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作者:不吃糖糖的球球aa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花樹下的歌還沒有唱完,恍惚間,淩霄倚風舞蕩。池塘倒影,一場幻夢,綠樹濃蔭——夏,已經張開了懷抱。

江南初夏,何處尋覓?不如去紹興吧。一千多年前王羲之他們在蘭亭感受到的惬意,在今天的紹興還是一樣的濃。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遍植蘭草,漢設驿亭

名蘭亭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山陰,是紹興秦時的古稱。蘭亭,在紹興城郊西南十三公裡外的蘭渚山麓。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在此遍植蘭草,漢時在此設有驿亭,故名蘭亭。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暮春初夏,我們從杭州乘坐高鐵(車程約18分鐘)在紹興北站下,轉乘公交大概一個1.5小時到達了位于柯橋區的蘭亭景區。

景區占地約250畝,門票70元,包括鵝池、蘭亭碑、曲水流觞、流觞亭、禦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碑林、書法博物館等景點。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如今的蘭亭,依舊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進入園内,觸目所及,滿目蒼翠,秀林清幽。

蘭亭的竹子很多,有三十多個品種,以淡竹、紫竹、毛竹等竹子為最多。遊走在竹林中,讓人仿佛回到了東晉年間,風流一回。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 龜甲竹

沿着竹林中蜿蜒的石闆路前行,不久便看到一方碧池,名為鵝池。池邊石上,站着幾隻王羲之最愛的白鵝。

王羲之生性愛鵝,從鵝的體态上,得到了許多書法的啟發。關于他的這個愛好,坊間有不少傳說。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傳說當時會稽有位老妪養了一隻鵝,鳴聲很動聽。王羲之很想買下這隻鵝,但老妪不賣。于是有一天,王羲之帶着親友坐着車去賞鵝。那老妪聽說王羲之要來,就把鵝殺了,煮好了等着王羲之來。所愛之鵝因為自己想看而死,王羲之感慨惋惜了好多天。

另有一傳說,當時山陰有位道士,善養鵝。王羲之去他那裡賞鵝,非常喜歡,又想把鵝買下來。那道士說:“如果你肯給我書寫一部《道德經》,我就把這群鵝都送給你。”王羲之欣然應允,寫完以後,他帶着一籠子的鵝歡天喜地地回家了。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鵝池旁邊有一座石亭,呈三角形,亭内立一碑,上镌“鵝池”兩字,故名鵝池碑亭。

仔細觀察“鵝池”二字,會發現,粗細肥瘦略有不同。“鵝”字娟秀挺拔,而“池”字則較為粗犷豪邁。這是為什麼呢?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相傳王羲之在做官時,有一次興緻勃勃地寫下一個“鵝”字,剛準備寫“池”字時,皇帝的聖旨到了,他趕緊擱筆接聖旨,而在一旁觀看的兒子王獻之,趁機提筆補寫了一個“池”字。父子合筆,成為千古佳話。是以此碑也被稱為“父子碑”。

沿着小徑繼續前行,又見一座碑亭,為蘭亭的标志性建築——蘭亭碑亭。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亭呈四方形,磚石結構,為單檐頂建築,古樸典雅。亭内石碑高1.73米,寬1.02米,厚0.27米。碑上“蘭亭”二字,為康熙皇帝禦筆。

不過,碑上的“蘭”字缺尾,“亭”字缺頭。這是因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石碑曾經被砸成多塊,直到80年代被修複時為保留曆史的真實性未做補全。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微醺酒意,書蘭亭集序

曲水流觞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圖源 | 紹興蘭亭景區

繼續漫步,一條之字形的曲水出現在眼前。曲水邊立有一塊木化石,寫着“曲水流觞”四個字。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義之、謝安、孫綽等42位文人雅士相約蘭亭,行“曲水流觞”之戲。

所謂曲水流觞,就是讓大家列坐溪邊,将盛滿酒的羽觞放入曲折的溪水中漂行。羽觞漂至誰的面前,誰就取觞飲酒并賦詩。倘若未能即興成詩,就要罰酒三觥。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圖源 | 紹興蘭亭景區

