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作者:丁丁說财經

天啊,我需要做一個"磁共振"檢查!這讓人不寒而栗,我會不會被強烈的輻射烤焦?會不會像科幻電影裡那樣被吸進機器?

還是會被巨大的噪音震聾?面對磁共振檢查,許多人的腦海中浮現出各種可怕的畫面。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一、磁共振檢查是什麼?

提到"磁共振",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畫面就是一個像太空艙一樣的大圓筒。

沒錯,磁共振成像儀确實外形酷似科幻電影裡的時光機器,但它可不具備穿越時空的神奇功能。

不過,它能夠穿透皮膚和骨骼,清晰地展示人體内部的"風景"。這項黑科技的學名叫做"磁共振成像",英文縮寫MRI。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說起來有點"拗口":它利用強磁場和射頻脈沖,讓人體内的氫原子核磁矩發生共振,再通過接收線圈采集電磁信号,經過傅立葉變換處理,最終生成人體組織的斷層圖像。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這個過程有點像追星族通過無線電波"抓到"了偶像的獨家信号,再還原成清晰的照片。

不過,磁共振檢查可不像追星那樣輕松愉悅。

被檢者需要在狹小的"太空艙"中一動不動地躺上30到60分鐘,伴随着震耳欲聾的"咚咚"聲。

這節奏可不是搖滾樂,而是梯度線圈高速開關導緻的噪音,就像是有一群小矮人在你腦袋邊敲鑼打鼓。

為了避免意外發生,醫生還會叮囑被檢者将所有金屬物品取下。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這可不是在"安檢",而是因為磁共振的磁場高達1.5到3特斯拉,相當于地球磁場的5萬倍!如果體内或身上有金屬物品,磁場會産生吸引力,後果不堪設想。

盡管磁共振檢查的過程看似"驚悚",但它卻能讓醫生猶如"超人"般看透人體内部,發現一些隐藏的病變,尤其是軟組織病變。

正常的X光片隻能顯示骨骼,而CT雖然能夠顯示軟組織,但在密度分辨率方面不如MRI。

磁共振就像一架"顯微鏡",能夠把大腦、心髒、肌肉、韌帶等組織的細微變化盡收眼底。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舉個例子,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的大叔,正常的X光片可能一點異常都沒有,但MRI能清楚地顯示椎間盤是否有突出壓迫神經。

再比如,懷疑腦部惡性良性腫瘤的患者,CT可能隻顯示出一塊模糊的陰影,但MRI卻能分辨出是良性還是惡性,是毛細胞瘤還是星形細胞瘤。

甚至對于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MRI也能幫助醫生判斷腦部是否有異常變化。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二、磁共振檢查的優缺點

磁共振檢查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發揮威力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令人"頭疼"的缺點。

先說優點,最讓人拍手稱贊的就是它的無創性和無輻射性。

不像X光和CT需要透射射線,MRI隻依靠強大的磁場和無線電波,對人體組織"零傷害"。

這就像一位高超的"潛行專家",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體内,完成"偵察任務"。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尤其是對一些需要多次複查的慢性病患者,選擇MRI就能避免輻射的長期危害。

此外,MRI對軟組織的分辨率堪稱"絕頂高手",這得益于它能夠從多個次元、多個層面成像。

就像一個全方位無死角的"攝影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傳統的CT平掃隻能得到橫斷面的圖像,而MRI卻能提供橫斷面、矢狀面和冠狀面三個方向的切面圖,對診斷某些疾病如多發性硬化、脊髓病變等大有裨益。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再來看看MRI的一些"槽點"。檢查費用高昂絕對是讓人"肉疼"的缺點之一。

由于磁共振裝置造價動辄上千萬元,加上每次檢查耗時較長,每位被檢者都要支付高額的費用,這對許多家庭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有調查顯示,在美國做一次MRI平均費用高達2600美元,甚至有的醫院要價超過3500美元。雖然醫保能夠報帳一部分,但自付的費用依然不低。

另一個令人"崩潰"的缺點是漫長的檢查時間。平均下來,一次全面的MRI檢查需要30到60分鐘,如果檢查範圍較大或需要增強掃描,耗時可能更長。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在狹窄的"太空艙"中一動不動地躺上一個小時,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尤其是一些幽閉恐懼症或老年患者,簡直就是一場"酷刑"。還有一些控制不住的小孩子,根本沒法完成檢查。

