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麼看這場漣水中專引發的全民奧數熱

作者:公衆号記憶承載

關注公衆号,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影響你一生的,不是聯考,不是填志願,是周期》

今天繼續回答滿級讀者留言的問題。

有人留言問我,怎麼看這個17歲中專女生取得數學競賽全球12名帶來的這場奧賽熱。

現在有很多電話打進來,勸她給孩子報奧數。

這位讀者也看到一些其他家長,有在跟風,給孩子買了偏微分方程的教材。就因為那個中專女生在競賽的過程中,用到了這本書上的知識。

總而言之,她的問題就一句話,有沒有必要給孩子報奧數?對普娃來講,這會不會是大力出奇迹的一招秒棋?

我在中國小階段,有整整十年,花在了數學競賽上,對于這個問題,我可以給你一些過來人的看法。

首先,開門見山的說,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就是幾十年過後,人到中年以後,我把我認識的那些人,分兩個集合。

A集合是數學競賽取得過名次的,或者說,是長期搞過數學競賽的。

B集合是沒有取得名次,或者說,沒有長期投入時間搞過數學競賽的。

你注意,這個樣本是需要對應的。

好比A和B兩個群體,都得是頂流名校,熱門專業,然後去對比。

你不能去和大衆比,和網民比,那就沒意義了,你随便抓個所謂的loser,都吊打網民的平均水準。

如果不看結果,我天然會認為A裡面的成材率,就是幾十年後,混得好的那批人,無論你是有錢的,還是有地位的,還是有學術成就的,都算。

應該是比B裡面的成材率要高的。

A裡面的失敗率,就是混得點背的,應該是比B這個群體要低的。

但是幾十年後看這個資料,恰恰是反過來的,起碼在我看到的全部樣本構成的統計資料裡,是反過來的。

這個事情挺奇怪的,按理說數學越好,人越聰明,數學競賽有助于刺激你的智力發育,應該使得你更聰明才對。

這個原因我思考很久之後,覺得核心問題出在奧數這件事,過早的影響了孩子們的價值判斷,進而間接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我小時候是80年代,還沒有那些民間的奧數教育訓練班,都是官方組織的。

我8歲那年,被選中了。

測試我們的有很多題,比如有數列求和,就是1一直加,加到100,等于多少。

我們那個年代沒有網際網路,奧數也還沒有流行,我也沒有學過等差數列,但是我用了和高斯一樣的辦法。

就是高斯9歲時計算同一道題,發明的那個等差數列的辦法,1+100,2+99.......

像我們這樣,沒有學過,自己憑天賦就能重走曆史上的數學家的老路的那批孩子,就會被送去學奧數,官辦的。

我學了很多年,直到高一的時候,漸漸死心了。

因為我的總分還是比較高的,如果靠競賽單科保送的比我參加聯考的結果還要好,基本上就隻剩拿金牌一條路。

但金牌是拿不到的,别的不說,當時我們年級的第一高手,我就越不過去。

他後來也沒有拿到金牌。

最後那一年,全國隊有十幾個人,他是墊底的,這就是他和金牌的距離。

但他和我的距離太大了。

長期輔導我數學競賽的人也是全國第一,他也告訴我,你打不過你那個同學。

他很強麼?也沒有很強,他實際上在數學競賽上取得的成績,不如我的老師。

可是我的老師,他數學競賽那麼好,最後也隻是去大學裡做了一個默默無聞的數學老師。

此前韋神出名的時候,我曾經還問過我昔日那個老師,說,你巅峰時期和他比,有多遠。

他說他不如韋神,距離大約相當于黃河四鬼和沙通天。

那麼我就好奇,我問他,你覺得韋神和當世的兩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與陶哲軒的距離是多少?

他跟我說,這種問題毫無意義。

數學競賽是數學競賽,數學家是數學家。

你不能拿金庸小說裡的人,去和聖鬥士小說裡的人比較。

沙通天就算練成黃老邪,他也不可能像青銅聖鬥士一樣每秒出拳一百萬次。

奧數是個遊戲,數學是門科學。

有人奧數不好,一樣可以成為數學大家,有人奧數很好,對科研毫無幫助。

那我們不談奧數了,我們談數學。

在數學領域裡,一代量化之王,已故的西蒙斯,如果我們把他定義為聖鬥士實習生。

那麼丘成桐與陶哲軒大約是青銅聖鬥士。

從這裡開始往上走,有好多數學家,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名字。

比如費馬,拉普拉斯,笛卡爾,萊布尼茲,希爾伯特,太多了。

這些都是大神,紫龍的師父,黃金聖鬥士之類的。

其中有一個,伯努利,咱們都熟。

他早年為了求最速降線一般解,花了大半年,這個問題最初是伽利略提出的,但是伽利略搞錯了。

伯努利成功後,很興奮,以此向天下群雄發武林帖,意思是說,不服來戰。

結果牛頓用了半天就搞定了。

這大約是黃金聖鬥士與雅典娜的距離吧。

那麼牛頓很牛麼?

