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作者:知彼工作室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沈鴻娴

一、同仁堂的曆史沿革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坐落在北京前門大栅欄的同仁堂藥店,是北京最老的藥店,距今已有283年的曆史,為樂家首創。樂家原籍浙江省甯波府慈水鎮,明永樂年間移居北京,以串鈴走方行醫為業。

清初,樂家四世祖樂尊育(1630-1688)敕授登仕郎,為太醫院吏目,掌管出納文書;他喜讀方書,通曉醫術,後晉授文林郎。他常對其子說:“可以養生、可以濟人者,唯醫藥為最。”又說:“‘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愛其公而雅,須志之。"五世祖梧岡,字鳳鳴(1661-1742年)因鄉試落第,秉承先人遺志,放棄舉業于1702年(康熙41年壬午)創辦同仁堂藥鋪,制藥濟世,從事國藥經營。

同仁堂于1723年(雍正元年)開始供奉禦藥房,是以聲譽日隆。在以後的世代中,同仁堂經曆了興衰的變遷,1753年(乾隆18年)樂家遭遇火災和第六代樂禮病故,同仁堂藥鋪已難以維持。樂禮之妻申請主管衙門資助,由于皇家需設藥房,便出示招商,由樂家世交張世基認股合資經營。此後同仁堂股份越來越多,在1818年(嘉慶23年)的一張合股經營的廢合同上,同仁堂的股東達21人,股銀43800兩。1831年(道光11年)同仁堂又以價銀60000兩典給朱某,同仁堂屢經變遷,曆盡滄桑,所不變的隻是挂在藥鋪前的“樂家老藥鋪同仁堂”的匾額,這塊匾額永遠屬于同仁堂。有時樂家僅僅剩下孤兒寡母,但他們死死地守住這塊匾額,艱難支撐。傳至樂家第十代的樂平泉(字印川),他是位活動能力很強的人,在他的努力下,還清債務,贖回祖業,堅持自東自掌的經營方法,同仁堂又振興崛起。由于藥品療效卓著,信譽日益提高,進而又奠定了樂家藥鋪的穩固基礎。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樂印川有四子孟繁、仲繁、叔繁、季繁。他逝世後,由其妻許氏掌管同仁堂。許氏逝後,就由其子四人共同經營,形成四大房共管制度。

1937年日寇入侵,北京淪陷。敵僞大肆掠奪,同仁堂的業務處于艱難維持狀态。抗日戰争勝利後,在國民黨統治下通貨膨脹日益加劇,同仁堂針對當時的困難處境,采取“囤積不倒把,借債不存錢”的應變措施,将營業收入的現款,除用于日常開支外,盡量購買藥材與貴重細料;所存藥材除供給配制丸散膏丹及門市部零售外,無論藥材的市價如何暴漲,絕不出售;并向銀行貸款購貨,以避免虛盈實虧,這樣就保住了資金。此外,在無貨可進時,就購置黃金,以避免貨币貶值的損失。但當時政局不穩,藥鋪發展處處受到限制。特别是收回法币發行金元券時,不準私人持有金銀外币,強制兌換為金元券,由此同仁堂在經濟上遭受重大損失,形成了外強中幹的局面。

北京的解放使同仁堂這個古老企業又獲得了新生,于1954年6月成為公私合營企業,随之成為社會主義企業。

同仁堂藥鋪從滿清康熙年間創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的今天,經過十幾代的延續,樂家老藥鋪同仁堂已有相當的規模,在全國各主要城市都有樂氏各支開設的樂家藥店,形成一個樂家系統,以産銷丸散膏丹中成藥馳名于中外。同仁堂在多年的經營中擁有一套完整的制藥裝置;先進的工藝流程;雄厚的技術力量;積累了大量的資金,成為北京國藥業中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信譽最佳的企業。

二、名貴藥品馳譽中外

由于同仁堂堅持前店後廠、自産自銷,走亦工亦商的道路,生産古老傳統的優質名藥,企業興旺發達,成為一個久負盛譽,揚名國内外的國藥店,它是以能夠如此,是由于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古老傳統的優質名藥聲譽卓著

