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作者:悲喜自渡不求不妄

在雍正年間,朝堂上波詭雲谲,官場中明争暗鬥不絕于耳。李绂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官員,竟然在風起雲湧的政治鬥争中,出人意料地參奏了當時備受雍正重用的河南總督田文鏡。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這一舉動讓許多人不禁為之錯愕:難道他不怕是以得罪皇帝嗎?

他的這一步棋,真的是孤注一擲的勇敢之舉,還是深謀遠慮的戰略布局?

在這個錯綜複雜的政治旋渦中,他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背景介紹

雍正皇帝即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曆史上一位勤政務實的皇帝。

他執政期間緻力于推動一系列改革,旨在強化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整頓吏治,提升國家的财政收入和國防實力。在這種背景下,雍正特别重視農業的發展,提出了“重農興邦”的政策,希望通過整頓農業,增強國家經濟基礎。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雍正推行了一項特别的政策——“旗人自耕自種”,即要求滿洲旗人從事農業生産,以減少國家對他們的财政負擔。這項政策的實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特别是來自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保守勢力,他們認為這會破壞旗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削弱旗人的特權。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新政的推行,自然引起了朝堂上下的巨大反響。

反對勢力主要以八王胤禩和上書房的一些大臣,他們在背後煽動反對新政,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阻撓改革的順利進行。老八胤禩,雍正的兄弟之一,是清代曆史上有名的“八王爺”,他在政治上一直與雍正不和,對雍正的改革持強烈反對态度。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在這種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雍正與其重臣張廷玉展開了一場意味深長的對話。

張廷玉作為雍正朝的重要漢臣,他深谙治國之道,曾提出“重農興邦”的建議,希望通過發展農業,來增強國家的經濟基礎。張廷玉指出,農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隻有發展農業,才能實作國家的富強。他認為新政的關鍵在于選拔一批真正有能力、願意推進改革的官員來落實這些政策。雍正對他的建議非常重視,并開始着手尋找合适的人選來推動新政的落實。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在雍正眼中,直隸總督這一職位至關重要,因為直隸不僅是皇帝的直轄區,也是清朝政治、經濟的中心。雍正需要一個能夠堅決執行新政、并且具備較高政治智慧的人來擔任這一重要職位。最終他選擇了李绂,一個以清廉和務實著稱的官員,來擔此重任。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李绂到河南

李绂字梅清,是清代一位重要的官員,曾任湖廣巡撫和直隸總督。他以廉潔、剛正不阿著稱,深受士人和普通百姓的敬仰。在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後,李绂并沒有按照慣例,立即赴京謝恩,而是選擇了直接前往河南,這一舉動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猜測。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當時河南的局勢非常複雜。

田文鏡作為河南總督,正在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旨在削弱地方士紳的權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這項政策得罪了很多地方士紳,他們對田文鏡的改革政策深感不滿,甚至私下聯合起來,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反對和阻撓田文鏡的改革。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田文鏡

田文鏡作為雍正的得力幹将,以其鐵腕手段和務實作風,推動了河南的一系列改革。

他的改革政策觸動了地方士紳的既得利益,引發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田文鏡在推行政策時,要求地方士紳與普通百姓一同承擔納稅和服役的義務,這無疑削弱了士紳的特權,引發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田文鏡

李绂到達河南後,并沒有直接與田文鏡接觸,而是選擇了與河南學政陸生楠進行私下對話。陸生楠作為河南地方的教育主管官員,對地方士紳的狀況非常了解。他向李绂詳細介紹了田文鏡推行新政的情況,以及地方士紳對田文鏡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在與陸生楠進行詳細讨論後,李绂決定親自會見田文鏡。

他們之間的會面,可以說是一次激烈的思想交鋒。田文鏡詳細向李绂介紹了他在河南推行新政的具體情況和遇到的困難,試圖争取李绂的了解和支援。李绂對田文鏡的某些做法并不認同,認為他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過于激進,沒有充分考慮到地方士紳的利益和反應。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雙方在會面中發生了激烈的争執。

田文鏡堅信改革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因為士紳的反對而妥協。而李绂則認為改革應該循序漸進,不能一刀切,應該在保持地方穩定的前提下,逐漸推進。由于雙方在改革政策上的分歧,最終導緻了這場沖突的爆發。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李绂認為田文鏡的改革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導緻了地方的不穩定和士紳的不滿。是以他決定上折參奏田文鏡,指出其在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促使朝廷重新審視田文鏡的改革政策。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清流派與田文鏡的沖突

