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肥強|前瞻|簡單聊聊獨行俠vs凱爾特人

作者:肥強
肥強|前瞻|簡單聊聊獨行俠vs凱爾特人

獨行俠和凱爾特人的總決賽憋了好幾天,想不出什麼新内容,還是就簡單聊聊吧。

凱爾特人

波士頓-凱爾特人,本賽季正常賽淨效率(+11.7)曆史第三,而此前淨效率曆史前十的球隊除了2016年的勇士外全部奪冠——也許正在看文章的諸位并沒有看過凱爾特人的比賽,但這是一支“正在進行時”的曆史頂級強隊:四名當打之年全明星,有一陣當家球星領銜,攻防兩端配置拉滿、表現同樣拉滿(進攻聯盟第一,防守聯盟第二)。

這些資料僅僅是在東部“刷出來的”?

對陣西部球隊時,凱爾特人勝率76.7%,淨效率更是達到了恐怖14.4,比他們對陣東部球隊還更勝一籌。

你覺得他們隻是三分大隊,比較擅長打正常賽?

但事實上,凱爾特人不僅是投三分,他們面框單打得分聯盟第三、背身單打得分聯盟第二——“終極五外陣容”的意義并不是五個人全站在外面投籃,而是在單打和戰術中,盡可能的消除協防和護框,創造錯位或者舒适的一對一空間——其終極意義,在于提高“投籃品質”。

2023-24賽季的波士頓凱爾特人,是迄今為止NBA曆史上将“五外”運作到最極緻的球隊——他們不僅五個人都能投,而且五個人都能持球、能處理球、能自主得分,在他們将輪換縮短到8人的情況下,這套“五外”的體系還能夠覆寫48分鐘(替補的霍福德也是頂尖的空間型中鋒)

有了曆史級别的“空間”和“投籃品質”,還有4-5名全明星級的主攻手能夠高效的利用這種優勢——兩相結合,創造了凱爾特人曆史第一的進攻效率。

肥強|前瞻|簡單聊聊獨行俠vs凱爾特人

而除了進攻以外,凱爾特人的防守同樣可怕。

他們不僅擁有被東契奇親指的聯盟Top3領防人朱霍勒迪,還擁有懷特、布朗、塔圖姆三名兼顧體型、速度、力量的防陣級别領防人;

内線的波爾津吉斯護框和幹擾投籃能力被嚴重低估,實際上在過去幾年裡一直是聯盟14英尺以内降準能力最強的内線之一,本賽季的幹擾投籃次數和降準率更是超過了安東尼-戴維斯,僅次于戈貝爾和恩比德;

頂級領防資源+護框資源,基本可以與頂級防守畫上等号,而凱爾特人的優勢還不止于此——比起防守資源,凱爾特人更克制獨行俠的方面在于防守方式:

就像獨行俠可以利用戈貝爾、麥克丹尼爾斯、李凱爾的存在針對森林狼,凱爾特人也可以利用獨行俠的瓊斯、PJ華盛頓針對獨行俠。

過去幾年,凱爾特人是使用中鋒錯防政策最多的球隊之一,正常賽對陣獨行俠時,凱爾特人便一直用塔圖姆錯防低位進攻能力不強的萊弗利和加福德,将需要守沉退的波爾津吉斯和霍福德從獨行俠1-5擋拆中“拿走”,在1-5擋拆時直接由塔圖姆換防,不讓獨行俠點名中鋒。

同時對位“僞射手”瓊斯的波爾津吉斯和霍福德會放空對位人回收内線協防護框,加大獨行俠強側進攻的難度。(關于這組錯防我們之後再展開)

綜合來講,凱爾特人是一支攻防全面的曆史頂級球隊,在全員健康的情況下,他們是一支從建隊角度來講沒有缺點的球隊:

有一陣核心壓陣、有二陣級别、聯盟最好的二當家、有兩名可以熟練把控節奏的控球後衛、有護框、投射、低位俱佳的中鋒——以上五人,全部攻防兼備,而且單體球場影響力最差也有接近全明星的水準,而且均有多年的季後賽經驗,其中四人打過總決賽。

是的,我知道很多人看低凱爾特人的原因是塔圖姆在“單體開發進攻能力”上比不上東契奇。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擁有“最強單體”的球隊都會赢得系列賽:04年的活塞甚至沒人能接近“OK組合”的級别、08年的皮爾斯并不比科比更強、14年的馬刺無論是倫納德或帕克也都無法與勒布朗相提并論。

