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作者:小陳茶事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很多人在第一次用蓋碗泡茶時,都有過燙手經曆。

回想起來,滿滿都是“血淚史”。

張閨蜜說,她高中那會兒出于好奇,用了家裡的蓋碗試手,結果燙手問題倒還好,就是連着打碎好幾個碗。

每次稍一感到燙,立馬甩開手。回想起那段練手時光,不知毀了多少好物件。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還有位新茶友分享,他用蓋碗時最容易燙到的部位有兩處,一是大拇指,二是手掌心。

之前他用了個厚胎琺琅彩蓋碗泡新茶,倒出茶湯時超級燙,好不容易忍着燙,泡完了一沖茶,放下蓋碗才發現自己的大拇指頭被燙紅,出現了水泡。

身邊也有老同學發表過内心感慨,新手剛開始用不慣,沒有摸準方法的話,100%會燙到自己。

不過說來也奇怪,或許是出于趨利避害本能吧,燙着燙着就慢慢學會了。跟一開始練習騎單車一樣,掌握好平衡感就能輕松駕馭。

萬語千言說到最後,蓋碗泡茶期間怎樣才能不燙手?

在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不妨找準成因。

找出自己用蓋碗泡茶燙手的關鍵成因,找準病根,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2》

一、大蓋碗泡茶易燙手。

有些茶友在一開始買蓋碗時,就走了高難度路線。

入手了超級大的蓋碗,擺在茶桌上開始泡。

結果上手後傻了眼,哪怕反複對照教程,大蓋碗泡茶都會燙到手。

當蓋碗買大了之後,泡茶難度悉數成倍上升。

燙手、手抖、拿不穩導緻手滑摔碎等情形,時有發生。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得明确定義。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大蓋碗,何為“大”?

标準容量的蓋碗是110毫升,是不是說超過這個範圍的蓋碗都叫大蓋碗?

倒也不能如此狹隘。

130毫升、140毫升左右的蓋碗,如果自己的手掌足夠大,手指頭足夠修長,能輕松做到穩當拿起,便不算過大。

蓋碗的“大”,因人而異,因手而異。

當你拿到一隻新蓋碗時,不妨先伸開大拇指和中指,握在兩側碗沿,嘗試性單手拿起。

隻要碗口直徑沒有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還能接受。

要是發現将手指撐到最大,也僅能勉強拿起。

投入幹茶倒進沸水後,拿起過程還有些費力,說明這個蓋碗與自己無緣,如果堅持用來泡茶,隻會燙到自己。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3》

二、 窄沿蓋碗,絲毫不防燙。

基于防燙手角度考慮,在設計蓋碗時,碗沿是越寬越好。

寬碗沿,利于抓握。

采用三指握碗法泡茶時,大拇指和中指握在兩側碗沿,食指固定蓋鈕頂端,確定合蓋開口角度不位移偏斜。

寬碗沿,利于防燙。

正式泡茶期間,往蓋碗内注入沸水。

水位線的高度,大緻接近碗沿。

受到滾燙沸水的熱量影響,整個蓋碗的碗身裡裡外外,都是燙的。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似燃燒正旺的通紅木炭,溫度極高,沒法直接觸碰。

而往外延伸,向外“撇出去”的碗沿,無疑是遠離了熱源中心,短時間内不易受到沸水的散熱影響。

拿起蓋碗倒出茶湯時,隻要手指頭都落在碗沿上方,遠離碗身與碗壁,便不會燙到自己!

反過來看,如果自己買到手的蓋碗,碗沿極其窄。

甚至是直腸直肚的造型,根本沒有往外撇的碗沿。

有經驗的老茶客一看便知道,這種蓋碗實際用起來會燙手。

除非将注水量減少,隻倒四分之三滿。

但這樣一來,水少茶多,又容易打破茶味平衡。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4》

三、注水過量,水滿則溢。

新茶友剛開始用蓋碗,容易燙到手。

而老茶客卻駕輕就熟,泡茶動作行雲流水,看着輕而易舉。

在這背後,并非是老茶客們修煉出了“不怕燙”的神技能,而是規避了許多不當泡茶操作。

譬如,注水期間悠着來。

往蓋碗内注水時,合理的水位線高度在碗沿下方。

接近碗沿,但合上蓋子後又不至于溢出。

拿起燒水壺,正式往下注水時,要專注在眼前的動作。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一旦顧着閑聊,或者目光視線轉移。

等回過神才發現,蓋碗内部注水過滿。

合上蓋子刹那,溢出一圈滾燙熱水。

茶盤的四周,也立馬灑落一灘水。

此時,不論用什麼方法去拿起蓋碗,都會燙到手。

放着不管,直接等到沸水降溫。

等降至不燙手的溫度後,整個蓋碗内部的茶水早已被悶濃。

在燙手與悶濃好茶之間二選一,不論怎麼選,都非上策。

最好的辦法是提前預防,注水期間多專心,避免倒入太多水!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5》

四、拿起蓋碗的手勢動作不對。

許多泡茶小視訊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炫技能。

用單手握碗的帥氣姿勢,四根手指放在碗底下,用大拇指固定合蓋蓋碗。

直接“抄”起蓋碗後,倒出茶湯。

每次看到這等心情,心底都在默默為這些畫面配音。

“嘶,哈嘶,好燙!真燙!”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其實,最适合新手練習的蓋碗泡茶手法,是三指握碗法。

大拇指和中指,抓握在兩側碗沿。

而食指負責搭在蓋鈕上方。

注意了,不要将食指摁下去,貼在蓋子頂端的瓷壁上。

因為在泡茶出湯期間,蓋子頂端也會被滾燙熱蒸汽熏得極燙。

若是不留神直接碰上去,也會燙紅手指頭!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6》

五、厚蓋碗用起來笨重又燙手。

買蓋碗,買薄不買厚。

瓷壁輕薄的蓋碗,不僅看起來整體更光潤靈動,實際泡茶體驗也會更好。

因為夠輕便。

拿在手上,絲毫不會增加自己的手腕負擔。

可以輕松完成一系列泡茶動作。

包括拿起蓋碗,傾倒茶湯,瀝幹茶水等。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同時,對手勁略小的女性茶客而言,也會更友好。

不然連茶帶熱水單手拿起蓋碗,茶水本身的重量可不輕。

在蓋碗自身重量上減重,泡茶負擔更輕。

換成碗身厚實的蓋碗,未免顯得太笨重。

單是拿起空空如也的蓋碗,就要費一番手上力氣。

等到注水開始泡茶後,笨重厚實的蓋碗不利于泡茶動作發揮。

一旦手感不對,泡茶發揮失誤,反而會增加燙手風險。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7》

最後,聊一個很多人會忽略的細節。

使用蓋碗泡茶時,不能盲目悶泡。

因為長時間悶泡坐杯之後,也會讓人感到燙。

這與散熱問題相關。

往蓋碗内注入沸水後,熱量迅速向四周擴散。

此時,趁早出湯,及時快速傾倒茶湯,問題還好。

選擇“一悶到底”,悶了30秒、1分鐘後再出湯。

泡了上萬次茶葉,踩了很多坑,我發現了蓋碗燙手的5個原因

彼時連原本的安全綠洲——碗沿,也被熱量占據。

再按照同樣的法子去泡茶,燙手就是必然的。

是以,平時在使用蓋碗時,不能盲目悶泡。

除非是最後幾道尾水時,茶味徹底淡下去,通過多悶一會增加茶味。

否則,還是快點出湯為好。

快出水泡茶,不僅能讓喝到的茶味更清爽淳和,還能預防燙手。

細說來,可謂雙赢之舉。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