清流派作為清代官場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以其廉潔自律、崇尚正義和敢于直言的特點著稱。他們對田文鏡在河南推行的新政,持強烈的反對态度,認為其改革過于激進,沒有考慮到地方士紳的利益和反應。清流派的崛起,為田文鏡的改革增添了更多的阻力。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在李绂上折參奏田文鏡之後,清流派迅速響應他們紛紛上書,要求朝廷重新審視田文鏡在河南的改革政策。清流派的這些舉動,給雍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為這些上書不僅反映了地方士紳的不滿,也揭示了田文鏡在推行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與此同時八爺黨也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對田文鏡和雍正的新政進行攻擊。

八爺黨以胤禩為首,他們一直對雍正的改革政策持反對态度,認為這些改革動搖了他們的既得利益。八爺黨利用清流派的反對,試圖通過聯合士紳的力量,來削弱雍正的改革力度。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在這一背景下,河南還發生了一起生員罷考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地方的不穩定。

生員作為地方的讀書人,他們對田文鏡的改革政策深感不滿,認為其破壞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是以,決定聯合起來,通過罷考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田文鏡和朝廷的不滿。這一事件的發生,不僅引起了地方的震動,也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關注。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雍正的态度

面對清流派和八爺黨的反對,雍正決定派遣弘曆和劉墨林前往河南,查明事情的真相。

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是雍正最信任的兒子,而劉墨林則是雍正朝的一位重要官員,負責調查和處理一些複雜的案件。雍正希望通過他們的調查,能夠深入了解田文鏡在河南推行新政的真實情況,以及地方士紳對改革的反應。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在調查的過程中,雍正逐漸了解到田文鏡在推行改革過程中,雖然采取了一些激進的措施,但其出發點是好的,旨在改善地方的經濟狀況,提高财政收入。是以雍正決定保留田文鏡,繼續讓他推動改革,同時要求他在改革過程中注意方法和政策,避免激化沖突。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清流派在得知雍正決定保留田文鏡後依然不甘心,他們再次聯名上折,要求朝廷重新審視田文鏡的改革政策。他們認為田文鏡的改革過于激進,沒有考慮到地方士紳的利益和反應,導緻了地方的不穩定。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在這場紛争中,李绂的問句引起了雍正的深思。李绂在上折中,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削弱士紳的特權,還是為了實作地方的長治久安?

這個問題,引發了朝廷内部對改革方向的深思,也促使雍正重新審視田文鏡的改革政策。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李绂辭職

在清流派和八爺黨的壓力下,李绂最終決定上折辭職,以示自己對田文鏡改革的不滿。

雍正在收到李绂的辭職折子後,決定對其進行貶職處理,将他調離直隸總督的職位。李绂在辭職折子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表示不再參奏田文鏡。他認為,自己的職責是維護地方的穩定,而不是通過參奏來打擊田文鏡和破壞改革。是以他決定辭職,以示自己對田文鏡改革的不滿,同時也避免繼續卷入這場政治紛争中。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李绂的辭職,實際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名利雙收局。

他通過參奏田文鏡,赢得了清流派的支援,提升了自己的聲望。同時通過辭職,他避免了與田文鏡的正面沖突,保護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通過參奏田文鏡,李绂成功地赢得了讀書人中的聲望。這些讀書人,作為地方士紳的代表,他們對田文鏡的改革政策深感不滿。李绂的參奏,恰好迎合了他們的情緒,赢得了他們的支援和贊譽。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結語

李绂的這場政治謀局,雖然表面上看似成功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風險。他的辭職,雖然讓他赢得了士人的支援,但也使他失去了繼續推進改革的機會。同時他的辭職,也引發了更多的政治紛争,給雍正的新政帶來了更多的阻力。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李绂的這場謀局,也暴露了他作為一個官員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他既有清廉和正直的一面,也有精于算計和權謀的一面。正是這種複雜性,使得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李绂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清代官場的複雜與波谲雲詭。

明知會得罪雍正,李绂為何還要參田文鏡?這是他“一箭雙雕”的局

你對李绂的選擇有何看法?

你認為他的舉動是否值得?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一起讨論這段曆史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