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乘田·稗乘·家乘·史乘·野乘”的“乘”同“史”,音“shèng”

作者:齊聲喚賢

乘田·稗乘·家乘·史乘·野乘 乘 1.chèng。1)含義。(1)算術計算方法,如:乘法、乘幂、乘數。(2)騎,坐。如:乘車、乘肥衣輕(駕馭肥壯的馬,穿着貴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華)、乘風、乘甲(戰車上的甲士)、乘警、乘距、乘客、乘空、罅(xià。利用機會;鑽空子)、乘月(月光下閑遊。出自陸遊《遊山西村》)、參乘(乘車,兼任車夫和警衛員的人)。(3)趁着,就着,如:乘便、乘機、乘勢、乘興、因利乘便。(4)佛教的教派或教法有“三乘”。大乘(舊讀dā shèng。即上乘。于公元一二世紀由佛教大衆部的一些支派發展而成)、小乘(舊讀xiāo shèng。 即下乘。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中乘(道家的“洞玄部”)。2)姓(略)。名人:春秋有乘盆,西漢有煮棗侯乘昌,以及博士乘弘;後漢的乘蘇;南齊有乘乾伯 、乘欣之、乘天保;晉代有乘越;宋代有益州推官乘澤。3)地名。如: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乘馬崗鎮乘馬崗村。

2.shèng。1)含義。凡“車”“史”“驷”“四”皆“shèng”音。(1)同“四”。古代稱兵車,4馬一車為一乘。詞組有:乘韋(乘:四;韋:熟牛皮)、乘黃(4匹黃色馬)、乘輿(亦作“乘轝”“帝辇”“辇乘”。A.帝王的車。B.坐車子))、乘矢(4次射箭)、乘壺(四把壺)、車辇、鳳辇(皇後的車子)、辇一乘、百乘之家、千乘之國(另見地名“千乘”)、萬乘之國、萬乘之君、萬乘(萬輛車,騎;帝王及王後)之尊等。(2)春秋之晉國史書;後來泛指一般史書,如:乘矢(四支箭)、乘田(春秋時魯國主管畜牧的小吏)、稗乘(稗史)、家乘(家譜)、史乘、野乘。

2)複姓。以事為氏的“乘馬氏”“乘丘氏”。(1)“乘馬氏”。《鄭通志·氏族略》《續通志·氏族略》俱載。《姓氏考略》注雲:“晉官名,見《左傳》。子孫以官為氏,望出張掖。”鄭樵将其劃歸“以事為氏”之列,且曰:“《漢書·溝洫志》有谏義大夫乘馬延年;又,漢有乘馬絺;張掖有乘馬敦、乘馬降(漢時陳豨之部将)。掌管或飼養戰馬之官吏乘馬氏,其後裔;有乘丘氏、乘邱氏,為以騎兵駐守要地之領軍的後裔,後皆分别省作單姓乘氏、馬氏、丘氏、邱氏等。(2)乘丘,亦作“乘邱”。《漢書·藝文志》除過承認“乘丘”是“土丘”外,還是.以地名作複姓。《姓氏詞典》稱:“又作乘邱。以地名為姓氏。”《春秋》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公敗宋師于乘丘。西漢置縣,屬兖州刺史部泰山郡(在今山東兖州西北)。《姓觿》:“乘丘,春秋魯地,在今山東兖州西北。郡望:平陽。”《漢書·地理志》作椉丘,東漢廢。”《漢書·藝文志》乘丘,亦作“乘邱”。

