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塞外天橋大召東倉

作者:曹建成舊城人

大召(無量寺)呼和浩特市四A級旅遊景點,是居住在附近的人們茶餘飯後休閑之地,也是旅遊者來呼必觀景點。1996年以前,這裡曾經有一條聞名遐迩的巷子——大召東倉。出于懷舊,我便經常去大召逛逛,找幾個舊城老人叙叙舊,叨拉叨拉家常話。是以每當我來到大召的時候,出于本能的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先去大召廣成門(大召售票視窗東側的那座青磚砌的門)看一下在那四十四年前(1975年)釘在門洞裡上方的那塊長一尺多,紅底白字寫着“大召東倉”

塞外天橋大召東倉

廣成門街牌

的烤漆鐵街牌。看着這塊現如今在市區唯一懸挂着大召東倉的街牌,頭腦裡一下子又回憶起倉内從前那個熱鬧非凡的市景場面。觸景思情,短短二十多年時間,經過老城區改造建設,大召東倉舊貌已一去不返,倉内削面館、說書館、莜面館、小人書鋪等建築(除歸化城喇嘛印務處那五間老房子被留下來以外,今大召消防隊占用)連其街巷一并從地圖上消失,卻留下來唯一能夠佐證大召東倉這塊落滿灰塵的街牌。可以說,這塊街牌就是大召東倉曆史證據。

塞外天橋大召東倉

廣成門

大召東倉,舊街名。長248米,寬十米左右,中間寬度可達二十多米。位于大召山門東側,東倉門青磚砌,門上部鑲嵌漢白玉一塊,刻有蒙、漢、藏三文字“廣成門”。門楣上有磚雕“天女捧塔”和“二龍戲珠”。底部漢白玉石雕是“獅子滾繡球”“送子觀音”“鹿鶴同松”“二龍戲珠”。進入廣成門,便是大召東倉市場。東倉往東是大召東夾道(舊街名),南系大召前街,當地人稱其為大召前。民國時期至1996年前大召東倉是呼和浩特市舊城區民間娯樂之地,并享有“北京天橋”之美譽。大召東倉南起廣成門,北至九間樓,西去約50米再南行就又回到大召山門西側的廣化門。這一舊地名對于今天居住在呼和浩特市的市民來講,也許就是一個很陌生的詞彙。2015年,我手繪《20世紀七十年代呼和浩特舊城街巷圖》送内蒙古地圖院稽核中,有關人員就把标在街巷中的大召東倉街名給取消,說:“從沒聽說過呼和浩特還有叫‘大召東倉‘倉’命名外,還有‘夾道’、‘道’”。我把‘大召東倉’街牌拍照發過去才得到認可。如果沒有這副街牌,試想就不可能有這條街巷的存在。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編,1985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地名志》就收錄‘大召東倉’這一街巷名。大召東倉形成于何年,沒有留下任何記載,我小的時候聽大召廣成門東側糖業煙酒合作總店大召門市部主任陶蘭說:大召東倉形成市場應該是清康熙年間。但是根據推斷市場應該形成于清末民初時期,詳情也隻能從民間老市民之間來了解。

據早年居住在大召一帶和目睹過大召東倉的舊城老人回憶說:大召是呼和浩特市最早形成的商業網點之一。也是早年最繁華的地方。東倉外周邊一帶茶館酒樓、劇場店鋪林立。呂公道、刀剪鋪、王一帖膏藥鋪、雙義源饸饹、德泰玉藥房、慶春源茶館、共和醫院、共和劇場、群眾劇場、和平電影院和衆多的糖業煙酒門市部、土産門市部、大召郵政支局、春風攝影、廣合益醬菜門市部、舊貨委托門市部、理發店、修鞋鋪、副食品門市部、生熟肉食門市部分布在四周,過去也隻有大召才能形成這繁華地段和市場。

