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時代周報

2024-06-06 19:55釋出于廣東時代周報官方賬号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益文

時隔二十年,中部地區再度迎來發展新機遇。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幹政策措施》。會議指出,要始終緊扣中部地區作為重要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戰略定位,着力推進各項重點任務,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實際上,自2004年“中部地區崛起”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來,這二十年裡中部地區生産總值漲超近10倍。2023年,中部地區GDP占全國比重為21.6%。

中部地區崛起二十年,所取得的成績是毋庸置疑的。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圖源:圖蟲創意

但當下,中部六省面臨的困境也是真實存在的。

受國内外經濟環境轉變影響,此前“高歌猛進”猛進的中部地區,經濟增速放緩明顯,且内部趨于分化。2023年,中部六省中僅湖北、安徽兩省經濟增速跑赢全國水準。2024年一季度,除湖北外,其餘5省增速不及全國水準。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一季度,中部六省中僅湖北經濟增速跑赢全國水準 圖源:江西省資訊中心

是以,在本輪中部地區崛起的部署中,“加快”成為重點。此前召開的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步伐加快”的相關表述頻繁出現。在時間緊迫、任務繁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部地區如何加快崛起?

山西的煤炭依賴

目前看來,山西是中部六省中,經濟相對薄弱的省份。

從經濟體量來看,2023年山西GDP約2.57萬億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末位,與排第5的江西相差近6500億元。同時,山西也是中部六省中唯一GDP低于3萬億元的省份,即便按照山西在2023年年初設定的5.5%增長目标,該省要跨過3萬億元門檻,還需一段時間。

而同為中部地區的河南、湖北,已朝着6萬億元的目标出發了。

山西的薄弱不僅展現在經濟體量上,其産業結構也較為單一,地區經濟仍高度依賴“煤炭”支撐,導緻該省的經濟發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幹擾,經濟波動較大。

這在山西近期經濟資料中也有所展現。

2023年,山西經濟尚保持5.0%的增長,雖仍低于全國水準(5.2%),但兩者僅相差0.2個百分點。且從資料來看,山西經濟表現也較為平穩,前三季度增速分别為5.0%、4.7%和4.5%,雖有下滑趨勢,但波動并不劇烈,在四季度也出現了止跌回升。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山西太原(圖源:圖蟲創業)

但受煤炭産量減産與國際煤炭價格持續下探影響,2024年一季度,山西經濟“急刹車”。一季度,山西的實際增速僅為1.2%,在同期31個省份的排名中墊底。

不僅如此,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山西還是全國唯一經濟縮水的省份,經濟總量比去年同期減少超400億元,名義增速-7.4%。

實際上,對于自身産業結構的困境,山西很早就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早在2006年就提出經濟“脫煤”、産業轉型等口号。2021年,山西更是一次推出14個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努力實作從“一煤獨大”到“八柱擎天”的轉變。

山西轉型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據新華社報道,2021年,山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34.3%;機關GDP能耗可實作全年下降3.2%;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8%;産業上,晉南新特效藥基地、晉中新能源汽車産業等都得到了十足發展。

但受保供能源等多方因素影響,時至今日,山西經濟仍與“煤炭”高度關聯。

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山西煤炭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仍達52.6%,近年來的煤炭産量也連創新高。2022年,根據山西省統計年鑒,全年全省GDP構成中31.7%來自采礦業。

轉型亟待解決。在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轉型”一詞被提及17次之多。這既反映出山西轉型的決心,也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轉型的艱巨。

“需要給予一定的外力支援。”在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教授、湖北省統計局原副局長葉青看來,較為單一的經濟結構與傳統産業的更新緩慢,使得以山西為代表的中部六省,經濟整體較難跟上當下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而增速的放緩又将進一步加劇産業建設更新難度等問題,繼而拖累發展速度。

葉青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盡管包括山西在内的中部地區正在積極推進經濟轉型,但在當今全球經濟環境下,要加快崛起就不能僅憑單打獨鬥,特别在中部地區涉及到大陸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前提下,宏觀層面給予一定的協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到,“轉型發展,要把練好内功和借助外力結合起來”。而更早之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山西轉型發展存在困難與束縛,除了需要自身努力,還需要外力支援。