3)用于人名。如:枚乘。西漢辭賦家,淮陽(今河南淮陽)人。一說淮陰(今江蘇淮安))人。有《七發》等名篇,開創七體形式。近人輯有《枚叔集》。讀“shèng”理由:(1)前人揚子在《法言》注音“枚乘,繩證切”,是說讀“shèng”。(2)古人“名”與“字”統一,其字“叔”(在兄弟排行“伯叔”中數為二,“伯仲叔季”四數之一)。(3)從詩詞韻律使用看,“枚乘”古詩注音“去聲”在詩裡得以印證。隋炀帝楊廣詩句:“孟轲叙遊聖,枚乘說愈疾”,“孟轲”對“枚乘”是“仄平”對“平仄”。李瀚《蒙求》雲:“枚乘蒲輪,鄭均白衣”,“枚乘”對“鄭均”是“平仄”對“仄平”。徐夤句:“時通有诏征枚乘,世亂無人薦祢衡”,“乘”對“衡”也是“仄”對“平”,說明曆代詩人用“枚乘”之“乘”多為仄聲(去聲)。仇兆鳌《杜詩詳注》(卷十五)《奉漢中王手劄》對“枚乘”直接注明“去聲”。(4)武漢大學萬獻初教授在多個新型媒體傳文《複博友:“枚乘”音讀、“坑餘”音義》,稱:“讀去聲shèng的可能性大得多。”(5)有人根據搜韻網搜尋到的帶有“枚乘”一詞的詩句作出統計:格律詩中可以明确讀去聲shèng的有29家,33句;讀平聲chéng的有17家,28句。顯然讀“shèng”的占上風。(6)中國文學網(2016年10月23日)傳文《試論枚乘的<七發>》,說:“枚乘的‘乘’,被不少人誤讀為常讀音‘chēng’。”

4)春秋魯地之國(地)名。(1)乘氏,古縣名。隋唐乘丘縣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西南一帶。東漢末這裡發生過“乘氏之戰”。後以地名為氏。(2)滋陽縣(今屬兖州轄地)附近。《中文大字典》注引 《括地志》雲:“乘丘在瑕丘縣西北,居之者以為氏。(《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古今姓氏辭典》皆音chéng qiū。不确)。乘丘(故城在今山東兖州西北)原為宋大夫采邑,魯莊公十年敗宋師于乘丘,遂為魯邑,後居其地者以為氏。《漢書·藝文志》《中國姓氏大全》均收有乘丘子,稱戰國時陰陽家,著有《乘丘子》5篇。綜上所述,複姓“乘丘”以古地“乘丘”為姓氏,地在今山東兖州市和其西部的巨野縣兩地(之間)。(3)千乘。A.兵車很多。B.古地名。漢置,今山東省高青、博興、濱縣一帶。治所在今廣饒縣。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小的稱“千乘”,大的稱“萬乘”(見“chèng”音)”。白居易《長恨歌》:“九重城阙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7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4)漢置乘鄉(亦作繩鄉,在今四川金堂縣東)。

3.zhèng。1)春秋時期芈姓楚國專管楚軍中衛(軍車的大夫子乘之後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2)秦、漢時期的公族後裔公乘氏,後裔子孫中有人以先祖爵号中行谧者,子孫稱公乘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公氏、乘(zhèng)氏。名人有:東漢的乘公願、乘公濟;;宋嘉祐有登科者有公乘良弼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另外,建炎有公乘博文,今東平(今屬山東)人。

辨例:

《現漢》《辭海》的“乘”字均為“chéng”“shèng”2音。作為“乘”姓,也隻有“chéng”音。《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古今姓氏辭典》稱:“乘馬、乘丘,皆音chéng qiū。” “乘”姓,僅讀“chéng”音。與曆史不符。《辭海》雖然肯定“乘”姓讀“chéng”,但“乘丘”讀“shèng qiū”,這與典籍的說法是一緻的。

誤例:

