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作者:動點科技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5月22日至25日,第四屆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以下簡稱“BEYOND Expo 2024”)以“Embracing the Uncertainties 擁抱未知”為主題,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盛大召開。

首日下午,在于威尼斯人劇場舉行的開幕式上,圍繞BEYOND Expo 2024開幕式主題—“What's Next?”,BEYOND組委會邀請到了甯德時代(CATL)創始人、董事長及CEO曾毓群博士;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複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壁仞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及CEO張文;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RMI首席執行官JON CREYTS作為嘉賓齊聚BEYOND Expo 2024,就前沿科技趨勢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展開了一場深刻的思想碰撞。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開幕式的爐邊對話環節中,在BEYOND Expo聯合創始人賀建東的主持下,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壁仞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及CEO張文(以上排名不分先後)就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機遇與未來前景的話題方向進行了深入探讨。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劉慶峰指出,中美在通用大模型底座上的差距,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半之間的動态追漲,不會被遠遠甩在身後。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能在底座能力不規範的時候,在各個垂直賽道中比它做得更好,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在原來的數字經濟發展中,有些基礎設施以及基于資料驅動的商業生态和創新模式,是比美國有優勢的。

徐冰表示,雖然目前中國市場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後,但這種激烈的競争環境實際上有利于中國AI創新的長期發展。正如電動車行業追趕特斯拉一樣,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現在更加穩健和充滿活力、有能力出口到海外。“我相信,在未來5到10年,人工智能也将實作同樣的飛躍。”

張文也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他指出,在長期來看,中美的人工智能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展望未來,張文進一步強調稱,“關于AI是不是發展太快了,我個人認為AI發展太慢了。移動網際網路對我們的影響比AI要大得多,但我相信AI在将來5到10年會有巨大的影響,但是短期内還沒有看到很大的影響。”以下是本次對話全文(經整理編輯):

中美市場之間,人工智能的差異

劉慶峰:剛才提到GPT-4o,我們看到主持人在台上非常絲滑地切換中英文語言,如果是希望AI和他一樣自如的切換、而且能跟每個演講嘉賓這麼生動的互動,我覺得現在是AI現在還做不到的,是以其實還是人類現在更聰明更有智慧。

中美之間,從我們來看,ChatGPT的推出讓很多人很驚訝——原來以為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很接近,但突然間被拉開差距了,實際上ChatGPT的訓練方法2018年就出來了···這種訓練方法對于中國的企業家來說,包括我們在座的這幾家企業以及中國的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一直都在關注。但為什麼ChatGPT可以出來?它其實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跨越。他把這個模型尺度做得更大。有了大量的資料訓練,又再組織了海量的人進行人機協同強化訓練,最終導緻量變到質變。我想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中美之間,從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來說,美國的算力基礎當然比我們更發達。美國的資金市場配置、資金的靈活程度,以及對于源頭技術創新的整體社會氛圍比我們要強,這點我們要看到。但是在這一輪的目前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領域中,中美差距又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大。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有可能實作智慧湧現第二極的國家。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

目前,市場上最聰明的大模型還是GPT-4。在GPT-4的基礎上出來了ChatGPT-V、Sora、Whisper···其實在這些産品中,底層邏輯還是GPT-4。中國跟GPT-4的差距也就是半年之内,今年7月份,我們就有望能趕上它現在的水準——不是中文,而是英文,做到相當。

然後,一旦GPT-5釋出,可能差距又被拉到一年以上。但是我們會再次趕上。它的算力更強,資料更多,訓練的更早,但中美在通用大模型底座上的差距,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半之間的動态追漲,不會被遠遠甩在身後。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能在底座能力不規範的時候,在各個垂直賽道中比它做得更好,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在原來的數字經濟發展中,有些基礎設施以及基于資料驅動的商業生态和創新模式,是比美國有優勢的。

第二,一些國際标準是我們制定的——比如2020年在南韓的叫做全雙方通話的标準是我們定義的。第三,無論是端到他們隻需要有算力支撐,把這個視訊文本語音鼓勵訓練大概需要3個月到半年,隻要算力排過來就能做出來。