湖北最被看好

在中部六省中,湖北是外界較為看好的中部新引擎之一。

單論經濟體量,湖北GDP雖低于河南,長期處于全國第七、中部第二的位置,但近期湖北的發展勢頭明顯強于河南。最近10年來,湖北經濟增速僅在2020年低于全國水準,其餘年份,其經濟增速均領先全國0.8-2個百分點左右。在今年一季度,湖北以6.1%的增速,成為中部地區唯一跑赢全國水準(5.3%)的省份。

雄厚的工業基礎,是湖北經濟能持續發力的動力源泉之一。

以集技術、勞動、資金為一體的汽車産業為例,自1969年“二汽”落地湖北十堰以來,曆經50多年發展,湖北省内已集聚25家整車企業、1600多家零部件企業,成為全國汽車産業化程度最高、産業鍊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對于産業的轉型更新,湖北的“嗅覺”也極為靈敏。早在2009年,湖北省會武漢就率先喊出成為“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口号。2022年,湖北的“武襄十随”汽車叢集更是入選全國第三批先進制造業叢集,成為大陸3個國家級汽車産業叢集之一,産值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圖源:圖蟲創意

湖北省國資委的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湖北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109%、高于全國81個百分點。去年11月,湖北釋出汽車産業轉型發展實施方案中還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新能源汽車産量占全省汽車總産量比重達到40%以上。

此外,針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産業最為核心競争力的無人駕駛技術,湖北也有所布局,例如武漢在全國率先釋出全無人駕駛商業化營運試點政策,并已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營運服務區。

湖北經濟在未來的更大依仗,在于科教資源集聚的優勢和區位優勢。

實際上,中央有關會議在談及“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時就曾強調,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聚的優勢和區位優勢。而這些,恰恰都是湖北的優勢項。

從教科優勢看,中部六省共有“985”高校6所、“雙一流”建設高校20所,其中湖北一省就占據了2所“985”高校,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占中部地區的3分之一。此外,武漢還是全國布局建設的第五個科技創新中心,其建設之初就有“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創新增長極的使命。

區位優勢就更不用說。因承東啟西、接南納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區位,湖北曆來就有“九省通衢”之稱。但湖北并沒有并沒有滿足于此,公路、鐵路、水路、空路“多式聯運”,正在推動湖北由“九省通衢”向“九洲通衢”跨越。

需建立協同發展機制

中央層面有關“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部署,無疑是目前中部六省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但在或許有限的扶持資源下,面對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但又需加快崛起的中部地區,政策扶持究竟該傾向于哪裡?

對此,葉青認為,經濟結構單一、産業轉型步伐緩慢等困境,并非僅山西一省存在,中部六省甚至東、西部部分省份均存有類似問題。“中部地區資源禀賦相對優秀,工業基礎較為雄厚,但其資源相對分散,人均資源略顯不足,在此背景下,部分産業規劃還存在重疊的情況,這極大影響了中部地區資源的最大效益利用。”

以教育資源為例,整個中部地區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國的30%。但生均經費不僅顯著低于東部地區,甚至與西部地區也相差甚遠。

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中部地區生均經費投入17725.22元,遠落後于東部沿海地區(24757.59元)、西部地區(29341.17元)和全國平均水準(22205.41元),比東部地區低約29%,比西部地區低約42%,比全國平均水準低20%。

其中,湖南省和河南省的生均經費分别為15019.33元和15353.80元,位例全國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三。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圖源:圖蟲創意

想要加快崛起,在葉青看來,中部六省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有大局觀意識,真誠共享優質資源,真心共建高品質産業鍊。“同時,還可以建立一體化利益補償機制,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對内對外都能做出必要的互利共赢安排。”

“除了一體化協同發展外,基層營商環境的建設也是中部地區快速崛起的關鍵。”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旭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中部地區的自身資源禀賦并不落後其他地區,而當下與其他發達地區的主要差距,可能主要集中于基層營商環境的建設上。

實際上,在6月1日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上,中部地區六省有關上司均将“營商環境”與“創新轉型”并列提及。而在此之前,六省也都以持續推進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之一,部署出台了相關政策檔案。

檢視原圖 372K

  •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 中部要加快崛起,這兩省的擔子更重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