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作者:國媽母嬰

不少父母的養育模式(如破壞性自戀心理和行為)會無意間深深傷害子女,很多人甚至在成年後還無法走出這種傷害的陰影。

尼娜·布朗教授從自體心理學的角度,說明那些從小而來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别扭、冷漠、糾結、困頓,是如何通過父母的養育傳遞給你的,進而幫助你解開和父母關系的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與孤獨和苦悶告别,重塑全新的自我。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缺乏界限感的親子關系

研究表明,個體90%的創傷來源于缺乏界限感的親子關系。

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财産,包辦他們的興趣愛好、工作生活,大到結婚對象,小到三餐飲食。

這種越俎代庖、事事包辦的親子關系給子女帶來的緻命打擊是:

讓他們不知道如何做自己。

結果就是,他們需要反複從他人或外界身上獲得自我認知與肯定,會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判,而非自己内心的感受。

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會把這種畸形的親子關系帶到自己與下一代的相處模式中。

在中國,親情和孝道是一種宗教,被奉上神壇,作為子女的我們隻有供奉的權利,沒有證僞的機會。

然而,父母非聖賢,甚至會有很多愚昧的人、貪婪的人,歹毒的人、心胸狹窄的人、狡詐多疑的人、好高骛遠的人、暴躁魯莽的人、仗勢欺人的人……

這些人做了父母,身上的缺陷和劣根性依然存在,而且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最真實而殘酷地展現,潛移默化地傷害着孩子的感情。

如果對自己身上的缺點不自知、不自省,很容易以愛的名義,肆無忌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傷害他們的感情。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孩子無法逃離,隻能變成你讨厭的樣子

當孩子與自戀型父母在一起時,父母的言行總是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更糟。親子關系常常陷入困境。

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太強,什麼都要管,他們以為這樣對孩子面面俱到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對孩子來說太累了,他們如同被套上了枷鎖,被禁锢得左右為難。

不僅如此,當孩子已經成年, 父母還會經常抱怨孩子對自己照顧不夠,給予自己的經濟支援太少,使孩子感到愧疚、自卑和憤怒。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判斷出哪些是他自己該負的責任,到底付出多少才是足夠。

每個孩子都是愛父母的,他們希望自己在得到父母的愛的同時,也能得到父母的了解和尊重,更希望父母給他們生活和成長的空間。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責任和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不要強加給他們太多。

如果我們不以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為前提,那麼孩子就會變成我們讨厭的樣子。

他們疏遠我們,甚至逃離我們。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生遠。

愛他,就不要依賴他;愛他,就要學會放手;愛他,就要給他自由的天空。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你與父母、你與孩子之間的親子困惑

尼娜·布朗博士并不出名,書也不算暢銷,她的研究領域是自戀心理,是以她是從自戀的角度來解釋為人父母的種種行為以及對子女的影響。

讀過後我發現其實正是她對“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的定義限制了讀者對這本書的認知,也讓許多人錯過了讀到這本書的可能。

除此之外,它不夠受歡迎的原因還在于這絕對是一本讓你看一眼目錄就不願意繼續讀下去的書,不僅目錄像課本一樣無趣,裡面的行文也幾乎沒有文藝性可言,即便不小心買到你也可能會很快把它作為一本專業讀物束之高閣。

可以幫我們解開“為什麼我愛父母卻不想成為父母”“成人以後我該如何與父母相處”以及“我應該做怎樣的父母”這幾個問題。

在書裡除了了解到我們為什麼會和父母形成目前這樣的關系,以及如何對待這樣的關系外。

還有大量篇幅是幫助我們走出童年陰影,正确認識自己,挖掘自我潛能等心理學層面的内容。

總之,無論是你與父母還是你與孩子之間的親子困惑,這本書在心理層面應該都可以給到指導。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

寫在最後

看看下面這段話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鳴:

都是為了我,你確定一切都是為了我!你的所想所需才是重點。每件事必須按照你想要的來,否則就不能接受。

你不曾想到,别人也是有權利的!你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并且認為自己永遠正确,而我不得不贊同你,否則你就會憤怒、不滿、失望。

你完全隻為自己着想。你利用一切情況滿足自己的需要。你對他人的需要和情緒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你最擅長操縱他人。

你費盡心思讓我感到羞愧、憤怒、傷心、恥辱,并且确認我就如你希望的那樣。你時刻都在貶低我、指責我、批判我,在你身邊我一無是處。

我想讨好你,但似乎永遠也不可能。

你就像龍卷風,我知道你會爆發,是以我做好準備迎接一切。然而無論我怎麼準備都是徒勞,你離開之後,我滿心委屈地收拾殘局,而你依舊我行我素,全然不知或者不關心你對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我多希望得到一些信号,表明你喜歡我、愛我,但是和你在一起的這些年,我從來也沒有感受到。

這種缺失對我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我成長的過程中,你從來沒有了解過我的感受,當我試圖讓你了解的時候,你要麼忽略、輕視我的感覺,要麼勃然大怒,說我不懂得感恩,說我這是教訓你,對你不尊重。

現在我是一個成年人了,我依然渴望你的愛。我知道你不會改變,但這并不會影響我渴望一個更令人滿足的、有愛的親子關系。

《自私的父母》:解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迷障,療愈童年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