同仁堂曆來以成藥配方精粹,藥品加工精細,療效顯著而馳名中外。慈禧當政後,同仁堂奉命為皇室制禦藥,實際代替了禦藥房供宮廷用藥。至今故宮還保留着兩丸慈禧吃剩下的烏雞白鳳丸,上面仍有光緒年間同仁堂制作的印記,藥質完好。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1975年左右,同仁堂在清倉中發現了150年以前制作的活絡丹1000丸、蘇合香丸200多顆和再造丸百個。這些藥的色澤仍很鮮豔,印記清晰,藥香濃郁,進而證明同仁堂制藥工藝精湛,博得人們的稱贊。今日生産的丸散膏丹多為上檔的優質藥品,如七厘散的色澤丹紅鮮豔,藥味醇香,并加雜冰片的清涼氣味,對治療骨折疼痛、軟組織損傷、韌帶勞損等血瘀作痛有奇特的療效,堪稱靈丹妙藥。明朝一位姓史的國公留下來的秘方,後人為了紀念他而得名曰《史國公浸酒》在宮廷貴族和人民群衆中廣泛應用,明朝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收載此方。到了清朝又經太醫院将方整理補充,道光年間轉到禦用藥房同仁堂專行配制,定名為國公酒。該酒氣味芳香、濃郁,酒味醇厚甘美,常飲可益壽延年,譽為中國著名之良酒。

2.選料精純進藥講究

經營藥房非内行不可,同仁堂任用熟悉各種藥材性能、善辨真僞、區分優劣的精幹強手選購藥材。采購藥物的原則是:務求貨真實,道地,而不惜重金。

河北省安國縣是藥材較為集中産銷地。同仁堂每年專門派人赴安國廟會上購藥。廟會上的藥材市在同仁堂采購人員未來到之前,是不開市的。開市後同仁堂在藥市上則獨占鳌頭,常以稍高的價錢買到頭水的上檔好貨。本錢微薄的小戶,僅能買到二水藥材。鹿茸大山參要到東北遼甯吉林營口一帶采購,店内發給采購人員皮襖棉帽和100銀元貼補,在東家的關心下,采購人員想方設法買到價格适中、優質的好參。此外,為了采購優質藥材,都到産地去選購。如甘肅岷樂産的當歸、青海西甯的大黃、安徽蕪湖的丹皮、河南信陽的生地、廣東新會的陳皮、浙江東陽的白芍。不僅如此,就連制藥用的蜜也很講究,派人赴河北興隆縣采購,那裡的棗花蜜和荊條蜜,含糖量高,味氣正,制出藥丸不易乾裂或返潮。當遇有可遇而不可求的貴重藥材,看準貨色,立即成交,如一整架虎骨,就要現大洋三千元,價錢雖高也在所不惜。這些優質的原料,制成藥品,雖然售價稍高于市面,但療效較好,仍受到患者的歡迎,甯願以較高于他家的價錢,來購同仁堂制作的藥品。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3.配方精妙加工精細

同仁堂的藥方除古方、民間驗方、祖傳奇方之外,相當大部份是來自清宮的秘方。這些秘方多是出自名醫之手,集中了中醫藥的精華。在光緒15年(1889年)重刊的藥目中共有四百九十五種成藥,一半為宮廷秘方,如虎骨酒、烏雞白鳳丸、國公酒、參茸衛生丸……

同仁堂的經營分門市和工廠兩個部份,門市為按方抓藥和銷售配制好的成藥。門市後院為整批藥材加工的工廠。

加工廠有刀房、碾房等藥材破碎加工工廠中的房間,藥材經過認真的加工處理後,分類儲放鐵筒内,以供配劑部照方配藥,上千種藥材存放得條理井然,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配方就不精确,易出醫療問題。

藥材加工前工作更為精細,每個過程都要一絲不苟地認真操作。許多草藥都要經過人工一顆顆、一根根地挑選,然後去泥土、雜質和切除非藥用與療效不高的部分,再加以适當的炮制如蒸、炒、炙、煅後分别存放備用。

精細制作,才出良藥。以制虎骨酒為例:采用一百四十七味藥配制精細,成份含量準确,先将原料經過熱浸、冷泡、回流、過濾等十幾道工序,然後封存半年;将購來的虎骨浸泡存放兩年去其暴氣後,溫火煎熬88小時制成虎骨膠,再連同封存的其他藥材一起投入,再熱浸十分鐘制成虎骨酒後,入瓦缸内封存一年,方可出售。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參茸丸是以人參,黃毛鹿茸為主要原料,配以當歸、棗、桂園肉、琥珀、何首烏等藥品,要經過六、七十道工序才能炮制完成,為滋陰、補腎、益氣、添精的補品。在藥品的制作。上二百多年來同仁堂一直遵循樂梧岡的主張:炮制雖繁,卻不敢省人工;味品雖貴,卻不敢減藥料。要求一絲不苟的精細制作。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同仁堂一向非常注意藥品的品質。有一個師傅這樣說:“當年樂家第15位老闆樂達義,服用自制的“羚翹解毒丸”時,發現藥内有渣滓,就親自檢視過藥粉用的羅篩,發現篩目過大超過規定,渣滓不能羅淨,制出的藥,患者不易吸收影響療效。于是他便用刀将所有不合規格的羅底劃破,訓示更換合規定的羅底。并說:“藥内有渣,顧客不買我們的藥,我們吃誰去。”

