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作者:京畿文化視點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原創 天涯牧秋 帶走一片雲彩

靈隐寺

靈隐寺始建于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約一千七百年的曆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刹,是中國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峰巒輝映,寺藏于深山,雲煙飄渺其中,甚是迷人。

靈隐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鹹和初,由中原雲遊入浙,至武林(今杭州),見有一峰而歎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鹫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靈隐。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但老百姓流傳還有一說,開始寺院叫“靈鷹寺”。始建于唐初。相傳1400多年以前,今秦嶺灣門前,有一座筆架山,筆架山左側,是塊鳳凰朝陽地。原先這裡荊棘縱橫,荒無人煙。後有一吳姓僧人在山後住,打柴種地為生。一天,僧人在筆架山叢林打柴,因為天熱,将道袍脫下,挂在樹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隻大雁淩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飛去,至靈隐寺落下。吳僧望空向南一路追來,但見此處綠樹森森,翠柳成蔭。綠影婆娑間,一嶺土坨南頭北尾;前飲碧水綠荷,後交浮菱青湖;左右兩側隆起兩扇翼狀土丘;整個地貌猶如巨鷹卧地。吳僧人感悟為神靈指點,遂于此焚香禱告,搭棚立寺,故名“靈鷹寺”。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從此,靈鷹寺香火興旺,廟宇初具規模。傳至碧缽和尚時,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兩百多畝,牛十餘頭,水井十多口,影響到上五府、下八縣。唐朝貞觀年間,有一天,碧缽大師在寺内說法,大将軍尉遲恭受朝廷委派前來平叛剿匪,路過此寺,見寺廟巍峨莊嚴,井井有條,特進廟朝拜神聖,祈禱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撥款重修廟宇。尉遲恭果然一舉平息叛亂。班師回朝後,尉遲恭元帥立即禀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準奏,欽命靈鷹寺改為靈隐寺。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不管哪中傳說為準,反正靈隐寺的曆史很深厚。

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靈隐寺作過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會昌法難”,靈隐受池魚之災,寺毀僧散。直至五代吳越王錢镠,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并建立石幢、佛閣、法堂及百尺彌勒閣,賜名靈隐新寺。

靈隐寺鼎盛時,曾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間,僧衆多達三千餘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與孝宗常幸駕靈隐,主理寺務,并揮灑翰墨。宋甯宗嘉定年間,靈隐寺被譽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隐,立志重建,廣籌資金,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後曆十八年之久。梵刹莊嚴,古風重振,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南巡時,賜名 “雲林禅寺”。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這裡還有個故事:傳說清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南巡到杭州。被景色陶醉,乘興暢飲。不想竟然喝得酩酊大醉。寺廟住持很想借助皇帝禦筆,振興寺廟,便請康熙重題寺額,他乘着酒興,滿口答應。不料酒高誤事,落筆太重,把繁體“靈”字上半截的“雨”字頭寫得太大,下半截的三個“口”和一個“巫”字,再也寫不下去。康熙一急,酒醒了。正在為難之際,旁邊有位大學士名叫高江村,急中生智,在手掌心上寫了“雲林”二字,然後假裝磨墨,向皇帝暗示,康熙也就随機應變把“靈”字寫作“雲”字,于是“靈隐寺”也就變成“雲林寺”。我想,這肯定是借故打趣皇帝的又一事例。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靈隐自建立以來,高僧雲集,文人荟萃,儒釋交融,談禅論道,一吟一詠早己蔚然成為文化大觀。此外,寺内還存有不少年代久遠的佛像、法器、經幢、石塔、禦碑、字畫等曆史文物,這些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産使靈隐寺被列入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時序已進入新世紀,靈隐寺以其得天獨厚的佛教文化、宏偉壯麗的殿宇建築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風光,吸引着海内外遊客。靈隐寺,它早已成為人們學佛、觀光、祈福、休閑的佛教勝地。

靈隐寺确實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一片濃綠之中。一般寺廟講究山門開闊,以炫耀法門氣勢。而氣勢宏宇的靈隐寺,卻深隐在群山密林之中,就是到了寺廟前,也尋不出“靈隐寺”這個名字。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門口對聯“湖山鑄名勝,名寺藏深山”甚有氣勢。起初山門寺額,題名“絕勝覺場”,到了北宋景德四年改題為“景德靈隐禅寺”,明朝後,名為“靈隐禅寺”,一直沿用至今,進景區門票45元,從2014年開始,杭州市提出了“文明敬香”的倡導,靈隐寺内不再出售明火類香燭,改為贈送三支清香,但這香可不便宜,每支十元,是以進寺院,還要交納30元香火錢。

走在緘默無語的石階,觸摸靈隐寺造園藝術的靈魂,歎服古人一個“隐”字,把靈隐寺概況的靜谧深沉。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靈隐寺設計的很巧妙,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下設法堂)、華嚴殿、同時向兩翼布局,先後建成線刻五百羅漢堂、道濟殿(現稱濟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閣、龍宮海藏(藏品陳列);并于原羅漢堂遺址重建五百羅漢堂,陳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銅羅漢,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銅殿(已列為吉尼斯紀錄)。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此外,每進殿堂建有寬敞平台,美化古刹環境。先後建成了大型《心經》壁、百獅群雕等,并于五百羅漢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疊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達池,池邊建有“具德亭”,以紀念清初具德中興靈隐之功。梵宇增輝煌,氣象更萬千,重制東南名刹雄風。

