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作者:五溪聞道

【編者按】抗日戰争時期,福建海匪趁戰亂之機,聚內建夥,在沿海興風作浪。他們互相争奪吞并,不久形成幾股海盜武裝集團,投靠日寇,成為漢奸隊伍,猖獗一時。平潭島孤懸海上,自1939年7月5 日至1941年 9 月18日,六度淪陷,深受日僞禍害。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平潭縣圖 來源《平潭縣志》(民國)

平潭縣,在福建省東部海域,東臨台灣海峽。屬福州市。由近千個島礁組成。清嘉慶四年(1799年)析福清縣東南海壇等島嶼置平潭廳,屬福州府。因主島(海壇島,又稱平潭島)有一平坦巨石得名。民國《平潭縣志》:“而考平潭所由得名之故,又因中有一石,平如壇,俗呼巨石為磹,後遂作潭。”1913年由平潭廳改置平潭縣,屬福建東路道,治所即今福建平潭縣治潭城鎮。1914年屬閩海道,1928年直屬福建省。1949年屬第四專區,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屬晉江專區,1959年複屬閩侯專區。1971年屬莆田地區。1983年屬福州市。地域以海積平原為主。三十六腳湖為省内最大天然淡水湖。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平潭縣街市略圖 來源《平潭縣志》(民國)

平潭海匪林麻子

林震,長樂金峰鄉人,又名林元桂,别号林麻子。青年時不務正業,學看命遊蕩江湖。抗日戰争開始時,和林依發等幾個肝膽朋友,向國民黨沙堤鄉公所奪槍十餘支,并搶船兩艘,下海為匪,不料碰上連江縣水警隊,連人帶船均被破獲。 船向連江駛去,林震手下有人認識一個水警,求他關情,免于上綁。趁水警們睡得正甜,林震等人趁機奪槍,把全船水警打死,劫持船公,開往南竿塘,投奔林義和。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林震和林依發都當上了匪軍營長, 被派到白犬島去建立據點。他們暗中想擺脫林義和的鉗制,獨立稱霸。在長樂的梅花、漳港等地,收集五、六百地痞、流氓,組成幾個大隊,在東沙、西沙一帶橫行稱霸。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照林義和海盜集團的規矩: 下屬各部在海上搶掠所得的财物、槍械,除了按成得獎,不得擅自占有,上交總部車需處統一處理。 林震對此極為不滿。有一次, 他的部下劫到30多艘鹽船,拒不上交。林義和向“興亞院”告發林震有叛變企圖,重金賄賂日寇派艦前來逮捕。1941年農曆八月初七,林義和乘日艦從廈門傳回南竿塘,在白犬島海面開槍射擊林震的兩艘哨船,打死30餘人。林義和本想借日寇一臂之力,一舉殲滅林震部隊;但擔憂妻兒還在白犬島,恐遭不測,不敢草率行事。從此兩股僞軍互相殘殺,結下血海深仇。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1842–1884年福州局部圖

興亞院,1938年12月成立。首相近衛文麿任總裁,外相、藏相、陸相、海相兼任副總裁。設第一部轄政治,第二部轄經濟。該院設聯絡委員會。在中國北平、上海、青島、漢口、廣州、廈門等地設有分支機構。

日本政府于公元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十二月第一次近衛内閣時,為對華政策一進制化,倡議對華中央機構設定論,而設立興亞院。因當時外務省認為,軍部對華占領地區,不僅有支配權,且握有對華外交權限,起而反對,以緻引起廣田弘毅及宇垣一成兩外相,發生辭職問題。于是興亞院執行對華政策時,外交除外,辦理有關政治、經濟及文化等事務。并監督在華特殊公司之營業。于北平、張家口、上海及廈門等地,設定聯絡部,擔當指揮現地工作。興亞院設總裁一人,由首相擔任。副總裁四人,由外相、陸相、海相及藏相(财政部長)四大臣擔任。為決定進行中日戰争之最高方針,有興亞院會議之組織,由正副總裁及總務長官(初任為柳川平助)所構成。由于興亞院之設定,軍部除全面參與對華政策外,且有多數軍人直接擔任行政事務。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由于大東亞省之設立,興亞院無存在之必要而廢止。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1942年農曆二月初十, 林震派林依發率領部下200餘人,黑夜偷襲南竿塘,抓不到林義和,就把南竿塘匪巢的全部資财、鴉片和武器洗劫一空,滿載而歸。林義和逃到廈門後,即向“興亞院”哭訴告狀。“興亞院”追究真相,林震把全部責任推到林依發身上。“興亞院”專門派一艘軍艦到白犬島查辦,把林依發槍決了事。但兩林深仇難解,各懷鬼胎,都想找機會置對方于死地。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林義和是林震和張逸舟的共同敵人。1942年十月,林義和一死,林震和張逸舟進一步狼狽為奸。他鼓吹“以殺立威”,殘暴異常。碰上不順從他搶掠的漁、船民,就抓來槍決、刀砍、活埋。白犬島的“青蕃澳”便是林震經常殺人抛屍的地方。他和福建軍統特務頭子王調勳暗中搭線,抗日戰争勝利後,林震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福建先遣軍第三路司令。直到福州解放後,這個海盜、漢奸、特務分子終于被人民政府判處死刑,大快人心。

抗日戰争時期,平潭海盜林震稱霸東、西沙

活躍于1920年代沿海近海域的海盜

【說明】

1、本文純屬個人學習整理原始史料,僅供參考,資料來源《平潭縣志》、《平潭文史資料》、網絡;

2、圖檔主要來源網絡、《平潭縣志》(民國)、《1842–1884年福州.福省全圖》,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中華文化精神;

3、歡迎多多交流,難免有疏漏之處,還請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