老藥工程存回憶說:同仁堂老闆對藥品品質要求嚴格,制藥精細,這是人所共知的,配藥要求和料勻稱,每丸分量相等,否則都要返工,如蠟丸有小孔,鼓、凹和有氣泡,藥丸封口對接不平,燙字不清和顔色不亮,都視為不合格産品,均需返工或另制。

4.精制名藥: 十大名牌、十三太保、頭名狀元。

同仁堂所産成藥甚多,原有477種。解放後經過篩選淘汰了205種,保留272種,後來又引進202種,共474種。其中最優者為“十大名牌”、十三太保”和“頭名狀元”等藥。

十大名牌對治療各種疑難病症最有奇效,主治乙型腦炎鎮驚解熱的安宮牛黃丸;治療中風不語、口角歪斜的蘇合香丸;治療半身不遂的再造丸;療治産後失調、流血過多、月經不調的安坤贊育丸;治療神志昏迷的局方至寶丹:治療邪熱高燒的紫雪散;治療肢體麻木的活絡丹;治療關節炎和舒筋活血的虎骨酒;補氣和主治神衰的參茸衛生丸與專治婦女多年不孕的女金丹。

十三太保是十大名藥外,再加上号稱東方涼茶,主治心氣不足、神志不甯、驚恐谵語、内火上升的清宮秘方牛黃清心丸;用于寒凝、氣滞和血脈失調所緻胃腸病症的十香返生丹;婦科名藥烏雞白鳳丸。

頭名狀元是挽垂危于頃刻,救急症于即時的十大名牌之一的“安宮牛黃丸”。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

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吳塘,1813年吳氏依據“萬寶牛·黃丸”加入麝香、犀角、珍珠、明雄黃等名貴藥材制成,具有清熱、鎮驚、消炎等功能,是治療高熱、昏迷、抽搐、癫痫、驚鳳等症的三寶之一。(三寶為:安宮牛黃丸、局方至保丹、紫雪散)

5.療效顯著,馳名中外。

以上藥物均為祖國醫藥寶庫中的珍品。

用名醫處方選上乘藥材,以精湛工藝嚴格操作所制成的藥品,療效一定顯著。以兩例病曆說明,曾有一位患者年逾古稀,患了腦血栓症,生命危在旦夕,經服用同仁堂制作的安宮牛黃丸後,老人轉危為安,又采用了其他綜合方法的治療,如服用大活絡丹,牛黃清心丸再輔以針炙等,挽救了老者的生命。

另一位南洋婦女腳崴了後軟組織損傷,久治不愈,敷用同仁堂制的七厘散後而治愈,患者連連稱贊同仁堂藥物有奇效。

同仁堂的藥品因療效高而馳名中外。著名評劇老演員花豔茹,在同仁堂購藥時發現藥櫃内展出的多年不見的清音丸,如獲至寶,意欲大量購買儲存備用,售藥員幾經解釋,她還是買了300丸,欣然離去。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生病,由于經濟困難,吃藥艱難,但是他們甯願買價格稍高的同仁堂成藥,也不去買價格稍低的其他成藥,因為同仁堂的藥療效高,吃一付頂兩付的作用,既治病,也省錢。

同仁堂名藥遠銷日、英、德、意、加拿大、墨西哥、希臘、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等國。許多海外僑胞歸國觀光,都親自到同仁堂購買保健與治療藥品。僑居海外的同胞,也常托人或來函購買藥品。珍貴名藥,飄洋過海,使祖國傳統的,優異的醫學成就,揚名于世界各地。