2015年,靈隐寺在進門和出口安裝了電子計數器,能夠實時監測寺廟遊客數量,一旦寺廟裡超過5萬人,就會減緩門票的出售速度,以保證正常遊覽秩序。寺廟内大殿外還設“回”字型入口,以控制各大殿内遊客的人數。

天王殿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踏入寺廟的那一瞬間,我清楚自己不是與佛有緣的人,卻想在塵世的紛雜中,尋得一絲超脫。是以,我是帶着滿身凡俗走進的,無法在寺外拍去塵埃,因為我知道,佛是有穿透力。我看到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祈求福壽安康,或者祈求子孫滿堂。我呢?祈求什麼?不知道。真要求佛祖保佑,我希望一生安穩。

這樣看來,我還是帶有目的的拜佛,隻是沒向佛祖坦露,我相信他犀利的眼睛。其實,知足長樂就是幸福,我說的對嗎?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靈隐寺第一個寺院是天王殿。長約24米,寬約15米,殿屋重檐下懸挂兩塊橫匾,一塊是“靈鹫飛來”,金匾是黃元秀居士的題字。還有一塊“雲林禅寺”,是康熙皇帝的親筆手書。其實他是引用杜甫“江漢終吾老,雲林的爾曹”所題。

經幢皆刻于北宋開寶二年,是吳越國王家廟奉先寺的遺物。宋時由銀山禅師移至于此,經幢也稱石幢,是一種刻着佛名或者經咒的石柱,是古代佛教辨別物,作為鎮邪祈福所用。兩經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己巳歲閏五月》題記。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靈隐寺自建立至今,毀建有十四次。屢遭天災人禍,破壞嚴重,特别是抗日戰争時期,大部分建築化為灰燼,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靈隐寺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修複。

天王殿上懸“威震三州”匾額。古代神話認為,須彌山是世界中心。四方有四州,即東勝申州,南詹部州,西牛賀州,北具盧州。北方是淨土,是以韋陀隻需威震東,西,南三洲就可以了。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龛,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他笑容可掬的迎接各方遊客,接受香客的第一柱香,似乎在傳授一種人生智慧,心胸寬廣,萬事能容,知足常樂,健康長壽。

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态威武,兩個神色和善,俗稱四大金剛。是南宋時期的遺物,已有730多年曆史。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手持青鋒寶劍者,乃守護南方增長天王,“鋒”和“風”同音,“增長”能令衆生增長善根,石劍保護佛法不受侵犯。手彈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琵琶沒弦需要調音,須用音樂感化衆生,使人皈依佛門。守護北方的多聞天王,手持雨傘樣寶幢,既是護法神也是佛國财神,用寶幢制服魔衆保護衆生财産。手纏金龍的西方廣目天王,用淨天眼随時觀察世界,護持衆生,是群龍首領,這四位威武凜然的四天王,不僅是佛法的守護神,也充當了凡間美好願望的代言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彌勒背面是手持降魔杵的韋陀菩薩,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32神将之首。韋陀像高2..5米,是南宋初期用整塊香樟木雕刻而成。距今已有八百年曆史,是寺中最古老的一尊佛像。漢化韋陀菩薩,在中國的寺廟,手拿降魔杵姿勢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杵于腕,另一種一手握杵伫地,降魔杵的拿法不同,含義也不同。如果韋陀是雙手合捧杵的,表示是接待寺,僧侶們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陀握杵伫地,則表示此地為非接待寺,從靈隐寺韋陀的姿勢來看,這裡是非接待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天王殿後,分兩側由白玉階梯,上行大雄寶殿,其基座很高,坡度很陡。大殿基座正對天王殿,有一巨型牌匾,雕刻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多人都忍不去要去摸一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是大乘佛教闡揚空觀的六百卷《大般若經》,先自姚秦鳩摩羅什删節譯成《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後經大唐玄奘法師擇其精髓旨要,簡明其文義,成二百六十字經文,更加言簡意赅,朗朗上口,遂大行于中土,廣泛流傳。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梵語“般若”,意譯為“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思想的中心,佛家認為,深究佛法,了悟“空”義,便可離卻煩惱,得大自在。

一部《心經》,在文字量上,不過二百六十字。然而,它包含的意義,非常廣泛。略則可收攝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廣則可收攝如來所說一代的時教。文義雖然浩瀚如海,實際研究起來,無非是要破除一切終生的執見而已。這部《心經》,可說是如來破除執著的旨要,是一大部《般若經》的精華,是三藏的中樞,是重經的關鍵。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曆來篆刻家刻心經者甚多,黃牧甫、方介堪等名家均有佳作流傳,西泠印社會員,飛來印社社長譚振飛,憑借精湛篆刻技藝與對佛法的獨到見解,篆刻了這座雕刻台屏,結緣杭州靈隐寺内。

前人曾雲:“刻朱文須流麗,令如春花舞風;刻白文須沉凝,令如寒山積雪。”與譚振飛印作中,兩者皆能一一體會。

寺貌

仲春蘇杭遊記之十九 靈隐寺(2)

黃牆朱棟繞煙霞,脊獸浮檐讀落崖。

穿殿徐徐瞻塑像,登階默默拜瓊華。

雲藏寺裡搖龍尾,月駐松間映釋迦。

羅漢勞神迎過往,朝夕未見面容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