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舟子質疑姜萍造假,背後資源強大,作弊的,是一次有預謀的炒作

作者:燕梳樓
方舟子質疑姜萍造假,背後資源強大,作弊的,是一次有預謀的炒作

作者丨燕梳樓

天才少女姜萍拿了個名次,把一些人急壞了。

他們開始想方設法證明她是假的,作弊的,是一次有預謀的炒作。

最早是跑到美國的方舟子提出來的,然後某乎上也開始出現一些質疑聲音,甚至冷嘲熱諷。

當然姜萍不是不能質疑,但你得拿出證據。如果你連題目都讀不懂,僅按你自己的邏輯和經驗去推理,這顯然是膚淺的,也是無知的。

根據方某人所說,有三點不符合正常邏輯:

第一是開卷考試,48小時的時間,而且還可以用電腦軟體,這能不能代表姜萍的真實水準?

第二是背後團隊,姜萍僅僅是個高二水準的孩子,又是服裝專業,如果背後沒有團隊,是不可能完成這麼高水準考題的。

第三是平時成績,姜萍的最近月考數學才83分,而滿分是150分,另外中考時數學卷子都沒做完,連數學符号都能寫錯,憑什麼吊打一衆名校數學天才?

從邏輯推理來說,這些質疑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沒有說服力的證據。綜合各方的論證,我認為姜萍成績造假的機率極低,這三條質疑也經不起推敲,充滿了漏洞:

關于第一條,開卷考試及考試時間。這對所有參與競賽的801名選手都是一樣的,不是說隻給姜萍開卷,隻給姜萍48小時。同樣的形式和時間,得分高者為勝,有什麼問題?

關于第二條,更能襯托姜萍的厲害。說到團隊,那些清北劍橋斯坦福數學專業的碩博選手,背後的資源不是更強大?而姜萍有什麼?背後就一個數學老師,最多加上一個漣水中專。

關于第三條,我覺得也站不住腳。因為平時考試并不能代表競賽發揮,何況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也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而姜萍解題慢,更長的考試時間恰恰能發揮她的優勢。

至于她的解題方法和書寫符号,更是吹毛求疵了。隻要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出題就行,還管人用幾步?而符号書寫不規範無非是因為姜萍是自學《偏微分》,沒有受到正規高數訓練罷了。

是以你看不質疑倒罷了,你一質疑反而覺得姜萍更了不起。一幫人不看結果看細節,帶着某種知識優越感,用審視的眼光去對待一下好不容易脫穎而出的天才少女,總覺得有點不厚道,甚至破大防的感覺。

事實上參與競賽的這些數學博士們,包括清華、牛津的一些數學大牛們,都肯定了這個天才少女成績和能力。我發現質疑的人群中,多數都是非數學專業的一些人,他們自己沒有能力去複盤姜萍的解答,隻盯着姜萍的∑怎麼寫,上面這一橫是先從左寫還是先從右寫。

我費了很長時間終于找到了一個數學大牛的複盤。他認為雖然姜萍雖然書寫不規範,恰恰這個小瑕疵證明了姜萍确實是自學成才。從她解答的複雜性也能看出,如果是專業出身,就不會出現視訊中多餘的第4、第5式。這也說明解題是姜萍自我思考的結果,而不是抄現成答案。

方舟子質疑姜萍造假,背後資源強大,作弊的,是一次有預謀的炒作

何況這段流傳甚廣的解題視訊,并不是姜萍的刻意擺拍。據媒體報道,網傳阿裡達摩院也就是數學競賽主辦方阿裡組織的專家,為了慎重起見專程跑到漣水中等專業學校,找到姜萍現場出的題,姜萍也是現場在黑闆上作答,用自己的實力最終征服評委,這一消息并不屬實。這不是今年入圍名單及排名為何推遲一周才公布的原因。