那天的曲水流觞,共賦詩37首,當場彙為一集,由王羲之作序。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王羲之在酒酣興濃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疾書,一氣呵成,寫下了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從此,王羲之成為了書聖,蘭亭則成為了書法聖地。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唐宋時期的蘭亭,風雅不減永和年間。唐開元二十年、乾元元年、廣德元年、大曆四年及元和十年,都有文人仿效前賢在此修禊雅集。南宋時,蘭亭雅集持續不斷,宋理宗甚至收集了117種版本的《蘭亭集序》。

元代蘭亭雅集有四次,代表人物分别為周伯琦、貢師泰、餘阙和劉履。

明永樂六年,僧智謙主持重建了蘭亭天章寺,香火極盛。

民國時期,許多書法家如馬公愚、鄧散木、吳玉如等仍以臨《蘭亭集序》為樂事。

1981年4月,江、浙、滬書法家齊聚紹興,在蘭亭舉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書法盛會。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曲水流觞對面有一座流觞亭。面闊三間,飛檐翹角,為一座長方形單檐歇山建築。

步入亭内,亭外的濃濃綠意,透過冰紋門窗,變得如夢般幽深。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穿過流觞亭,正對面有一座氣勢恢宏的亭子,八角攢尖頂,重檐翹角,名為禦碑亭。

禦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983年重建。亭内立有一塊八角禦碑,高6.86米,寬2.64米,重約18噸。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碑正面镌刻着清康熙帝1693年所書《蘭亭集序》,背面則刻有清乾隆帝1751年遊蘭亭時所寫的《蘭亭即事》詩。祖孫皇帝手迹同處一碑,世所罕見,又稱“祖孫碑”。

碑底為須彌座,碑冠勒雲龍浮雕。這塊禦碑儲存至今三百多年,全國獨一無二,堪稱國寶,也是蘭亭的“鎮亭之寶”。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禦碑亭旁的空地上,立有一塊太字碑、習字坪和十八口洗筆缸,名為“臨池十八缸”,是根據王獻之“臨池學書”的典故所建。

傳說王羲之曾告訴兒子王獻之,隻有當他用盡十八缸水磨墨寫字,他的書法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王獻之聽從了父親的教誨,他堅持不懈地練習,最終用盡了十八缸水,在書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每塊習字坪都配有毛筆,你隻要在缸中蘸上水,就可以在石闆上練字了。既友善又簡單,是古人常用的練字方法。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截竹為畫,眉目染青山

天章之寺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走木橋,過蘭亭江,與蘭亭隔江相望的是天章寺遺址。

天章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原為存放皇帝詩文的天章之閣,因宋仁宗賜禦書“天章之寺”牌額而得名。宋太宗為其禦書“天章寺”匾額,仁宗、高宗、孝宗三位南宋皇帝也曾将禦書、詩詞、題匾等書法作品收藏于閣中。

宋亡後,天章寺一度被廢棄;至明代重建,後于1940年被侵華日軍焚毀。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2011年到2015年期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過三次野外考古調查勘探後,基本界定了天章寺的範圍、規模、基本格局等情況。

勘探發現,明代天章寺的位置比宋代更為偏東,整體規模也比宋代小,整個建築群以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分布院落。而宋代天章寺的建築沒有明顯的中軸線。

2016年,紹興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對其進行了保護與修複。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蘭渚山線條優雅,猶如一塊碧綠的屏風,把蘭亭與外界隔出了一道天然的結界。

“屏風”前的天章閣,為宋式木建構築,輕盈而典雅。沿着中軸線走向天章閣,人好像走進了古畫,欣欣然,自在山水間。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步入其中,青青修竹,琳琅繞閣。

中國人善于鑿窗成畫。開一扇窗,便開啟了一個審美的境界。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遊人不自覺地凝望窗外的竹,周圍都是輕輕的、靜靜的。那種肅穆和沉靜的美,久久地觸動着我。

忽就有了一點了然,中國人為何對竹格外偏愛:它疏朗有緻,自在優雅;它虛心有節,風骨铮铮;它無懼風雨,堅韌不拔……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沒騙我!蘭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竹,是屹立天地之間中國人的風骨,也蘊含着這個民族的審美與性靈。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