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作者:青蓮俠士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渡黃河,占南京,推翻當時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自己成功稱帝。在他起兵的途中,曾經經過一個小鎮,這個小鎮作為他率軍南下之時的交通要道,地位十分重要。朱棣在成功登基之後,為了紀念自己榮登大寶,把這個自己途經的戰略要地取了個名字,沒想到現在這個小鎮竟然成為了如今的國際大都市。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傳奇帝王——明成祖朱棣

提起朱棣這位傳奇帝王,我們一般都會想到“永樂大帝”這個稱号,然而,實際上他的皇位是通過篡位而來的。在描述朱棣的一生時,我們不得不先要了解一下他那開辟明朝的父親——朱元璋,因為朱棣受他這位傳奇父親的影響頗多。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朱元璋作為明朝皇帝,他的出身卻非常貧苦。在當時動蕩不安的戰争年代,朱元璋連自己的親人去世都沒有土地可以埋葬,最後隻能借鄰居家的一塊地埋了自己的親人。之後他便選擇出家為僧,但是在那個年代,就連僧人都無法維持正常的生計。于是他被遣散雲遊四方,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在他二十五歲那年,他受兒時玩伴湯和的邀請,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

由于自身的能力出衆,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信任和重用,之後,他一邊攻城掠地一邊募兵,并且網羅天下人才,聽取手下謀士“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并且,他對自己手下的士兵軍紀嚴明,并且體諒民心,一時間,朱元璋十分受人愛戴,他的部隊也變得十分強大。在攻下應天之後,他又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并且揮師北伐,最終推翻了元朝,開辟了大明王朝。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朱元璋的統治曆史上稱為洪武之治,在他的統治下國力恢複迅速,社會的逐漸安定了下來。但是朱元璋晚年可謂十分凄涼,由于自己作為第一代大明王朝的皇帝,自己手下都為開辟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害怕這些手下在他去世之後無法掌控,并且他對朝中的腐敗特别痛恨,于是他便大開殺戒,殺了一批又一批功臣。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而對于下一任皇帝的任命,朱元璋對他的嫡長子朱标十分看好,朱标不僅有能力,而且十分仁慈寬厚,具有威望,并且他是朱元璋發妻,也就是馬皇後的孩子。朱元璋晚年想為朱标鋪路,也是他除去一大批功臣的原因之一,生怕朱标的仁慈管不住這些驕兵悍将。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但是不幸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是以也十分悲痛,看着朱标的兒子十分孝順,朱元璋将他立為了皇太孫,繼承他一手打造的大明王朝。但是朱允炆僅僅在位了四年,就被他的叔叔朱棣奪取了皇位。

朱元璋對它的兒子們實際上是非常重視的,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自然也受到了父親朱元璋的教育,朱元璋讓他們多讀書,并且在他們小時候就用刻苦的環境鍛煉他們。并且在大明王朝建立後沒多久,就開啟了藩王的制度,将幾個兒子封為了藩王,而朱棣被封為了燕王,鎮守大明的重鎮燕京。朱元璋雖然知道藩王制度有缺陷,但是他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兒子們可以守護住皇室。

之後,朱元璋把自己的手下的開國元勳,後世又稱他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女兒嫁給了朱棣,由此可見朱元璋實際上是對朱棣寄予厚望的。而朱棣也沒有辜負這個期望,他在前往藩地之後勤勤懇懇,頗有成果,并且虛心向他的嶽父徐達請教兵略,作為跟随朱元璋打了半輩子天下的傳奇名将,徐達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朱棣從中也學到了很多。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那麼,既然朱棣這麼受朱元璋的重視,為何沒有成為他的皇位繼承人呢?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十分看重他的嫡長子朱标,畢竟朱标能力出衆,而且符合嫡長子的身份,并且是他發妻馬皇後的孩子,可以說朱元璋在朱标尚在人世的時候,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那麼朱标去世後,朱元璋有考慮過朱棣來繼承他的皇位嗎?事實上,史料中曾記載過朱元璋對朱允炆和朱棣兩人的态度:

二十五年夏四月丙子,皇太子薨。皇太孫生而額顱稍偏,性聰穎,善讀書,然仁柔少斷。太祖每令賦詩,多不喜。一日,令之屬對,大不稱旨;複以命燕王,語乃佳。太祖常有意易儲,劉三吾曰:“若然,置秦、晉二王何地?”太祖乃止。

