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人物志——崇祯(二)

作者:阿波吃的奇趣蛋

崇祯八年(1635):正月,農民軍克鳳陽,掘皇陵。明廷調集各省精兵7萬餘在中原進行會剿。 八月,以盧象昇為總理,與洪承疇分責東南、西北的剿除農民軍戰事。十月,下罪己诏。

注:農民軍在官軍圍剿之下,也在找出路,各路反王聚在荥陽,開了著名的荥陽大會,在會議上确定了分兵多路的方針。。。

這個方針是由當時地位不是很高的李自成提出來的,得到了大家的一緻認同。李自成當時還不算是一路反王,隻是高迎祥麾下的一部分。在義軍中的地位比起羅汝才,張獻忠,馬守應等這些人都要差不少。。。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是一路,進軍的方向是安徽鳳陽。。。

鳳陽是朱皇帝家的祖陵所在,雖有守城和守陵的軍隊,可是戰鬥力不行,被農民軍一擊而潰,鳳陽城被農民軍占領,老朱家的祖陵也被一把火給燒了。。。

崇祯聞訊大恸,暫停經筵,穿着素服到太廟祭告祖宗之靈,下了罪己诏,另命百官修省,并處死了鳳陽巡撫楊一鵬等人。。。

明末人物志——崇祯(二)

崇祯九年(1636):七月,高迎祥兵敗,被俘而死。秋,張獻忠、羅汝才部進入四川,攻克大批州、縣。

注:面對起義軍日益壯大、四處流竄的局面,崇祯九年八月,明廷又新設了五省總理的崗位,由已升任湖廣巡撫的盧象升兼任,與五省總督洪承疇互相配合,洪承疇負責西北方向,盧象升負責東南方向,之後又起用了孫傳庭為陝西巡撫,在這三位能臣的通力合作之下,明軍在崇祯九年七月擒獲了起義軍中勢力最強的闖王高迎祥,使“剿局”有所改觀。。。

崇祯十年(1637):李氏北韓投降清朝。溫體仁緻仕 。

注:按照皇太極和滿清諸王讨論的大政策,明朝是他們的主要敵人,為了對付這個體量巨大的敵人,對于周邊的勢力必須予以籠絡,避免他們成為明朝的助力。。。

皇太極這十年來,一直是圍繞這個大政策在行動,收服了蒙古各部,不服的被滅掉,派大軍進攻北韓,目标不是要滅掉北韓,而是逼着其投降。。。

崇祯在這十年裡,一直像個救火隊員一樣,在忙着救火,其他啥也沒幹成。。。整個明帝國,不是東邊起火,就是西邊起火,真是讓崇祯無比頭大。。。

崇祯十一年(1638):張獻忠部接受明軍招降,李自成部遭明軍圍剿,損失慘重,僅餘十八人。農民軍勢力一時低沉。同年,清軍犯境。十一月,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及其兒孫城破自盡、戰死。十二月,盧象升戰死于巨鹿。

注:崇祯十一年六月拜楊嗣昌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管兵部事 ,楊嗣昌成為崇祯解決内憂外患、中興大明王朝的最後希望。。。

楊嗣昌提出的對付起義軍的戰略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四正指的是陝西、河南、湖廣、江北四個地區,這四個地區作為剿賊的主要力量,這四個地區的巡撫則是圍剿農民軍的主要負責人。六隅指的是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六個地方,這六個省份一邊防守好自己,一邊協助四正實施圍剿。四正加上六隅一共是十股力量,是以稱之為十面張網。

作為主要剿賊負責人的這10位巡撫由五省總督和五省總理上司,五省總督仍然是洪承疇,而之前的五省總理盧象升丙子之變後調任北方,出任宣大總督,接替他的王家祯能力不濟,楊嗣昌遂推薦曾招撫鄭芝龍的兩廣總督熊文燦出任五省總理。

到了崇祯十一年,這種戰略收到一定成效,西北方向的農民軍在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合力鎮壓下被消滅殆盡,李自成部同年十月在潼關南原被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隻帶了18騎逃入商洛山中;東南方向的農民軍中勢力最大的張獻忠部于四月接受了熊文燦的招安,被安置在谷城一帶;十一月,另一支東南面的規模較大的農民軍羅汝才部也在均州投降官軍,其他規模更小的農民軍各部或降或逃,整個農民起義陷入了低谷。。。

