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作者:小陳茶事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眨眼已經是2024年的六月了。

今年的新茶大半已經安全到達了茶友的手中,大家都喝上了。

關于今年新白茶的回報和讨論,也多了起來。

尤其是一些喜歡在網際網路上四處各地去采買新白茶的茶友,他們在各處嘗新茶時,已經邂逅了形形色色的産品。

也攢下許多令人費解的喝茶問題。

這天下午有位茶友過來聊天,稱他喝了一款2024明前白毫銀針,後面還拿去煮了一壺。

但他很不了解,那款銀針用蓋碗泡了3次後拿去煮,1.2升水煮3-5分鐘,湯紅了,這正常嗎?

這,說來話長。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2》

清明節,在每年的4月4号至6号之間浮動。

早于清明之前采的茶,廣義上都叫明前茶。

但白毫銀針,不講明前茶明後茶的概念。

因為白毫銀針的采茶時間,遠遠遠遠早于傳統意義上的“明前”。

2017,3月24日山上小範圍開采銀針。

2018,3月10号開采。

2019,3月中旬開采,15号、16号才開始采。

2020,3月15号開始。

2021,時間稍早,3月8日開采。

2022,3月14号、15号開采。

2023,3月16号左右采。

2024,由于年初普降大雪,還倒春寒,等到春分(3月20日)我們才開始采銀針。

這是過去七年,我們在太姥山觀察蹲守到的白毫銀針第一手采茶資訊,從中不難看出,白毫銀針的采摘時間,離清明節,還非常之遙遠。

衆所周知,采白毫銀針的日子,一寸春光一寸金,基本開采之後,再過大約十天左右就收場,進入采白牡丹的時節。

算下來,哪怕是三月二十幾号再開采銀針,早在清明之前也早早地就全部結束了,跟清明節,扯不上關系。

如果硬性要給白毫銀針進行區分,字首可以是“炭烘”、“高山”、“抛荒”、“荒野”、“有機”、“頭采”、“日光萎凋”、“金獎”、“獲獎”等等特定指向。

唯獨不需要畫蛇添足的,提什麼“明前銀針”——誰家明後還采白毫銀針呢?那時候都快采壽眉了好不。

當然一個茶掌櫃亮出“明前銀針”這一莫名其妙的說法時,真實情況是他已經沒有底牌。

手上的白毫銀針實在乏善可陳,沒有拿得出手的亮點,才需動用“明前”概念去吸引關注。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3》

這位茶友的第二個問題是,一款銀針,才三泡就拿去煮了,簡直,是暴殄天物。

衆所周知,白毫銀針是白茶之尊,是白茶界的“世外仙株”。

它的身體主要由芽頭構成,而芽頭,又是植物身上的精華之精華。

每年開春後,白茶樹萌發出來的第一波肥壯茶芽,采下來做銀針。

在胖嘟嘟的芽頭内,濃縮着茶樹積蓄了一整個冬天的能量,滿滿茶氨酸,滿滿能量,滿滿元氣。

論起身體内的養分物質,白毫銀針比其它白茶都多。

如茶氨酸、多糖、兒茶素、多糖等等等等。

沖泡的時候,這系列風味物質擁抱滾燙沸水後,轉瞬之間,快速釋放出來。溶入茶湯内,供我們品嘗、享用、吸收。

囿于白毫銀針的珍貴,泡的時候更需要認真無比。

内質無比豐富的高山銀針,最佳沖泡方式是蓋碗沖泡,找一個适配白毫銀針的小蓋碗,輪番用沸水沖泡。

每泡出一道,細細品之,慢慢啜湯,靜享湯中的淳和細滑感。

一直等,耐心品。

直至泡到12-13沖,茶味開始淡下來。

再将葉底全部撥入煮茶壺,添上純淨水開始煮。

添酒回燈重開宴,泡淡後再煮葉底,才是茶盡其用,一分一毫的茶味都不浪費。

隻泡3沖,剛開場就急着煮茶,着實浪費。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4》

從工藝上來論,六大茶類當中的發酵排行榜,白茶是敬陪末座的——其它茶類都是全發酵、半發酵,隻有白茶僅僅是微發酵。

萎凋期間,僅發生程度極輕微的發酵。萎凋結束,下一步便開始幹燥,将茶做幹,發酵也就自然停止了。

這種簡單的工世,力求保留下天然風味養分,同時将幹度數字做到極低,未來會陳化出更優秀的内質,與獨特的風味。

又由于白茶加工時,不揉不炒,沒有過多幹預過程,減少了茶鮮葉細胞的損傷,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發酵程度有限,不至于像全發酵的紅茶和黑茶那樣,大量生出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等物質。

是以白茶沖泡後,茶湯呈米色,牙色,淡黃色,明黃色,但肯定不會生成全發酵茶(紅茶)的那種橙黃色、以及黑茶的醬油色。

哪怕是把泡剩下的白茶葉底拿去壺裡煮,也不會煮出紅湯來——沒有發酵出茶紅素茶褐素,哪來的紅湯醬油湯?

強辨說老白茶肯定是紅湯的茶友,能不能把你的“老白茶”拿去權威機構檢驗一下茶紅素和茶褐素的含量?以及你這款“老白茶”的發酵程度?

報告一出來,自然打臉。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5》

最後一個問題是關于煮茶的。

喜歡煮老白茶的人很多,并且很多掌櫃建議顧客投10克去煮茶,并且貼心地建議,這茶可以多放點,放心吧,不會濃。

能把沒幾分内質的劣質茶形容得如此清新脫俗,村姑陳是大寫的服。

真正好的白茶拿去煮,根本不必投10克,3克都多了;亦不必煮太久,水沸即可關掉,哪怕煮已經泡淡的葉底,也是同理。

好鼓不用重錘,好茶不必悶煮。

若反複去熬,慢慢熬煮,奔着“三碗水煎成一碗湯”的極端做法去煮白茶,隻會收到一壺爛菜湯一般的老白茶。

在悶煮的期間,茶湯早已與空氣充分接觸,葉片細胞脫離不說,茶葉内的物質還被大量氧化,湯水當中的多酚類物質産生顯色反應,讓湯水發紅。

就像夏天用砂鍋煮綠豆,豆子煮到軟爛就及時關火,煮出來綠豆湯是綠的。

要是反複長時間熬煮,綠豆表皮當中的酚類物質大量氧化,出鍋時就不再是豆湯色。

而是一鍋紅湯。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白毫銀針新茶泡了3沖後煮茶,煮3-5分鐘後,茶湯紅了,這正常嗎?

《6》

要把白毫銀針煮成紅湯,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性,跟水質相關。

那就是這位茶友在煮茶時,沒有用純淨水。

而是随便擰開水龍頭,用自來水燒沸了煮的茶。

大部分城市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的城市自來水,水質偏硬,水體内部含有鈣鎂離子多。

用了硬水煮茶,煮出來的湯色暗沉,滋味還澀。

硬水加久煮,雙重打擊下,最終湯色便是又紅又暗,像一鍋醬油。

比起平常清素瑩潤的白毫銀針湯色,簡直是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

茶山上的茶農,會哭暈在WC。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