最讓人"崩潰"的還數震耳欲聾的噪音。100到110分貝的巨大噪聲猶如岩石演唱會現場,讓人無法忍受。

盡管醫生會提供耳塞或耳機,但仍然無法完全阻隔噪音的"攻擊"。許多患者事後都表示,甯願多挨幾針也不想再進MRI機。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這種噪音不僅影響檢查體驗,長期下來還可能對聽力造成損傷。

此外,MRI對某些特殊情況的患者并不友好。比如體内帶有心髒起搏器、人工耳蝸等金屬物的患者,強大的磁場可能會幹擾裝置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還有一些急需檢查的危重病人,由于無法在MRI艙内長時間平躺,可能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由此可見,磁共振檢查這把"雙刃劍"在彰顯鋒芒的同時,也有一些"卡殼"的時候。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對于醫生和患者而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權衡利弊,選擇最合适的檢查方式。那麼,哪些情況下不建議進行MRI檢查呢?

三、哪些情況下不建議做磁共振?

雖然磁共振檢查的優點數不勝數,但對于某些特殊情況的患者來說,MRI檢查猶如一個巨大的"禁區",踏入其中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

對于體内植入心髒起搏器的患者來說,MRI檢查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強大的磁場會幹擾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導緻起搏過速或過緩,嚴重者甚至會威脅生命。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這就像給精密的手表做了一次"過山車"體驗,結果可想而知。是以,除非萬不得已,否則醫生通常不會讓佩戴心髒起搏器的患者進行MRI檢查。

人工耳蝸植入者也要對MRI說"不"。磁共振的電磁場會對耳蝸内的磁鐵産生影響,導緻患者出現眩暈、耳鳴等不适症狀,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傷。

這就像一個重度"耳背"的人突然被扔進了搖滾音樂會,結果可想而知。不過,随着技術的進步,一些新型的人工耳蝸已經能夠适應1.5T及以下的磁共振檢查,但仍需謹慎。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磁共振檢查還有一個"死穴",那就是金屬異物。如果患者體内或身上存在金屬物品,如手術夾子、假牙、紋身等,強大的磁場會産生吸引力,導緻金屬異物移位甚至"飛濺",對身體造成傷害。

這就像把一塊磁鐵扔進了裝滿鐵釘的盒子裡,後果不堪設想。是以,做MRI檢查前,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和身體情況,必要時還會進行X光檢查,以排除金屬異物的可能性。

此外,MRI檢查還有一些"忌諱"的對象。比如孕婦,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表明MRI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但為了安全起見,通常不建議孕婦進行MRI檢查,尤其是在孕早期。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這就像給一顆初露芽尖的種子做"X光透視",雖然未必會有影響,但誰也不想冒這個險。再比如幽閉恐懼症患者,在狹小的MRI艙内可能會出現恐慌發作,導緻檢查中斷。這就像把一隻驚弓之鳥關進了籠子裡,後果可想而知。

對于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如急性腦梗塞、外傷等,MRI檢查也并非首選。

一方面是因為MRI檢查耗時較長,可能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另一方面,危重患者通常難以配合長時間的檢查,甚至可能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情況。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這就像讓一個重傷員參加長跑比賽,不僅無濟于事,還可能雪上加霜。這時,CT等快速成像方法可能更加合适。

磁共振檢查雖然是一項非常優秀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但它也不是"萬能藥",對于某些特殊情況還是需要慎重考慮。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利弊,選擇最合适、最安全的檢查方式。對于患者而言,如實告知自己的病史和身體狀況,聽從醫生的建議,是確定檢查安全和有效的關鍵。

隻有醫患雙方密切配合,才能充分發揮MRI的神奇功效,讓這項黑科技造福人類健康。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結語

磁共振檢查,這項醫學影像界的"黑科技",既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能夠穿透皮肉,洞悉人體内部的奧秘;又像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發揮威力的同時,也有一些"卡殼"的時候。

它以其無創、無輻射、軟組織分辨率高等優勢,在醫學診斷中大放異彩,成為許多疾病的"克星"。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

但對于某些特殊情況,如體内有金屬植入物、幽閉恐懼症患者等,磁共振檢查卻成了一個"禁區",踏入其中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面對磁共振檢查這個"魔盒",患者切莫盲目"跳進去",而要根據自身情況,聽從醫生的建議,權衡利弊,選擇最合适的檢查方式。隻有在醫患雙方的密切配合下,才能讓這項黑科技真正造福人類健康。

下次當醫生建議你做個"磁共振"時,别再惴惴不安了,相信在醫生的悉心指導下,你一定安全。

為什麼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真的是因為輻射嗎?醫生道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