是以,今天講了這麼多,就是想說,中美在通用大模型上是有差距,但我認為大概在半年到一年半之間,(中國)在全世界唯一可能出現智慧湧現第二極,而且我們不會被甩開。整個算法邏輯包括他們現在想要甩開的差距也在緊緊跟上了,隻要這個不被甩開,我們在各個垂直賽道上就有可能超越——包括醫療、教育、語音互動以及很多跟智能硬體有關的方面。

創業生态中,現在看起來,剛才的說到2026年全世界80%企業都要用到通用大模型,而今天這個資料大概是5%- 10%之間。美國的創業公司在大模型的應用方面比中國要更加活躍,原因是因為它的資本更加有包容性,而且大企業對小創業公司的敬畏心比中國的市場要好。中國大公司有資金實力,有市場實力,但它其實往往是在“血洗”市場,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我覺得是不利的。是以我們要創造一種更良性的生态。

徐冰: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湧現了一批AI領域的先驅,他們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将底層技術做得更加紮實。正是這些努力,使得我們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并不大。

衆所周知,人工智能的發展依賴于三個核心要素:算力、資料和人才。目前,中國與美國在算力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大約是10倍左右。美國擁有絕大多數的尖端高性能GPU,以英偉達為代表。過去十年,人工智能創造的價值高達2萬億美元,英偉達的市值也反映了這一點。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

作為中國曆史上GPU購買量最大的企業之一,商湯擁有4.5萬張GPU。盡管目前與美國存在差距,但我相信這一差距是可以彌補的。一方面,國産晶片正在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算力本質上是一種商品,隻要我們願意投入資金,算力的融資屬性也很強。目前,亞洲市場的GPU算力中心建設進展迅速,我相信中美之間的算力差距有機會縮小。

人才流動性是另一個關鍵因素。目前,全球最優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國,原因很簡單:美國擁有最多的算力。但一旦我們彌補了算力上的差距,我相信會有更多人才流向亞洲,流向中國,甚至香港和澳門,共同推動大模型創新。

在資料方面,中國擁有巨大的優勢。大模型的突破源于網際網路資料的彙集,以及對實體世界的抽象了解。如今,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多模态階段,包括語言、視覺和語音。中國在資料儲備方面非常豐富,并且在資料精雕細刻方面,我們有能力做得比美國更加精準。

得益于對資料的深入挖掘和龐大的資料量支援,中國的大模型水準已經從遙不可及,逐漸接近甚至超過GTP-4的水準。這背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在資料上下了大量功夫。

是以,從長遠來看,我們并不擔心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與美國拉開巨大差距,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各行各業都至關重要,在人工智能的出口這件事上世界也是需要第二個選擇的。它代表着技術走向全球,能夠在經濟、勞動等多個次元創造巨大價值。我相信,這一過程中将湧現出許多新的千億、萬億級企業,并帶來教育、醫療、社交、遊戲、娛樂等行業的颠覆性創新。

雖然目前中國市場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後,但這種激烈的競争環境實際上有利于中國AI創新的長期發展。正如電動車行業追趕特斯拉一樣,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現在更加穩健和充滿活力,我們有能力出口到海外。我相信,在未來5到10年,人工智能也将實作同樣的飛躍。

張文:關于中美之間的人工智能差距,我認為中短期内中國可能會落後,特别是在底層大模型方面,因為算力的限制,包括工藝上的限制。但是從長期來看,我認為這種差距會不斷的縮小。

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有8家是華人做CEO,人才的流動會慢慢減少這種差距。短期内是很難,但中國的優勢在于垂直領域的應用,包括像科大訊飛和商湯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壁仞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張文

但實際上我想反問一個問題,我是2017年加入商湯,當時AI四小龍大概融了120億美金,加在一起工程師大概有1萬人,當時并不缺GPU,但是我們為什麼沒有做出大模型?OpenAI當時總共大概就200人,花了15億美金做出ChatGPT。但我昨天看到商湯大模型在SuperCLUE上排名第一,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又能趕上去,這是為什麼?