從廣成門進入倉内,首先看見的就是聞名瑕迩的大召削面館和大召莜面館。聽到的則是有音樂聲調拉風箱聲。往北行還有剃頭鋪、說書館,小人書鋪,等固定商鋪,除此之外,東倉沿街還布滿了各種耍手藝、擺地灘的。藝人們的吆喝聲和雜耍的鑼鼓聲,不絕于耳,尤如早年開封大相國寺之繁華熱鬧,跟北京的天橋市場一樣。 拉洋片的、變戲法的、耍雜技的、練武的、耍猴的、耍鳥的,還有耍嘴皮子的、賣狗皮膏藥的、賣嘎笨的、賣應時風味小吃的(油炸糕、大溜丸,大豆、涼糕、涼粉、甜棒等之類),總之在大召東倉内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過去有句順口溜說的好:大召東倉逛一逛,除了買賣就上當。

大召東倉最有看頭的是耍鳥和耍猴,而要學點文化知識則是去聽說書、看小人書。

說書館門前有一棵大榆樹,好乘涼,一到春夏之際這裡又是出售鳥和耍鳥的地方。鳥當地人叫雀兒,雀兒的種類很多,有青紅雀兒、百靈鳥兒,鹦鹉、虎蔔拉兒。耍鳥叫耍雀兒。所耍的鳥是青紅雀。當時,有個姓李的耍鳥人,四十多歲,長得輕廋。耍鳥技巧高超。耍鳥時先把由絨絲做成的小絨花抛向空中,然後把訓練過的青紅鳥放開,飛到空中把小絨花叼住,再飛回到耍鳥人手指上,将小絨花放入耍鳥人手中。這時候耍鳥人便掏出一種事先準備好的鴿食(一種用雞蛋清清和綠豆粉拌成的鳥食),來喂鳥一次,算是獎勵。但是每次耍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鳥兒吃飽就一去不回了。一次,這位耍鳥的,耍的次數多了,鳥兒也吃飽了,有人鼓動再來一次,耍鳥人為顯示自己鳥的本事,就又把鳥兒放出去,這次鳥兒不聽話,沒有飛到耍鳥人手上,而是飛到了說書館前的大榆樹上,看耍鳥的觀衆一齊圍在大榆樹下看熱鬧。耍鳥人急了,使盡渾身解數也沒有把鳥兒招回來,有看客出主意說:鳥兒就在樹枝上,也不飛,你去取個梯子從後面爬上去就能逮住。耍鳥人聽從建議,便借梯子爬上去逮鳥,雖知剛一上去,還未申手,鳥兒便朝西飛進了大召院内。把個耍鳥人氣的直埋怨提意者。

東倉内有一南一北兩家說書館,均位于倉東。南邊的這一家人氣較旺,聽書的比北頭的多一些。說書館座東朝西。說書人姓李,據說是從京城來的說書匠,此人身高樹大,約五十上下,說書時一口京腔。還有袁金和,說書時不用書本,一隻手握一紙扇,另一隻手來回比劃,所有故事都裝在心裡面。每當說到要緊關頭,就停下來,說上一句:“且聽下回分解”,不再往下說,就端上個銅盤子要錢。聽書當時一晌午一毛錢。收完錢接着往下說。時所講故事都是《雍正劍俠圖》《三俠五義》《劉公案》《彭公案》《武松演義》《說嶽全傳》等曆史小說。北邊的是露天說書場,在喇嘛印務處南牆底下。說書人有:趙錫純、王芬年。

拉洋片又叫看西洋鏡。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少年兒童主要文化娛樂之一。哪時候文化娛樂單一,看西洋鏡能學到不少曆史地理知識。曆史故事有白蛇傳、武松打虎、窦爾墩盜禦馬,地理風光有:杭州西湖,大上海外灘、北京頤和園、天壇建設等。是以最能引逗孩子們前來觀看。