沒有懸念,皇太極又來了。。。每當農民軍陷入困境時,把他們拉出來的總是皇太極。。。

這次入關劫掠是曆次入關規模最大的一次,派出的部隊最多,禍害的區域最廣,延續的時間最長,造成的損失最大。。。

明軍中的敢戰之将盧象升陣亡,緻仕閣老孫承宗在高陽老家全家殉難。。。

盧象升因為崇祯不信任,楊嗣昌使絆子,高起潛不發糧,悲憤交加,率部和清軍進行了必死的決戰。。。

孫承宗則是因為當年在遼東督師時,給後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滿清要報複他,特意派兵去攻打高陽這所小城,孫承宗本來可以提前離開的,不過他選擇留下來,組織民壯守城,他的家人們也都沒有離開,全部留了下來。最後城破之後全部殉難。。。

明末人物志——崇祯(二)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部複振,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

注:清軍這次入塞對明朝的戰略格局産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最得力的三個剿賊能臣,盧象升戰死、孫傳庭下獄,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同時原來在剿賊中承擔主力任務的陝西邊軍精銳也被洪承疇帶去了松山、錦州一線。這就相當于起義的熊熊大火在消防員的努力撲救下,差一點就熄滅了,結果消防員撤退了,剩下的小火苗很快又複燃起來,并且燒得更旺。。。

首先是張獻忠部于五月再舉反旗,其後羅汝才也馬上起兵複叛,在商洛山中蟄伏的李自成部欣喜若狂,馬上殺出商洛山,一路轉戰湖廣,四川,最後經陝西進入河南。。。

河南當時已經是餓殍遍地,李自成一到,饑民雲集,很快就發展到幾十萬人。。。

崇祯十四年正月攻陷了豫西最大的城市洛陽,殺死了福王朱常洵;

二月,張獻忠攻破襄陽,殺死了襄王朱翊銘;

楊嗣昌聽說洛陽、襄陽陷落、二王被殺的消息,于三月憂懼而死,也有一說是自殺而死。

崇祯對楊嗣昌的觀感相當複雜,最開始時是非常欣賞,無條件信任,之後開始有所保留,再之後就開始越來越不滿,這種不滿還是因為剿賊的成績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其實這不全是楊嗣昌的錯,楊的政策之前被證明是有效的,隻是完成這種政策,需要成本和時間,這兩樣偏偏都是崇祯不能接受的,他希望少花錢,快點解決。。。

楊嗣昌最大的期望是完成剿賊重任,回去擔任首輔,崇祯也是用這個吊着楊嗣昌的胃口,讓他去前線督師賣命。。。

等楊嗣昌死了,崇祯又感到非常惋惜,他也沒有追究楊嗣昌的責任,反而殺了被認為和楊嗣昌配合不力的原任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

崇祯十五年(1642):新年,揖拜閣臣,再圖振興。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陝西總督汪喬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繼破,洪承疇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七月,皇貴妃田氏病故。

注:殺掉鄭崇儉後,丁啟睿被任命為陝西三邊總督兼督師,負責圍剿李自成及張獻忠。丁啟睿和孫傳庭是同一科的進士,河南人,他的能力相比洪承疇,孫傳庭要差了一大截。。。

一方面是河南地區的災荒更加嚴重,大量饑民加入闖營,讓李自成的隊伍越來越大,牛金星等舉人級别的知識分子也開始陸續投奔闖王;另一方面,明廷的能臣強軍也越來越少,士氣也在日益低落。。。

此消彼長,官軍在河南由追着農民軍打,變成了躲着農民軍,開始避戰畏戰。。。

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攻打河南省城開封,丁啟睿借口在打張獻忠而不救開封,崇祯遂啟用尚在獄中的傅宗龍為陝西三邊總督,率川陝兵兩萬馳援開封,李自成放棄攻打開封,轉而襲擊傅宗龍,于九月擒殺傅宗龍于項城。

十二月,李自成與羅汝才再攻開封,原陝西巡撫汪喬年臨危受命,被提拔為陝西三邊總督,馳援開封,崇祯十五年二月,李自成擒殺汪喬年于襄城。

連續兩任巡撫都被李自成咔咔,明廷官員開始視這個崗位為畏途。。。

到最後沒有辦法,崇祯隻好再次任用關在獄中的孫傳庭,拜為陝西三邊總督。

當年夏,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并在朱仙鎮之戰中殲滅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所部,九月,黃河堤潰,開封城毀,十月,孫傳庭出潼關,兵敗郏縣。。。十一月李自成攻陷汝甯,殺楊文嶽,控制了河南大部,繼而轉戰湖廣。