凱爾特人的确沒有東契奇或者約基奇那樣的“超級主攻手”,但是他們有五名攻防兼備的主攻手。

而且,也别小看塔圖姆。如果你認真的了解過傑森在場上到底都在承擔些什麼,你就會知道他的最佳陣容一陣也是實至名歸。

肥強|前瞻|簡單聊聊獨行俠vs凱爾特人

以上是關于凱爾特人,接下來我們再說說獨行俠。

獨行俠

獨行俠是本賽季季後賽的最大黑馬,他們前三輪或多或少都遇到過一些不看好的聲音,但是最終都順利過關——這讓他們的球員和支援者都積累了大量的信心。

達拉斯是我的第二主隊,盧卡東契奇是我最鐘愛的年輕一代球星。我無比希望他們能夠捧起奧布萊恩杯——但此時此刻,我必須用一個球評人的視角而不是一名球迷的視角為大家分析。

言簡意赅的說,達拉斯前三輪的政策和赢球邏輯,在對陣凱爾特人時是不成立的。

并且攻防兩端皆是如此。

進攻端的獨行俠擁有東契奇和凱裡歐文,我們都清楚他們的能力,這點放在之後說——先說說達拉斯本賽季殺入總決賽真正的進步:他們的防守。

本賽季季後賽,獨行俠面對快船、雷霆、森林狼,三輪系列賽防出了百回合111.1的防守效率——排名聯盟第七。

抛去少了倫納德的快船不提,雷霆正常賽進攻效率118.3,對陣獨行俠時降到111.8;森林狼正常賽進攻效率114.6,對陣獨行俠時降到112.1——考慮到亞曆山大和愛德華茲其實都有些“季後賽升檔”屬性,獨行俠今年确實防得不錯。

但防守不錯,僅僅是一個結論,我們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是通過什麼方式防得不錯的?

看不過前三輪的朋友都知道,獨行俠季後賽貫徹的幾乎是一套防守政策——中鋒沉退或錯防,保證雙福的護框和籃闆位置;放空對手弱側的“僞射手”,加強強側協防的力度、靠強側人數優勢消除下順。

在這套防守體系的基礎下,獨行俠打出了不錯的防守效果——瓊斯和華盛頓緊貼對手持球人,能夠用自己的身高和臂展幹擾對手的單打;萊弗利、加福德内線一柱擎天;弱側的防守人也會頻繁放空自己的對位人來協防強側的下順和突破。

他們依靠這套防守體系限制了亞曆山大和愛德華茲——但現在對面的凱爾特人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肥強|前瞻|簡單聊聊獨行俠vs凱爾特人

對陣凱爾特人,萊弗利和加福德的對位很難做,凱爾特人沒有任何可以讓他們錯防的球員。

再看看波爾津吉斯和霍福德的投籃熱圖吧,他們都是非常出色的“非底角射手”——波爾津吉斯在兩翼的三分命中率超過40%,他還有着驚人的射程;霍福德在弧頂和左側的三分命中率達到46%,其中弧頂在正常賽和季後賽都命中率高達50%。

對手中鋒具有弧頂和側翼的三分威脅,這對于萊弗利和加福德的防守位置是巨大的考驗——你不能真的放他們投訓練一樣的空位三分,可是弧頂和側翼距離籃下太遠,根本無法兼顧護框和投籃。

這意味着獨行俠防守中最重要的一環“中鋒護框”将在這輪系列賽被考驗——不回收籃下護框,打中鋒的存在意義就存疑;但回收籃下護框,就等于挑戰對手的“長處”賭命。

這可不是霍福德和鉑金能投進幾顆三分的問題——萊弗利不出來,綠軍在上線就是3打2、4打3,他們有太多方法可以創造高品質出手了——就像正常賽的第二場交鋒,綠軍洋洋灑灑投投大空位就轟下138分,即便進攻端東契奇無人能擋拿下37分又如何?

隻要綠軍的進攻端有保障,他們就不怕盧卡東契奇和凱裡歐文得分。

他們可以通過錯防後換防消除1-5擋拆,不讓東歐打出和中鋒的内外連線;東歐強行找鉑金和霍福德的對位人擋拆,非内線擋拆,掩護品質會下降,也沒法打出1+1的威脅:

瓊斯和華盛頓的下順威脅不如萊弗利和加福德,更容易被沉退的鉑金和霍福德幹擾,同樣對位萊弗利和加福德的塔圖姆或布朗也可以來協防護框;而大樣本下,瓊斯和華盛頓都是糟糕的非底角射手,他們掩護外拆投籃是凱爾特人樂于看到的局面——最終,獨行俠的進攻還是很容易變成隻能靠東歐的一對一和持球投解決問題。(正常賽就是如此)

獨行俠想要赢下這組系列賽,攻防兩端都有巨大的難題需要解決,而且大部分難題都是球隊配置上的“根源性難題”。

肥強|前瞻|簡單聊聊獨行俠vs凱爾特人

簡單總結下吧:

1、對手進攻采取五外,防守4-5錯防,中鋒比賽價值被削弱的問題如何解決?

2、對手擁有多持球人,獨行俠通常有一個防守弱環,和兩個對位彈性較差的球員(歐文、雙福),且無法向前三輪那樣加大協防力度,對位問題如何解決?