三、同仁堂的今天

曆史悠久的同仁堂,在解放後有了巨大的變化,昔日低矮舊門面已被建立的二層華麗樓房所代替,煥然一新的建築,給這個古老的企業增添了無限的生機。營業部裡,營業員穿着白色的工作服,穿梭般地忙碌着,專心緻志地為顧客配方抓藥,把一付付配好的藥包,經過審查後送到顧客的手中;成藥銷售部櫃台内出售的藥品,每天迎接着來自四面八方的購藥群衆;為了友善顧客,特設服務台,選富有醫藥常識的老職工,負責解答患者治病選藥的問題,當好參謀。為保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同仁堂在樓下地下室,設立中老年人保健藥品銷售服務部,藥櫃中,中老年保健成藥琳琅滿目。随着形勢的發展,同仁堂全心全意為廣大的患者服務,他們成立中藥代煎部,三位職工,不管是炎熱和酷寒他們都把一付付煎好的中藥送到顧客手中,付出緊張而艱苦的勞動,收費卻是低廉的,每一劑藥僅收5分錢的代價。為了滿足外地患者的需要,這個藥店大力開展郵購業務。僅1984年一年就收到群衆來函四千多封,寄出藥品一萬件。這是一項細緻的工作,負責函售的隻有六人,處理各種各樣的信件,有的來信說明了病情,卻不知該用什麼藥,他們就幫助選擇對症的藥品,并寫信征求顧客意見;有的所需藥品暫時無貨,他們複函說明情況,有時替顧客出主意介紹療效相近似的藥,請顧客選擇,成為顧客的貼心人,深受群衆的稱贊。

解放後這個古老企業的發展變化是難以盡述的。早在1952年,在彭真市長的親切關懷和鼓勵下,經理樂松生先生完成了先人的遺志,實作了中藥西制與制藥向機械化、半機械化發展的願望。由于改進操作,提高制藥生産的工作效率,使成藥生産成倍地增長;經過鑽究,在保持或提高丸藥療效的前提下,将丸藥制成片劑、沖劑、或酊劑,這樣,縮小體積,減少重量,便于服用和攜帶,使古老的祖國中成藥的制作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營後,生産規模日益擴大,在崇文門外建立了同仁堂制藥廠;通縣建立了北京最大的藥酒廠一同仁堂藥酒廠;在西直門建立了同仁堂中藥提煉廠;在昌平建立養鹿場。職工由1949年的200多人到1983年增至1600餘人。

特别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個企業發展就更快了,1983年産值達到6676萬元比1978年增長1.2倍,為解放前1948年的417倍;1983年出口額達1753萬元,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同仁堂不僅保持和發揚傳統的工藝特點,制出許多優質藥品,在醫藥評比中“安宮牛黃丸”獲國家金質獎章。“烏雞白鳳丸”獲國家銀質獎章,虎骨酒、國公酒、人參鹿茸丸和愈鳳甯心片等藥分别被國家醫藥總局和市級醫藥局,評為優質品種。

中藥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同仁堂在全國中藥行業中是矯矯者,它是北京的優勢,又是全國的優勢。同仁堂在建設祖國四化大業中,更加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更好地為中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的健康服務。同仁堂的明天将更加燦爛輝煌。

附記

關于同仁堂藥鋪創設年份考

同仁堂藥鋪創設年份,存在兩種說法:

一說為:樂家五世祖梧岡創設于1702年(清康熙41年.壬午),距今(1985年)為283年。另一說為:樂家四世祖尊育(梧岡之父)創設于1669年(康熙8年。己酉),距今為316年。

經過考證,以前說符合史實。

根據光緒己醜(1889年)仲春重刊《同仁堂藥目》,有樂鳳鳴梧岡氏于康熙酉戌(1706年)所撰《藥目叙》,摘錄如下:

“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先君号尊育,為太醫院吏目……,每庭訓之餘,謂:可以養身、可以濟人者,惟醫為最。”又雲:“同仁二字,可命為堂名,吾愛其公而雅,須志之。予業舉子碌碌三十餘年,先君之訓,幾忘之矣,壬午鄉比後,閑居無事,追憶老年遺訓,翻然勃然鼓舞而為之,遂立同仁堂藥室焉……。”

又樂印川之孫(未署名)重訂藥目記,摘錄如下:“先四世祖尊育公為太醫院官……,五世伯祖梧岡公守其遺訓,于康熙壬午歲在京都正陽門外大栅欄南設立本堂字号……”

由此可以肯定,同仁堂藥鋪創設年份應為1702年,即康熙壬午年,距今為283年。

另一說則由于樂家發現舊藏“同仁堂”匾額一塊,書有“康熙己酉”字樣,誤認為同仁堂藥鋪創設于1669年,提前33年。殊不知舊時官宦世家,多定一堂名,制匾懸廳堂中,籍以明志。樂尊育愛“同仁”二字,屢言可立為堂名,所發現的匾額,當為其生前所制之堂匾,并非藥鋪招牌,且此匾無“藥鋪”字樣,不能把立匾年份誤定為藥鋪創設年份。

同仁堂樂家老藥鋪 作者:沈鴻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