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與沙漠對話的人之三

作者:民勤融媒

從黃沙漫漫到遍山綠色,從沙逼人退到治沙緻富……翻開武威林業的發展史,能夠清晰地看出,這是一部同風沙抗衡的鬥争史。有這樣一群武威人,他們這輩子,隻與沙漠對話。

——題記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與沙漠對話的人之三

騰格裡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它南越長城,東抵賀蘭山,西至雅布賴山,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蒙語意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

從上世紀50年代起,風沙與幹旱像兩條枷鎖,牢牢制約了縣域經濟發展,造成了“生态型貧困”。地處騰格裡沙漠邊緣的武威人,經曆過太多的黃沙漫卷,體驗過最難的歲月漫漫。

向沙漠宣戰!拯救家園!

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一點一點……幾十年後,沙礫裡流淌出綠色,沙海中泛出緻富小舟,沙丘上變出迷人的風景……

這些迷人風光的背後,是治沙人與沙漠對話的故事。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

對南方人來說,綠色是渾然不覺的。但在民勤,綠色是一種饋贈,一種福利,一種幸福的味道。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是一片在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裡夾縫中生存的綠洲。作為中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民勤境内的風沙線長達408公裡。2009年,全縣荒漠化面積達到了94.5%。民勤人把青土湖視作“母親湖”,她的幹涸,仿佛流盡了民勤人與沙漠搏鬥的汗水與淚水。

土地沙化隻需要幾年,而徹底恢複則需要上百年。這場阻擊沙化蔓延、播綠拯救家園的戰鬥中,所有民勤人都全力以赴。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與沙漠對話的人之三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民勤志,半部就是治沙史。

在民勤治沙紀念館,一件件老物件濃縮了民勤人民60多年來與風沙抗争的光輝曆程,再現了民勤人群眾志成城、防沙治沙、守衛家園的一幕幕曆史瞬間。為“確定民勤不能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民勤縣科學防沙治沙,對外圍荒漠區實施封沙育林;沿邊流沙區實施工程治沙,連片營造防風阻沙林帶;綠洲邊緣嚴重沙化區建設基幹防護林帶,大力發展生态經濟林。同時,加大工程壓沙、人工造林、封禁保護力度,有效阻止了巴丹吉林和騰格裡兩大沙漠合攏,捍衛了河西走廊乃至大陸西北部的生态安全。

在民勤縣西沙窩,記者見到了和一株挺立的梭梭一樣有着皴裂皮膚的老人。

他叫石述柱,百分之八十的民勤人都聽過他的名字,有人叫他“石爺”,也有人叫他“石傻爺”,這個“傻”和“爺”,有對他一輩子隻做治沙這一件事的不解,更有對他的敬仰!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與沙漠對話的人之三

石述柱所在的宋和村,曾處于民勤縣風沙口上,三面環沙,自然條件十分惡劣。1955年,19歲的石述柱擔任了村團支部書記,他請纓組建起全縣第一支青年治沙隊。1963年,他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此,他帶領全村老少起早貪黑、推着獨輪車、背着炒面走進沙窩,與風沙作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鬥争。

沙漠的風任性而狠毒,不僅把石述柱頭上的草帽吹跑了,還拔起了一根根頭天栽的苗苗。

石述柱跺一下腳,撿起斜躺橫卧在沙丘上的樹苗苗心疼地直歎氣。

好不容易栽下的樹,不是被風卷走,就是被沙埋壓。村東頭受挫,石述柱又帶領大家轉戰到村南邊的張家大灘,種紅柳、植沙棘……苦幹6年,20畝林地郁郁蔥蔥地昂首挺立。

20畝,太少了,太少了,石述柱看到了缺憾也看到了希望。

隻有綠色才是他的脈搏,也隻有綠色才能延續他的生命。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與沙漠對話的人之三

幹!