3、在巨大的“投籃品質”差距下,東歐能否憑借個人能力強行抹打出更高效率?(舉個例子就是,在考卷遠比對方難得情況下,還考到更高的分數)

不必過多解釋,我相信,大家也能感覺的獨行俠“任務”的難度——這有點類似于湖人打掘金,掘金隻需要發揮到80%就能赢下比賽,而湖人必須每場發揮100%甚至120%。

而文章的最後,我打算聊點題外話。

從我的角度來講,今年的總決賽——比賽本身的内容有意思,對于比賽的讨論和争辯同樣有意思。

這裡說的不是獨行俠球迷和凱爾特人球迷兩家的争吵。而是球評人和球迷之間的“分歧”。

通過這幾天的觀察我發現——對于總決賽的預測,如今球迷和球評人之間似乎出現了嚴重的分歧:絕大多數球評人一邊倒的看好凱爾特人,而球迷中看好獨行俠的似乎占大多數。

這裡我們不評論誰對誰錯,隻說現象本身:歸根結底,這其實是兩種籃球理念的碰撞。

球評人更加相信“科學”,而球迷更加相信“英雄”。

球迷偏向感性,源于媒體和聯盟孜孜不倦的“造星運動”和“英雄叙事”——每一個賽季,無論是誰奪冠,都會有一位“英雄”站上舞台中央,很多時候,媒體們會一定程度上弱化團隊的作用,将奪冠曆程描繪成一部英雄的個人成長史詩——比較典型的案例例如《最後一舞》。(這裡單純舉例,沒有貶低的意思)

聯盟長期以來的這種行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許多球迷對于籃球的了解與審美——迷信個人英雄主義、重視個人遠多于重視團隊、對比賽的看法感性多于理性。

這不怪大家。

而球評人偏向理性,則源于他們對比賽更深入的研究——在更深入的剖析比賽的各方各面後,你會發現曾經看過的那些英雄表演、比賽勝負都不是毫無緣由的——“英雄”固然重要,但是對手、隊友、政策、風格等等的重要性完全不亞于英雄本身,甚至很多時候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

除了極個别的“手感随機性”偏差,籃球場上的大部分事情都能找到其背後“科學”的一面——比賽遠比媒體宣傳的更加多元化、更有邏輯,而以單一因素去預測比賽往往會得到錯誤的結論。

是以球評人對于比賽的分析往往更加多元化——從各項資料、到對位、到輪換、到技戰術博弈——盡可能以接近數學的方式,量化比賽的各個方面、權衡優劣勢、借鑒過往樣本,最終給出預測結果。

這是球評人“理性”的原因。

這時候有人就會問了——說的這麼厲害,但很多球評人,包括很多解說、專家不還是預測錯?

是的,球評人當然也會錯。

首先,球評人盡管更加“理性”,但我們也是人,也存在“感性”的部分——有時候我們也會受“近端效應”、“固有觀念”的幹擾,高估一些要素的影響力或低估一些要素的影響力:

比如上一輪我對于森林狼的預測錯誤,回頭自省,我認為自己就是由于森林狼前兩輪的表現和“防守赢得總冠軍”的固有觀念,高估了森林狼的防守能力,低估了東歐對于沉退型防守的打擊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獨行俠弱側收縮政策對森林狼配置的克制。

球評人不是機器人,做不到“算無遺策”也做不到“絕對理性”,這是我們可能的第一錯。

其次,有一句話叫:懂得越多,不懂得也就越多——意識到比賽多元化的同時,許多因素也會成為我們在判斷中的“幹擾項”:

可以想象成一道複雜方程式,有的人即便全看得懂,最後也可能在某一步疏忽算錯;而有的人雖然隻看得懂一部分,但卻碰巧蒙對了結果——尤其當這道方程式結果隻用選對或錯時,這種現象就會出現的更頻繁。

球評人不一定對,球迷不一定錯。

但是,比賽前瞻依然是我認為籃球文章中最有意義的一部分——當我們把雙方的特點、對位、優劣勢、政策、X因素一一列出,無論結論對錯,這些内容都有助于球迷更好的觀看比賽、了解比賽——什麼是預期之中的,什麼是超出預期的——預期之中的是體育科學的魅力,而超出預期的則是體育運動的魅力。

舉個例子,如果你不知道百米世界紀錄是9.74秒,那麼就不會為博爾特跑出9.58的成績驚訝;如果你不知道中國男籃曾殺入奧運8強,那麼就不會對男籃如今無緣奧運惋惜.......

不必在意預測的結果,文章中那些客觀存在的“内容”,才是我們寫文章的目的。

(如果非要聽一個結果——我支援獨行俠,但更看好凱爾特人。)

肥強|前瞻|簡單聊聊獨行俠vs凱爾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