張獻忠部也再次活躍于南直隸地區,五月攻陷廬州,七月破黃得功、劉良佐部于六安,後也轉進湖廣。

對内的戰事可以說是一敗塗地,對滿清的戰局也是一塌糊塗。。。

在皇帝和朝堂的期待和催促中,洪承疇率領明朝最後一批精銳,共計八總兵、十三萬兵力進軍松山一線,和皇太極展開了松錦決戰。。。

洪承疇猶豫了一年多,他是非常不想打這一仗的,奈何崇祯追得緊,洪承疇又是那種很圓融的性格,于是就把最後這點底牌全給壓上了牌桌。。。

如果領兵的是孫傳庭或者盧象升,對于這種毫無勝算的仗,肯定會硬頂着不打,但是洪承疇不會去硬頂。。。

最後的結局沒有懸念,除了王樸、吳三桂、李輔明等六名總兵率軍突圍,被清軍殲滅大半外,其他如洪承疇,曹變蛟、王廷臣及遼東巡撫丘民仰等均被圍困在松山城中。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在松山副将夏成德的内應下,清軍攻陷松山,丘民仰、曹變蛟、王廷臣殉節,洪承疇被俘後降清。三月,堅守錦州的祖大壽降清,之後杏山、塔山二城也被清軍攻陷。

這場明清之間的最後一次戰略級别的大戰,以明軍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松錦大戰之後,崇祯終于對于全面解決内外兩線的困境不再抱有幻想,他同意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建議,考慮和清朝議和。不料陳新甲處事不密,消息洩露,引發朝堂騷動。。。畢竟和滿清這樣蠻夷世仇和談,還涉及到割地賠款,這在儒家士大夫的語境之中是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按照批評者的說法,倡議這種和談的人是大漢奸,應該全民共誅之,全國共讨之。。。

我去,那豈不是崇祯皇帝要戴上大漢奸的帽子。。。

陳新甲不肯完全替崇祯背鍋,不能替老闆背鍋的員工絕不是一個好員工。。。崇祯于是殺掉陳新甲洩憤。。。

以崇祯的性格,即使陳新甲完全背下了這個鍋,能不能活命也不好說,不過即使僥幸沒死,既然你這個好員工善于背鍋,那麼必然會有背不完的鍋。。。早晚還是死路一條。。。

崇祯十六年(1643):孫傳庭戰死于陝西潼關。

注:在關内戰場,明朝可倚仗的兵力此時隻剩下陝西孫傳庭和湖廣左良玉。。。

左良玉部雖然人數衆多,不過能戰的大概隻有十分之一,其他都是充數的,這種結構和流賊差不多,不過李自成的闖營經過這幾輪進化,已經是今非昔比,是以左良玉之前還能和張獻忠,李自成掰掰手腕,大家彼此彼此,現在則是完全打不過了。。。并且左良玉桀骜不馴,部下軍紀極差,指望這樣一支軍閥武裝挽救大明,崇祯也明白根本是瞎扯淡。。。

孫傳庭的兵是他新練的,雖然秦兵是好兵,奈何訓練的時間太短,可是此時孫部已經成為了大明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崇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孫部身上,幻想着孫傳庭可以出潼關消滅李自成。。。

五月,張獻忠攻陷武昌,沉楚王朱華奎于長江,建立大西政權;

六月,李自成也在襄陽建立政權,自稱新順王,并且提出“三年免征、一人不殺”的口号;

九月,孫傳庭出潼關,進軍河南,起初戰績尚可,在幾次小規模戰役中挫敗闖營;

同月,皇太極的死訊傳入京師;

十月,孫傳庭先是兵敗于汝州,接着戰死于潼關;

十月,李自成長驅直入占領西安,進而控制了陝西全境。

崇祯後陸續派餘應桂、李化熙代替孫傳庭,但此二人既無孫傳庭的才幹,也沒有孫的決心,是以壓不住士紳,搞不來軍饷,自然也募不到士兵,一籌莫展。。。

在朝堂上,一群高官們猶自在高談闊論,說什麼“賊入關中,必戀子女玉帛,猶虎入陷阱” “欲據此為家” ,對于迫在眉睫的危機茫然不知。。。

明末人物志——崇祯(二)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命後宮嫔妃盡皆自殺,懿安張皇後、孝節周皇後自盡。其後崇祯皇帝親手砍殺自己的兩位女兒,昭仁公主被殺。長女長平公主因用手擋劍手臂被砍斷,幸存,于兩年後病故。又命貼身太監帶三位皇子出逃。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死,太監王承恩、大學士範景文、都禦史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璐等諸臣從死,明朝滅亡。四月,清軍入山海關。

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崇祯按慣例到皇極殿接受群臣朝賀,發現隻有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在場。許久之後文武百官才陸續趕來,亂成一團,也不再講什麼朝堂禮儀。。。