寒冬臘月,他帶着村幹部,在流沙最嚴重的楊紅莊灘察看風沙的流向,研究在哪裡能種草栽樹。

在風沙肆虐的沙漠裡播綠,談何容易?春秋植樹季節搶墒栽下幼苗,常常是一場大風過後,不是樹苗被風沙埋壓,就是樹根被大風掏出。他們不氣餒,用雙手挖出埋在沙裡的樹身,手捧黃沙埋住被風掏出的樹根,硬是讓一棵棵樹苗在荒漠上紮下深根、發出綠芽。

沙漠裡種樹,不能全靠土辦法。經過技術人員的指導,他放棄了以往單線式黏土沙障壓沙的土法子,采用新式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使網格中的草木成活率達到80%以上。他還從甘肅省治沙試驗站引進毛條、花棒、雲杉等新品種開始試種。

10年過去了,20年過去了,30年過去了……50年過去了。石述柱帶領宋和村村民在楊紅莊灘共栽植防風固沙林7500畝,壓設各類沙障80多萬米,固定流沙8000畝,新增耕地2400多畝,在茫茫風沙線上建起了一道長9公裡、寬2.5公裡的綠色屏障。

新模式得到了有關上司和專家的肯定,被稱之為“宋和樣闆”,科學家竺可桢将其命名為“民勤模式”。德國、法國、以色列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也前來考察,他們由衷地稱贊宋和的治沙是個奇迹。

每一株綠,都有故事。骨子裡的堅韌與堅持,是治沙人能夠在一個孤獨的角落堅守一生的诠釋。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與沙漠對話的人之三

3月,記者在民勤昌甯鎮四方墩見到了從城市回到農村、為保護家園傾力治沙12年的馬俊河。

2006年,馬俊河等人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發起成立“拯救民勤志願者協會”,并組織大批志願者一起到民勤種梭梭。自2007年第一次活動開始,一幹就是12年。截至今年,“拯救民勤志願者協會”已經在6個志願者生态林基地種了2.8萬畝梭梭。

一邊有人在呵護家園,一邊也有人在逃離民勤。被撂荒的土地越來越多,馬俊河的擔憂也多起來,将來綠洲誰來守?

馬俊河嘗試了一條“産業化治沙”的道路。2010年,他注冊了合作社,找到當地農戶,來種植一些産量高又節水的作物,比如民勤蜜瓜、紅枸杞、紅棗、釀酒葡萄等,還注冊了梭梭農莊等商标,通過電商幫助村民們将這些産品銷售出去,讓仍然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的農人獲得應有的回報,給予他們留守的理由。

這是另一種“治沙”辦法,也是另一種“留人”的思路。

結合生态治理開展生态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他推廣設施農業和節水灌溉9000餘畝,與152戶農民簽訂包銷協定,授權網店19家。至2020年底,累計銷售農産品5117.5萬元,帶動就業700多人,為農民增收1921萬元,電商幫扶農戶373家,資訊化惠農幫扶農戶2600家。

注重生态科普和宣教,是他同傳統治沙人不一樣的地方。近3年來,他發動組織來自全國37所大學的790名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學習體驗,22支隊伍741人參加了為期7天的研學旅行活動。在機構的生态宣教網站,編寫釋出相關資訊1900餘條。為了降低治理成本,研發自行式植樹機器人,通過自動化提高種植梭梭的效率,将治理成本由現在的每畝700元降低一半左右。

幾代人的堅持,終于換來綠色滿大地。如今,良好的生态優勢又逐漸轉化為生态經濟優勢,反哺着治沙人。

一輩子做一件事,隻為守望家園——與沙漠對話的人之三

心潮騰綠浪,汗雨化清泉。

在這裡,每一根稻草,都有他的使命;每一位治沙人,都有着最美的姿态。

在沙區,我還見到了把沙漠當寶貝、決心向沙漠要效益的人們。他們用沙漠的溫度釀出梭梭、肉苁蓉、枸杞等經濟林,找到了在沙漠裡生态治理與脫貧緻富的法寶。

一個人的堅持或許有些悲壯,當有了一群人堅持,故事就變得不一樣了。無論故事變得怎樣不一樣,但他們的畫像,一定少不了這樣共同的元素:黝黑的皮膚、結繭的手掌、倔強又堅韌的西北漢子獨有的脾性!

記者張尚梅

來源:武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