這是多麼勵志的一件事情,但在很多人就是受不了。為什麼受不了呢,因為姜萍打破了他們的認知窠井和遊戲規則,甚至動了他們的奶酪。因為姜萍是個女生,而且才17歲。還因為姜萍僅僅是個在讀的中專生,而且還是個學服裝設計的。是以他們受不了,然後就破防了。

是以他們要圍剿漣水,要誣陷姜萍,甚至還給為姜萍惋惜的人扣上一頂攻擊教育體制的大帽子。他們無法容忍姜萍這樣的“意外”,見不得别人的天賦異禀後來居上,更不願意承認别人的優秀,不能不說這些人真的太壞了。

本質上說,逼姜萍自證清白和當初逼餘秀華當場作詩一樣壞。說句不怕得罪人的話,質疑精神是好的,但質疑一切就是一種病了。

姜萍之是以能引發幾乎一邊倒的驚歎和祝福,除了惜才愛才的共情之外,我認為主要是她帶給我們這個社會的三大價值:

第一,英雄不問出處。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開放式的全球數學競賽,其難度不遜于武林界的華山論劍,沒有門檻,不講門派,誰有本事誰來,然後清北、劍橋、麻省理工各大門派就都來了。

沒想到半路突然殺出個黑馬,一個名不見經傳的17歲小裁縫,竟然把一衆高手打的落水流水。最後盟主親自下場試招才确認成績有效,這樣的傳奇故事确實讓人蕩氣回腸。

這告訴我們這些考不上高中的,在工地上搬磚的,在大街小巷穿梭送外賣的普通人,即使我們沒有學曆,沒有資曆,但隻要有夢想,有某項專長,總有一天會脫穎而出,被世界看見。

不以學曆論英雄,不以年齡論英雄,不以師承論英雄,是姜萍傳遞給整個社會最大的正向價值,她應該成為年輕人特别是普通草根的勵志榜樣。

第二,不再歧視中專教育。

這次阿裡不設門檻、不問學曆的開放式數學競賽,也給我們政府、企事業機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人才選拔思路。那就是能者為王、揭榜為号,我們正逢盛世,更應該不拘一格廣羅人才。

姜萍的故事恰恰告訴我們,無論是走聯考路線,還是被中考分流到職業學校,都不可能一考定終身,百裡奚舉于市,孫叔敖舉于海。職業學校同樣能出人才。尤其是對于企業的HR來說,應該是種觸動。

或因為姜萍,讓一些機關對普通大學或職業學校的學生淡化對學曆的辨識度,進而更關注專業能力和崗位比對度,我們的人才篩選本來就應該注重實績而非紙面學曆。

客觀來說,學曆、資曆和學曆,也是一種隐形的資源壟斷。而未來的市場對企業來說,更講究真才實學,而不是那些花裡胡哨裝門面的東西。

第三,興趣能改變命運。

姜萍的可貴之處在于,她是靠完全的興趣驅動自學高數及更高層級的《偏微分》的,這些知識在她的中專階段根本考不到。而正好她又遇到了他的數學老師、數學專業碩士王閏秋。

如果沒有對數學的熱愛,她就不可能靠一本英語字典去鑽研猶如天書的《偏微分》,除了吃飯睡覺,她腦子裡幾乎全是數學。正是因為天賦+努力,才有了她今天的一鳴驚人。

以前更多是在歐美國家才能看到這樣的天才,現在我們國家也有了,這對國家難道不是好事嗎?難道不該被更好地呵護嗎?為什麼非要踩上一腳,還要啐上一口?

我是一個文科生,數學水準當然跟姜萍同學沒法比。但我知道拼命證明别人不行的,并不能證明自己就行,最後隻會暴露自己認知上的膚淺。

還是人民日報說的好,無論後面決賽的成績如何,求知中感受科學之美,已足夠有價值。把答案交給時間,追随内心,繼續前行。

據說目前當地已經把姜萍“保護”了起來,不讓她看網上亂七八糟的資訊專心備考,我想這該是對她最好的保護了。

不管怎麼說,她都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奮解開了命運的偏微分,我們祝福她!

做人要學王閏秋,千萬不要太方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