這是《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中的記載,意思是在皇太子朱标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雖然十分聰穎,而且喜歡讀書,但是他的性格太優柔寡斷了,朱元璋每次讓朱允炆作答的時候,對他的答案很多都不太滿意。有一天,他再次讓朱允炆作答,依舊不太滿意,然後他讓燕王朱棣來答,答案就更稱他的心意。是以朱元璋實際上是有更換儲君的意向的。但是劉三吾對朱元璋說:如果您立了燕王為皇位繼承人,那置秦王和晉王于何地?然後朱元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劉三吾是明朝的大臣,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他對于朱元璋的建議,意思是秦王和晉王作為燕王的哥哥,自古以來立國君要考慮到嫡長有序,如果讓老四朱棣當皇帝則不符合規矩。朱元璋對此覺得很有道理,于是繼續給朱允炆的未來鋪路。在朱元璋去世之前,他讓朱棣好好輔佐朱允炆,朱棣也非常敬畏他這位父親,是以據推測,朱棣在當時應該是沒有篡位之心的。

靖難之役——朱棣的登基之途

朱棣的篡位之旅還要從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說起。朱允炆在上任之後,感覺幾位藩王的權力過大,給他造成了威脅。雖然這幾位藩王是他的叔叔,但是作為皇帝他要為自己的皇權考慮。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在削藩的過程中,幾位藩王的下場都十分凄慘,朱棣看到了這一局面便為謀反做起了準備,當削藩進行了差不多的時候,朱棣也已經準備就緒。實際上,他其實很擔心自己起兵失敗,因為曆史上進行“清君側”的一方往往沒有好下場,這時候他的手下謀士姚廣孝站出來為,朱棣謀劃,并且對朱棣表示十分支援,在史料《明史·姚廣孝傳》中曾記載這麼一段話: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意思是朱棣站在天道的一方,無需管民心怎麼樣。最終,朱棣動手了。由于朱棣在決策上十分果決明斷,相比之下,朱允炆則顯得十分稚嫩,作出的決策很多都是錯誤的,并且,由于朱元璋晚年殺了一大批功臣,其中不乏戰功卓著的戰将,是以朱允炆朝中的将領竟然沒有能力十分出衆的,可以對抗朱棣的将領。最終曆經四年,朱棣赢得了這場皇位之争。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國際大都市——天津的崛起

海津鎮作為朱棣在奪位過程中的軍事要地,在明朝之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用,在隋朝修建運河時期,以及宋朝統治時期,都十分重要。前者是修建運河需要經過的地方,後者則是前線戰略要地。而朱棣之是以把“海津”改為天津,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奪位成功,“海津”改為“天津”意思是自己是天命所歸。朱棣不僅在命名上十分講究,之後也派兵駐守這個重地,将他視為皇城的屏障。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從我們後世的角度看,天津由于具有港口,海上交通便利,實際上十分适合貿易發展,然而當時明朝對海外的探索和貿易并不重視,開國皇帝朱元璋甚至不允許百姓下海進行貿易。極大的控制住了貿易的規模。這實際上是閉關鎖國的政策之一。不過出于時代當時對世界的探索有限以及時代的局限性,明朝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到了近現代,大陸對于海上貿易和交通越來越重視,但是在清朝想要發展海上力量之時已經顯得為時已晚,因為外國列強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我們了,雖然清朝後期的洋務運動為大陸的海上力量暫時性的為大陸續命,但是甲午戰争一役再度将大陸的海上力量摧毀,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洋務之時,天津是直隸總督的駐地,地位非常之高。在抗日戰争爆發之後,天津淪陷了,一直到抗戰結束天津才被大陸收回。

朱棣起兵時途經一小鎮,登基後霸氣取名,如今是國際大都市

由此可見,對外,天津是海上戰争的橋頭堡,對内,是大陸戰略要地的必經之路,上可達北京,下可通江南。由此在新中國成立直至今天,大陸對天津的發展都十分支援,據統計,在2023年,天津市的GDP相比去年增長了4.3%,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全部呈增長态勢。新興産業的發展也沒有落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行業也正如火如荼的發展,如今的天津,可謂是大陸時代發展的代表作之一。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