牛頓一輩子都沒有畫出的正十七邊形,被一個大學老師當作畢生研究的課題。

這個大學老師有個19歲的學生,叫高斯,老師每天都會給他布置三道家庭作業。

有一天,老師拿錯了,把自己的課題當家庭作業放在了高斯的本子裡。

高斯發現今天怎麼這麼難,花了一整個晚上,才解出來,第二天交作業的時候,沮喪的跟老師說,我太笨了,花了很久才做出來。

老師看了之後大驚失色。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數學家們2000多年,牛頓花了一生不得其法,讓高斯誤當家庭作業,就順手給做了。

那你說如果牛頓是雅典娜,高斯是什麼呢?

這些數學家之間的曆史趣聞小段子,從國小奧數的,都聽過。

你注意,重點來了,錯誤的認知,從此種下,種在孩子們的腦子裡。

這樣的一個圖譜,或者說數學上攀登高峰的路徑,留給孩子們一個什麼畫面呢?

世界是西遊記,白骨精打不過孫悟空,孫悟空打不過觀世音,觀世音打不過如來。

大家用線性的思維,去了解了世界。

但世界真是這樣麼?

其實你打過麻将你就會知道,不是隻有十三幺能胡的,明白麼?

大四喜也能胡,大三元也能胡,清一色也能胡,一條龍也能胡,七小對也能胡,七星不靠還能胡,哪怕屁胡,都能胡。

你要胡什麼是根據什麼來的?是根據就近原則。

你的牌面距離誰近,你就往誰湊,而不是說,所有人都非得往十三幺上湊。

我當年高二的時候也彷徨過,我已經在奧數上花了9年了,難道我真的很笨麼?難道我真的數學很差麼?

有個老師看到我郁悶,笑了,跟我說:這世上沒啥好不好,每個學生都很好,各有各的好。

你比如,高二時理科排名,我全省前一百墊底,文科排名,前一百靠前。學文,學了也沒前途,不想學。學理,位次太靠後,想要沖狀元,毫無勝算。

那個老師就跟我講,孩子,不要那麼去想問題。

咱們重新排個名,咱把文理所有科目都拉進來,再排名,誰是全省第一?

你現在就已經是了。

看到了麼?你不比别人差。

驕傲了麼?

那麼我們如果再加幾門課,比如加個體育,音樂,然後呢?

完蛋了,你都不知道掉哪裡去了。

失望了麼?

那我再帶你把目光拉到學校之外的世界,你去看看曆史上,有多少偉大的人物,裡面不乏有人每一門功課都不如你。

你學過的所有課,孫膑同學都沒學過,他能考過你?哪怕他學過體育,他膝蓋都沒了,他能比你跑得快?

有他墊底,你跑得再慢,也是倒數第二。

我被老師逗樂了,因為我看到了更曠闊的世界。

其實我上國中的時候,我爺爺也說過類似的話。

當時我的文章在全國報刊上發表了,在沒有自媒體,又遍布文青的90年代,這是很難的。

因為管道太窄了。

親朋都來賀喜,一個小作家誕生了,我沾沾自喜,我爺爺關起門,跟我講了一番話。

你知道賽馬的下場麼?

賽馬的下場往往都很慘,每個教練都會說是為你好,但實際上,隻是拿你當賺錢的工具,等你老了,跑不動了,在他們眼裡,昔日的天才,也不過是拉磨的騾子。

是以,如果你不想要這樣的結局,你就不能隻有賽馬的視角。

你要看到賽場之外,教練們點頭哈腰問馬場主要獎金的樣子,要看到馬主們坐在看台上抽着雪茄下注的樣子,更要看到圍繞着賽馬這項賽事,場外的資金盤們。

你還要看到,所謂哪匹馬優秀,哪匹馬不優秀,不過是人們為了下注,自定義的一場遊戲。

你想沒想過,你為什麼脫穎而出?

是因為報刊的評審隻有幾個編輯,如果有一天,報紙不存在了,評審不再是那幾個編輯,評審是全國人民,你還會不會脫穎而出呢?

是以你看懂了?是不是隻有十三幺才能胡牌,其實是變化的。

我做系統架構師的那些年,比的是在非标的環境下,去解決沒有遇到過的技術問題。

我創業開公司的那些年,比的是如何把産品賣出去,如何拿到融資。

我在國際市場上做量化交易時,嚴格意義上講,依然屬于數學大類,但比的是什麼?是梁朝偉的那句台詞。

天下武功分門别類,但結局無非兩條,豎着出去,還是橫着出去。

你以為你打的是固定牌局?不,你打的是變化的牌局。

今天也許十三幺算胡,明天就不算了。

是以你想清楚,重點從來不是參加不參加奧賽,真正影響你孩子的,是那天我們講的,家學,隐學。

你把你的孩子,到底教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

是被别人利用,當作追逐名利的工具人,還是格局成熟的人,目光遠大的人,視野宏闊的人,此生無悔的人。

這才是作為家長的你,最該思考的問題。

關注公衆号,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影響你一生的,不是聯考,不是填志願,是周期》

怎麼看這場漣水中專引發的全民奧數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