塞外天橋大召東倉

耍猴的來自河北吳橋。一般有二人組成。一人背一木箱,裝道具,猴兒蹲在木箱上。另一人身背鼓,手拿繩牽羊狗,在喇嘛印務處前空地找好地方後,随之嘡嘡鑼聲一響,就會引來人群觀看,聽耍猴藝人那帶有滿口河北味道的語歌,看猴子為主角的風趣表演。我第一次看耍猴是1963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我去大召張記小人書鋪看小人書,剛走到說書館就聽到前面噹噹地傳來一陣陣敲鑼聲,接着看見許多大人小孩都往北跑,為了看紅火,我也跟着跑了過去,一看,原來是耍猴的。在人們圍好圈後,在耍猴藝人的指導下,一猴子登場,此時的猴子顯得非常緊張和繁忙。不停地眨着一雙亮晶晶的小圓眼,扭動腦袋,環顧四周。同時還得看主人的眼神兒,按主人所念唱的歌語内容進行表演。當主人念到:“三兒,打開百寶箱,顯示咱家當”。猴兒便按主人的之意打開裝道具的木箱子,将箱子裡放的道具如:烏紗帽、髯口(胡須)、面具蟒袍、玉帶等擺弄好。藝人念道:三兒,你當縣太爺的帽子在那兒,快戴上”!猴子立刻就把挂在箱子上的烏紗帽戴在頭上。然後按主人的要求穿好蟒袍、挎上玉帶,開始向圍觀的群衆作揖行禮。接下來表演的節目是“猴子娶媳婦”。主人說:“三兒,你媳婦就在人群裡,你去把她找出來”。隻見這猴子就立刻朝人群走來,這時主人又道:“三兒,這麼粗心,衣冠不整,快把娶媳婦的新郎官帽子戴上”。隻見猴兒戴好帽子,整整衣服,就在人群中來回走動,尋找意中人。每當猴子走到哪裡,哪裡的人們就不由地往後退,弄的猴子一急燥,就随便拉一女孩子往裡拽。此時就會聽到小孩或婦女們的喊叫和哭聲。此時耍猴藝人便下達指令“三兒,有你這麼娶媳婦的嗎?”往往這時,猴子便取下帽子扔向天空。而主人也在這時拿鞭子抽幾下猴子,痛的它上下直奔,吱吱直叫。這時圍觀的人群往往會同情猴子。耍猴藝人乘機說:“這猴兒從早到現在水米未進,一餓它就不聽話,父老鄉親看在猴子的份上幫幾個飯錢”。于是,令一個耍猴藝人就拿個銅鑼盤進行一次收費。完後,仍給猴子幾個酸裡紅、或者一把綿果果一類的野生果。還說“打是痛、罵是愛,打打罵罵你别怪,好吃的東西後頭來”。随後猴子在主人的受意下戴上面具,走個圓場,做幾個靈巧、滑稽的動作,引逗的觀衆不斷發笑。

大召削面館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一家有特色的食堂,成立于1958年“大躍進”年代。歸屬呼和浩特市飲食服務公司合作總店。其煎豬肉臊子獨特一家。因味香經常客朋滿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大召區塊改造,所有店鋪全部拆除,隻留下空名的大召東倉。

作者簡介:曹建城:内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土默特曆史研究會副會長,1953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橋頭街30号。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愛繪畫、音樂、古建、文學。從事交通運輸管理工作。出版作品有:《20世紀70年代呼和浩特市舊城街巷圖》《新城區老街巷》《歸化城老街巷》。被半月談雜志社《品讀》交通部鐵道《物流雜志》今古傳奇雜志《速讀》北方新報發表雜文有:《燒賣的前身今世》《歸化城衙署》《歸化城府邸》《三灣四灘一圪料》《呼和浩特的召廟》等。事迹多次被:中新網、中新社、内蒙古新聞網、新浪網、内蒙古電視台“新聞天天看”都市全接觸,内蒙古日報、北方新報、内蒙古商報、呼和浩特市電視台、呼和浩特市日報、呼市晚報播出、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