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越來越好的迹象:少說話,少憂慮,少欲望

作者:夜讀
一個人越來越好的迹象:少說話,少憂慮,少欲望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

“一個晚年幸福的秘訣不是别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其實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自己過得幸福。

那麼,一個人又該如何做?才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呢?

其實答案是簡單的,就是讓自己在平日裡的時候,少說話,少憂慮,少欲望。

正如《易經》中有言:“夫少者,多之所貴也。”

很多時候,一個人擁有的東西越少,他的心靈世界所承載的負荷,才越小。

最終,整個人才更精神抖擻,精力滿滿,每天生活得才會越來越充實,對未來更有期待,更有希望。

一個人越來越好的迹象:少說話,少憂慮,少欲望

少說話

你要明白,你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其實不是靠說話得來的,而是靠行動得到的。

一個人再能說會道,能言善辯,如果真的沒有什麼真本事,最終也會被疏遠,甚至是被人遺忘。

這個社會永遠是真實的,真實的人性永遠是現實的。

反過來想一想,如果别人對自己隻會甜言蜜語,滔滔不絕的話語,隻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的話。

那麼,相信自己也會做出一種疏離,排斥的态度和選擇。

海明威說:

“人一輩子用兩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管好自己的嘴巴,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拿着旺盛的表達欲去證明自己什麼。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一個聰明人,一定是懂得在什麼樣的場合,該說什麼樣的話,甚至是不說話。

讓自己在角落裡安靜地待着,不要總想着提高自己的存在感,也不要老以為别人就一定吃自己這一套。

人性的複雜和多變,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就像王小波說的: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選擇沉默一點,少說一點話,反而能夠讓你在沉默當中,觀察到更真實的人性,瞥見到更為真實的人心。

如此,自己才會過得更加通透,活得更清醒,知道該如何做,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更幸福的未來。

一個人越來越好的迹象:少說話,少憂慮,少欲望

少思慮

人大多數的煩惱和痛苦,其實就是因為太過喜歡胡思亂想。

一個清醒的人會明白這麼一個道理,生活當中往往想法更多,問題更少。

很多人偏偏會因為小問題,以及很少的問題,衍生出了很多的想法,很糟糕的心思。

到頭來,煩惱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甚至老覺得生活過得苦不堪言,沒有任何希望,也找不到人生的出口。

曾讀過一句話:“所有的不堪和煩惱,隻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戀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擔心和疑慮,全是自己的原因。”

說白了,遇到問題,立馬解決問題,懂得拿出邏輯性,對症下藥的手段去對待問題。

而不是因為問題,讓自己産生了負面情緒,釀造了負能量,導緻自己不管做什麼事,都沒心,更沒耐心。

《養生要集》有言:“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

讓思慮少一點,讓想法少一點,然後我們的精力才不至于被白白浪費。

當一個人能夠管好自己的精力,保持精神上的旺盛和充實之後,生活肯定會過得有滋有味。

王維曾經寫下這麼一首詩: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當一個人的内心世界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溫和,精神世界也越來越飽滿的時候,就是他幸福而自在的時候。

如此,讓自身變得澄澈,讓生活過得明亮,真正讓自己這一生,讓自己的生命,過得蓬勃,葳蕤。

一個人越來越好的迹象:少說話,少憂慮,少欲望

少欲望

人,欲望越多,幸福越少。

反之,懂得斷舍離,篩選出适合自己的欲望,挑選出必要的欲望。

如此,才能激發你的動力,挖掘出你的鬥志,最終才能夠讓自己心甘情願,更加堅定去做好手頭上的事。

很多人就是因為欲望太多了,太強烈了,導緻自己不管做什麼事,都想要一步到位,能夠在方方面面上,都可以做到完美。

可實際上,一個人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同時妥善處理好一些問題和挑戰呢?

是以,當一個人無法權衡自己和欲望之間的關系的時候,沖突就産生了,問題就來了,壓力就到了。

當自己長期陷入這麼一種被動的,令人感到焦慮的狀态下,精神上一定會崩潰,内心也一定會浮躁無比。

《道德經》說:“少取方可獲得,貪多則會迷惑。”

減少不必要的欲望,丢掉不必要的貪念,要相信生活是簡單而樸素的,也要知道人生其實是短暫的。

當我們明白了這麼個道理,那麼我們就更願意做出取舍,不去貪戀不該貪戀的,不去執着于不該執着的。

然後,靜下來,放下來,慢下來,好好認識自己,體驗生活。

這樣,我們的每一天才會過得更充實,活得更通透,也過得更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