同日,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号大順,年号永昌。

此時形勢已經是岌岌可危,大明真得有亡國的危險了,即使最遲鈍的官員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于是有了遷都南京的讨論,其實這種建議早就有人提出來,可是就像和滿清和談一樣,這是政治不正确的選項,敢提出來的人必然會被噴得滿頭包。。。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就算挨噴也得談,可是當崇祯滿懷期待時,所有重臣都非常默契地閉口不言,就等着皇帝自己說。。。

這種事,誰說誰就是背鍋俠,不如皇帝您自己背這口鍋。。。

當然,重臣們不情願推進遷都的事情,還有一個原因,明朝在南京是有一套備選政府機制的,也就是說,隻要皇帝到了南京,國家機器就可以正常轉起來,一天都不帶耽擱的。。。

問題是,那現在北京這幫官員們咋整?難不成像之前南京那幫官員一樣做個啥事都沒有的閑官?

南京那幫備選官員可是閑了兩百多年,老米飯都快把腮幫子給嚼出老繭了。。。

想一想那種場景,就不能忍。。。

可是闖王打進來,咱們也撈不到好啊。。。

誰說的,闖王難道不需要讀書人幫他治理天下?他旗下還沒有很多有才之士,正是我輩的好機會。。。

北京那幫官員們的心态大抵如此。。。

他們哪裡會知道,劉宗敏進城會大規模拷饷,哪裡知道多爾衮過來會留發不留頭。。。

明末這幫文官,好日子過得太久了,以為天下的一切都是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天天把大義挂在嘴上,其實巴拉來巴拉去,還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利益集團的貪婪和愚蠢一向如此,進化上千年,還是這副德性,沒有一點進步。。。

有人必然會問,不是有大臣建議把太子先送去南京麼?為啥崇祯不表态呢?

是,這種做法看起來是買個雙保險,有百利而無一害。。。可這要看對誰而言,對大明,确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對官員,尤其是北京的官員,有一點點的害,對崇祯本人,就是有很大的害處。。。

毫無疑問,聽到這個建議的時候,崇祯腦子裡馬上想起的必然是唐玄宗和唐肅宗,或者還會想起李淵和李世民。。。

是以,崇祯不表态,不是因為他蠢,而是因為他很精明,算計得非常清楚。。。

表态也好,不表态也罷,李自成不會等着,正月初九日,兵部收到李自成下的戰書,約定三月初十日決戰于北京城。崇祯召見閣臣,流淚不止,說道:“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栉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見于地下?朕願督師,以決一戰,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但死不瞑目。”

當然崇祯也隻是說說,後來還是選了閣臣李建泰督師,正月十五日行告廟禮 ,正月二十六日在正陽門舉行儀式,崇祯親自為李建泰餞行。

李建泰未至山西,山西省城太原就于二月初八日陷落,李自成在太原頒布讨明檄文,内稱“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要求明朝君臣馬上投降,可保榮華富貴。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甯武關遭遇到周遇吉的頑強抵抗,費了很大功夫将其擊敗,甯武關的艱難一度讓李自成幾乎打了退堂鼓,幸好後續的關卡紛紛投降,一路順暢。

二月二十八日,崇祯明确表态拒絕南遷,聲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三月初四日,崇祯開始大封手裡有兵的武将,伯爵在明中期以後是非常稀缺的榮譽,現在可好,像不要錢一樣可勁往外發。。。

遼東總兵吳三桂封為平西伯、平賊将軍左良玉封為甯南伯、薊鎮總兵唐通封為定西伯、鳳廬總兵黃得功封為靖南伯,其餘總兵也都有升遷。。。

同時,崇祯終于決定放棄甯遠,召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以及唐通、劉澤清等率兵入衛勤王,結果劉澤清拒不奉诏,劫掠臨清後南逃;吳三桂首鼠兩端,沒敢明确拒絕,拖拖拉拉行軍,隻有正常行軍速度的十分之一;隻有唐通的幾千兵馬及時趕到,被派去防守居庸關。

三月十五日,大順軍攻破居庸關,唐通投降。

三月十六日,大順軍的先鋒抵達京郊,攻破昌平,焚皇陵。

]三月十七日,崇祯上朝詢問群臣守城之策,君臣對泣,束手無策,朱由檢揮淚用手指在桌案上寫下一行字,讓東廠太監王之心看過後就抹去。據說寫的就是“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可見崇祯心裡對文官的怨念有多深。。。

當天,李自成的大順軍開始攻城,守城的三大營兵士多為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崇祯情緒失控,他“仰天長号,繞殿環走,拊胸頓足,歎息通宵”,大呼:“内外文武諸臣誤我!誤我!”

