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作者:詩漫父母派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網上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

很多孩子一二年級經常考滿分,到了三年級上八十分都難;

也有孩子上三年級後,經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

還有孩子寫作業很粗心,同樣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犯;

甚至還有孩子開始出現厭學、叛逆,出現與父母、老師頻頻唱反調的現象……。

這就是典型的“三年級現象”。

有經驗的老師們分析過,這種現象背後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孩子的習慣問題。

陳鶴琴先生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

想讓孩子順利跨過三年級這道“坎”,以下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閱讀的習慣

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閱讀力決定學習力。

一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影響着他的了解、分析、判斷、聯想、創新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關系着一個孩子是否能夠學習好各學科知識。

吉林市豐滿區曾經做過一次統一考試,全區3000多名六年級學生參加。

考試結果出來,發現排在前17名的學生,都來自同一個班級。

不僅如此,這個班級其他學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這個班級同學的數學成就也相當不錯。

這引起了一位全國有名的國文教育專家的關注,于是帶隊前去調研。

調研發現,這個班級的班主任楊巧雲老師也隻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師,但她特别重視學生的讀寫習慣,堅持帶領孩子大量閱讀課外書和寫日記。

她還強調:“讀寫讀寫,必須閱讀在先。”

由此可見,閱讀習慣與孩子的學習成績密切相關。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要使得學生變聰明起來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加大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閱讀。”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

著名閱讀學專家聶震甯先生提出,閱讀習慣可以在家裡養成。

從學齡前開始,父母就可以每天帶着孩子親子閱讀,一直堅持到國小畢業前。

從适齡好玩的圖畫書開始,逐漸過渡到文字閱讀,久而久之,就會激發孩子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最終走向獨立閱讀。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時間管理的習慣

身邊的國小生家長們,都對這些場景很有共鳴:

早上10分鐘就可以搞定的穿衣、洗漱,半個小時都搞不完;

放學回家吃飯磨磨唧唧,一個小時都沒有吃動;

晚上睡覺前總是磨磨蹭蹭,十一二點都還難以入眠……。

出現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沒有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孩子缺乏時間管理,影響的不僅是孩子自己,也無形中綁架了無數的父母。

朋友家有兩個女兒,一個7歲,一個4歲。

每天晚上,兩個孩子都能自己獨自完成睡前洗漱,并且21點前準時上床睡覺。

而孩子睡覺後的時間,夫妻倆還可以在客廳看看書、聊聊天,惬意地享受二人世界。

這樣的場景讓我羨慕不已。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我問她:“你是怎麼做到‘一拖二’如此輕松的?”

她隻說:“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習慣,越早越好。”

而對于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習慣,她也分享了兩個重點:

6歲以前,要重點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讓孩子明确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并且讓孩子感覺每件事情具體需要多少時間。

6歲以後,要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參與自己每天的日程規劃,并将其可視化呈現,然後一件一件來完成。

高爾基有一個觀點:在這個世界上,最平凡的是時間,最珍貴的是時間,最容易忽視的也是時間。

父母和孩子的時間都無比珍貴。

孩子越早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不僅受益于孩子,父母也會越輕松。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做家務的習慣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對400餘名青少年進行長達20年的追蹤調查。

結果發現:相比于不愛做家務的孩子來說,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的就業率更高,而犯罪率、離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更低。

從小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孩子長大會更有出息。

涵涵是一名高二的女生,精通英語和韓語,鋼琴水準也很高,年齡不大,卻已經去過全球二十多個國家了。

每到寒暑假,當同學們都忙着補課或在家刷劇的時候,涵涵幾乎都會選擇去國外遊學。

曾經有人問她:“你假期都在周遊世界,學習怎麼安排的呢?”

涵涵回答說:“我每個月對自己的日程進行詳細規劃,把需要做事情落實道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然後一件一件去完成。假期雖然沒有參加補習班,每天也會安排四五個小時用于學習。”

她還說:“這其實就像整理房間一樣,先理清需要整理的東西,用相應的方法排序,再一步一步來完成。”

生活是一個繁雜的課程,我們沒有辦法教會孩子每一件事,但能從這些細小的家務中,讓孩子體驗和學習,然後觸類旁通。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難哭無數孩子:這3個習慣,一定要提前培養

涵涵正是從整理房間這樣小的家務事中,學會了協調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見,擅長做家務的孩子,做事往往更有條理性。

遺憾的是,身邊太多孩子,做事都太缺乏條理性。

不少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

上課時,一會兒找筆、一會兒找本子,光找東西都花了大半節課;

做作業時,一會兒寫國文、一會兒寫數學,一個小時不到就能完成的作業,拖延到兩個小時都做不完;

考試時,不按試卷順序來做題,東做一道,西寫一道,經常遺漏一些題……。

要根治這些問題,可以從小鼓勵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從一些細小的家務中,鍛煉做事的條理性。

比如:

讓孩子自己穿脫衣服,告訴孩子先穿什麼、再穿什麼,幫助孩子建立先後的概念;

和孩子一起整理物品,讓孩子學會有序和分類的概念;與孩子一起打掃房間,讓孩子掌握提前統籌規劃的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養育孩子,猶如播種一棵幼小的樹苗。

而好的習慣,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閱讀,讓孩子暢遊知識的海洋,夯實堅實的學習基礎;

時間管理,讓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節奏,解放背後辛勞的父母;

做家務,讓孩子越來越有條理,更好地生活和學習。

這些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它們将如同堅實的基石,支撐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砥砺前行。

作者 | 詩漫·塗敏,線下實體創業者,深耕兒童閱讀和家庭教育,國家閱讀規劃師、進階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