①“大乘”“小乘”辨析:1)陳治典在《咬文嚼字》(2011年第10期)載文《佛教中的“乘”如何讀》,稱:“評課時,絕大多數老師認為大乘和小乘,應讀shèng,。他們以《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第3版)以及《中文大辭典》(台灣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68年版))、《大辭典》(台灣三民書局1985年版)等均作如是說。其實這隻是舊版,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第6、7版)采信《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意見,已經修改為讀“chéng”,指出“shèng”“為舊讀”。2)劉志慶在《文史雜志》(2000年第1期)載文《佛教中的“乘”讀音考辨》,寫道:“《現代漢語詞典》與時俱進地對‘大乘’‘小乘’的注音‘chéng’,應予支援,但對‘乘’的其他用詞讓人難以掌握,是一缺憾。按照古代漢語傳統和唐詩‘乘’的‘仍’葉韻,特别是‘乘’的字義群組詞詞性,凡有‘運載’義的,‘乘’應讀‘chéng’;無‘運載’義的‘史乘’‘千乘’‘萬乘’等,可讀‘shèng’。‘大乘’是‘有大慈悲發大宏願的人所乘坐的大車’,而‘小乘’就是‘隻修自身的人所乘坐的小車’,與佛教中‘乘’之要義吻合。”

②“枚乘”的誤讀。漢語詞典等新興媒體稱,“枚乘”的“乘”讀“chéng”。

③“辇乘”的誤讀。1)央視及河南衛視多次播放的豫劇戲劇電影《包公誤》,有唱詞“隻見娘娘辇一乘”。主演李良魁把“乘”唱成了“chéng”。2)河南電視台梨園頻道(2016年12月8日)“看大戲”欄目播放的豫劇《下陳州》,有戲詞“觀見娘娘辇一乘。”劇中人包公把“辇一乘”唱成了“辇一chéng”。

④“千乘之國”誤讀:1)“漢語詞彙解釋”等新型媒體傳文《“千乘之國”的解釋與拼音》,稱:“千乘之國的‘乘’,讀音為‘chéng’。”2)優學聯考網(2012年9月20日)上傳網上的《2013高中國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課後強化訓練》,“找出下列詩句裡的錯誤讀音”,其中有“千乘之國”注音為“chéng”,标準答案是“shèng”。

⑤“萬乘之尊”誤為“萬城之尊”:1)楊昌林在《咬文嚼字》(2012年第5期)載文《何謂“萬城之尊”》,寫道:“電視劇《清明上河圖》(第15集),鄭少秋飾演的張擇端說:‘聖上乃一國之君,萬城之尊,本當以萬民為本……’”2)誤讀:(1)趙茹在《咬文嚼字》(2003年第10期)載文《“萬乘”的“乘”讀“chéng”嗎》,寫道:“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的《鈴铛記》,宜妃說:‘他(指康熙)一個萬乘之尊,說抛就抛了。’演員鄧婕将‘萬乘之尊’(還有‘萬乘之國’)的‘乘’,讀成了乘法、乘客的chéng。”(2)馬玉玲在《咬文嚼字》雜志(1995年第9期)載文《熒屏誤讀舉偶》說:“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獲大師,把‘萬乘之君’的‘乘’,讀成了‘chéng’。”

⑥“乘馬”“乘丘”讀音:作為姓名或地名,〔宋〕鄭樵《鄭通志•氏族略》将“乘”歸入“shèng”音,這是舊讀。360國學、360問答、漢語詞典、百度漢語等新興媒體均将此類“乘”義注音為“chéng”;漢辭網、滬江網、詞語大全、漢語詞典、911查詢等新興媒體将“乘丘”的“乘”也注音為“chéng”。按照與時俱進的觀點,理應肯定。

⑦“乘輿”誤讀:陳璟《中國人易讀錯的字、說錯的話》,稱:“注意:‘乘輿的’‘乘’讀‘shèng’,不讀‘chèng’。”

⑧“乘月”誤讀:1)漢語詞彙解釋等新型媒體稱:“閑乘月”的“乘”讀“辇乘”的“乘(shèng)”。此乃誤導。2)百度文庫(2011年10月31日)網上傳文《八年級(上)國文能力訓練測試卷》,将“從今若許閑乘月”之“乘月”,列入容易誤讀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