們在"冷宮"中的種種生存狀态:有的漸漸瘋癫,有的仍自持尊嚴,有的則終日無所事事。通過這些平實的刻畫,讀者反而更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嫔妃們在"冷宮"中所承受的精神折磨。

結尾

總的來說,無論是将"冷宮"神秘化還是直白寫實,在文學作品中它都成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和符号,反映了一個時代對于權力、性别和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