三月十八日晨,崇祯最後一次召見閣臣,建議不如大家在奉先殿一起自殺。

同日,李自成派已經投降的太監杜勳到北京城内,與明君臣交涉,開出的條件一說是“割地講和”,讓李自成在西北割據稱王,犒饷銀百萬兩,李自成可協助崇祯平定其他起義軍及遼東清軍,但不朝觐;另一說是要崇祯“遜位”。總之,崇祯沒有答應。。。

李自成為何在大軍兵臨城下時,還要提出和崇祯和談,這是一個有點令人費解的問題。。。

不過仔細想想,好像這也符合李自成的行事風格。。。

李自成本人,說到底還是一個山大王,彙聚了一幫兄弟,吃不上飯起來造反,起初隻是為了活命,後來隊伍越打越大,自己的期望值也在逐漸拉高。。。

但再怎麼拉高,也無非就是這樣,被朝廷承認,裂土封王。。。

他本人,包括大順軍絕大部分将士,之前都沒有想過李自成會推翻明朝,自己做唯一的皇帝。。。

直到如此輕松打進北京,輕松程度遠遠超出了大順軍的估計,他們的想法和期望肯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此時,必然是有人激烈建議闖王殺進北京,完成朝代更替,也必然有人強烈建議和大明談判,仍然奉大明為正朔。。。

這也許是崇祯的最後一個機會,不過他拒絕了。。。

當天未時,一群回回人打開了廣甯門,外城陷落。後世大量文章說打開此門的是大太監曹化淳,這是謠言,曹化淳早幾年就已不在京師,把這口鍋扣到他頭上,估計是他曾經惹毛過某位文人。。。

崇祯得知外城陷落的消息後,遂安排太監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帶着太子、定王、永王三位皇子出宮,先是送到成國公朱純臣處,被拒,後又至周皇後的父親周奎處,竟然叫不開門。。。等闖軍進城後,三名惶惶無計的皇子被太監栗宗周、王之俊出賣,成了闖軍的俘虜。。。

送走三位皇子後,崇祯與周皇後等嫔妃舉行最後的酒宴,可以想象這最後一頓晚餐的氣氛有多差。。。在酒宴過後崇祯要求嫔妃們自盡,周皇後回到坤甯宮自缢,袁貴妃被崇祯砍傷。随後,崇祯怒吼着“為什麼要生在我家”,先後揮劍砍向他兩個女兒,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前者被砍斷手臂而昏厥,後者當場死亡,崇祯又派人到各宮催促天啟的皇後懿安太後及萬曆的嫔妃西李自盡。。。

料理完這些,崇祯召見提督京城内外太監王承恩議事,據說崇祯曾換上大帽及宦官的衣服,手持三眼铳,帶着數十名太監先後到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嘗試突圍,均未成功。。。

崇祯隻能回到宮中,此時已是三月十九日的五更,他親自撞鐘召集文武百官,但已無一人入朝。。。

最後,崇祯與王承恩登上煤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缢,王承恩也相對自缢。朱由檢自缢當天上午,北京全城投降,李自成進入皇城。。。

李自成進城後,懸賞黃金萬兩搜尋崇祯的下落,直到三月二十日中午,崇祯的遺體才被發現。他身穿藍色道袍,披頭散發,遮住了臉,右腳穿着襪子和紅方舄,左腳赤腳,胸中背心有帶血遺诏,遺诏表達對十七年來一事無成的自責,強調“諸臣誤朕”,最後說“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祯的遺體被運至東華門外,與周皇後的遺體放在一起,“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李自成後在太監王德化等請求下,用較好的棺材重新收殓崇祯夫婦的遺體,四月初三日葬在田貴妃墓中。

在這期間,有相當數量的明朝臣子自殺殉國,比如新樂侯劉文炳及其弟都督劉文耀、彰武侯楊崇善、惠安侯張慶臻、東宮侍衛周鏡、驸馬都尉鞏永固、宣城伯衛時春七名勳戚以及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二十餘名文臣等等。

但也有更多的勳戚及文武官員向李自成投降,陳演、朱純臣還帶頭對李自成勸進,不過這些降官們并沒有得到什麼好,沒多久就受到劉宗敏的追贓拷掠,許多人在這過程中悲慘死去。。。

五月,清軍入關,占據北京。清攝政王多爾衮宣布為崇祯皇帝發喪三天,并委托李明睿給崇祯拟定廟号和谥号,李明睿拟廟号為“懷宗”,谥号“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緻孝莊烈端皇帝”,陵号“思陵”。。。

明末人物志——崇祯(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