這可能是我們在底層文化或者邏輯上面的一些差異導緻的,但随着中美之間競争的加劇,會導緻我們高科技公司特别是在創造性這一塊會重新思考。我相信從長期來看,中美在人工智能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人工智能的顧慮與展望

劉慶峰:我覺得,發展AI,不管工業界、科技界還是社會管理者都要有一個基本理念:它是建設美好世界的,而不是隻是改變世界。是以這就是說,未來是屬于掌握了AI的新人類,而不是屬于AI。

怎麼做?實際上就是需要法律倫理、人文的整體協同推動。那麼協同推動這件事情,在我們今天看到,将來的世界一定是線上線下結合,虛拟和現實結合,人和機器結合,今天會有越來越多的崗位,哪怕是博士畢業才會做的事,AI有可能比你做的還要好,從感覺智能到認知智能的不斷發展。

将來有可能1萬個人幹的工作,現在100個人加上AI做的比這1萬個人做得還要好。但是做得很好的同時,你需要做什麼?也許我們就可以真的從5天工作日變成3天工作日,8小時變成4小時···

第二個,實際上,我們人類有機會做更有創意和想象力的事情,還有那麼多工作要去做。是以我覺得他要創造更多的新的商業模式,避免社會出現無用階層。要能夠用基本的法律和社會保障來保證大家的基本生存的同時,要開辟出人類智力發展和人類想象力的新通道。

什麼時候停止發展AI?我覺得,AI應該要伴随着人類整體的發展持續發展下去,應該要讓每個人都擁有AI技術,人類要在AI的基礎之上成為更好的自己,是以他的偉大的曆史程序不是在哪一天結束的。但我們最要防止的、要在某一天叫停的是什麼呢?——研究上講就是,一旦它真的有自我意識、自我覺醒的時候。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至少從現在的技術路線上來看,短期大家還沒有看到這種風險,但這個是要警惕的,我們是不是真的要創造一個新物種、且未來它可能出現不可控的現象?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其他部分無論是近期還是整個社會的舊的體系,法律、倫理和人文是我們要協同推動。

徐冰:AI對電力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是以随着技術的演進,随着它的功能湧現的越來越多,人類手上一直是要有一個拔插頭的殺手锏的。是以電力确實是接下來一個瓶頸,但現在确實算力是瓶頸。

人工智能的能力其實每年都在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之中,我認為在短中期我們需要有一個比較謹慎的發展态度,尤其在保護就業上,因為人工智能确實對就業會有非常大的沖擊。

剛剛慶峰總舉的例子——100個人加上AI可以幹1萬個人的這個事情,可以看到AI對于很多行業的沖擊性可能是非常殘酷的。這裡面對于現有的以人類為主要的勞動力的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要素,會是一個很重大的打擊。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去有一些平衡,需要從政策上從國家上來去做一些平衡。

但如果放到中長期去看,人工智能它能夠創造的價值是不可以用數字去衡量的。很可能在10年後出現滿大街都是機器人,人機共生的現象。你有數字分身,可能90%以上的時間無論在實體世界還是在網際網路世界,都是在跟AI去對話去互動。人工智能就變成地球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物種,我們怎麼去看待這個物種為地球的發展,為人類發展創造的價值,我相信是一個待定義的問題。

張文:關于AI是不是發展太快了,我個人認為AI發展太慢了。從全球的投入來看,去年全球AI晶片投入大概是500億美金,但實際産出大約30億美金。當時生成式AI出來以後,我首先感到ChatGPT可能會把律師的活給代替掉了。

但後來發現律師事務所把ChatGPT禁了,因為它不夠準确。是以我的判斷是AI可能對某些工作會帶來影響,但是一扇門關上了,另一扇窗會打開。從過去大概30年來看,IT和移動網際網路對我們的影響比AI現在要大得多。

但我相信AI将來5年,10年會有巨大的影響,但短期内我還沒看到這種大的影響。

特别鳴謝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趕”與“何時暫停”|BEYOND Expo 2024

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

BEYOND Expo 2024

5月22-25日,澳門

期待你的參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