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們紮堆「駛向」歐洲小國,匈牙利為何成為新能源熱土?

作者:文澤筆記

匈牙利雖然是一個人口隻有九百多萬的歐洲小國,但目前卻是世界第四大新能源電池生産國。比亞迪要在匈牙利建設其第一家歐洲乘用車工廠,2022年全球排名第一的動力電池制造商甯德時代也在匈牙利投資七十多億美元建立了電池産業基地,其背後的原因引起很多人的好奇。

比亞迪們紮堆「駛向」歐洲小國,匈牙利為何成為新能源熱土?

近幾年随着新能源産業的快速發展,出海建廠的相關企業也越來越多了。關于比亞迪和匈牙利的合作,事實上,早在2017年比亞迪就已經在匈牙利投資了一座新能源汽車工廠,用來研發和生産電動大巴車。2023年7月,比亞迪又宣布要投資兩億多人民币在匈牙利建立電池組裝廠。

不僅是比亞迪,不少其他的新能源相關企業也紛紛開啟了它們的匈牙利建廠之旅。除了前面提到的甯德時代,其他幾大國内外電池企業,比如來自中國的億緯锂能、欣旺達和來自南韓的SK on、三星SDI,也都在過去幾個月裡宣布了新的匈牙利工廠項目。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釋出的報告,這些企業不僅是排名前十的全球動力電池廠商,它們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更是高達50%。

對此,匈牙利官員表示,得益于各大電池制造商的投資,匈牙利在全球新能源電池産能國當中排到了第四位,并且将來還有可能升至全球第二,僅次于中國。另外,除了電池生産商,整個新能源産業上下遊的其他龍頭企業,比如電動車新勢力代表之一的蔚來汽車,也都在匈牙利進行了不同類型的布局。

那麼,在國人印象中存在感并不高的匈牙利,為什麼能夠吸引這麼多電動車相關企業都去建廠呢?

首先,廠商會統一選擇某個國家作為出海目的地,都是因為當地有成熟的産業基礎,能夠讓廠商利用這些完善的配套設施快速投入生産,匈牙利也不例外。澎湃新聞的報道顯示,匈牙利已經建立起了服務全歐洲的整車制造和零部件供應體系。

匈牙利投資促進機構的資料顯示,匈牙利一共擁有七百多家汽車和零部件制造商,所生産的整車和零部件有九成以上都用于出口。在全球前二十大汽車制造廠商裡,有14家都已經在這裡落戶。這也讓匈牙利成為了除德國以外,歐洲唯一一個擁有三大豪華汽車品牌寶馬、奔馳和奧迪工廠的國家。

在供應鍊方面,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當中也有一半在匈牙利建有廠房。是以,雖然匈牙利的本土汽車品牌比較少,但全球汽車品牌想要完成汽車的量産和貿易,都離不開匈牙利的各大汽車供應商。

另外,能否及時響應下遊海外客戶的産能需求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有行業分析師表示,匈牙利既位于歐洲中心地帶,又是全球汽車工業中心之一,對于想要建廠開拓歐洲汽車市場的中國新能源相關企業來說,是一個上好的選擇。

以比亞迪為例,其官方指出,在匈牙利建廠是全球擴張戰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個戰略決策能夠讓比亞迪無縫進入更廣闊的世界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歐盟市場。而在電池供應方面,随着歐盟頒布一系列減少碳排放的環境法規,寶馬、奧迪等歐洲車企加速電動化,它們對來自中國的新能源電池的需求也将進一步增加。

其次,為了引進外資,推動國内産業的發展,當地政府往往會推出開放型的補貼和經濟政策。比如德國将為晶片項目提供超過300億人民币的資助,泰國也針對外來電動車企推出了稅收減免計劃,這些對于企業來說都有較大的吸引力。

而匈牙利為了争取頭部新能源企業入駐,也出台了包括現金補貼、稅收減免與土地低價租賃等一系列激勵措施。金融時報的報道顯示,2022年匈牙利政府為甯德時代提供了價值約8.5億美元的優惠補貼,為比亞迪電池組裝廠也提供了10%的資金支援。

另外,匈牙利的勞動力成本在歐盟地區也相對較低。根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匈牙利的平均工資水準在成員國中排倒數第二,普通勞工每小時的工資成本大約是70元人民币,而歐盟的平均工資大約是178元人民币。

科技媒體品玩的分析認為,從匈牙利的立場出發,花大力氣引進新能源企業是他們産業轉型的必經之路。根據金融時報的報道,汽車是匈牙利的支柱型産業,占其出口總值的1/5。最近幾年,汽車産業的電氣化程序在逐漸加快。到2035年,歐洲将全面禁止銷售新的燃油車。在這之前,匈牙利如果想繼續保持在汽車工業的領先地位,就必須積極擁抱先進的新能源企業,全面實作電動化。

不過,新能源企業在匈牙利建廠也存在着一些挑戰。

一方面因為擔憂環境問題,不少匈牙利人都反對新能源企業在當地建廠。根據彭博的報道,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一半匈牙利人認為應該徹底禁止建造新的電池廠,因為他們認為這會産生一系列問題,比如主要農業用地的喪失、能源資源的壓力,以及處理廢舊電池時産生的污染等。

2023年8月,南韓電池回收商成日高科技公司就被匈牙利政府要求暫停營運,原因是該公司多次違反了廢物處理方面的相關規定。

另一方面,歐盟對新能源電池的監管政策會進一步增加出海的難度。2023年歐盟落地的新電池法會對電池從生産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監管。法案規定,從2027年起,動力電池和工業電池必須擁有電池護照,記錄電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以及供應鍊等資訊,之後才能在歐洲經濟區銷售。

36氪的分析認為,新法案在環保和工廠建設等方面的要求,将對中國電池企業形成較大的成本壓力和競争壓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