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問蒼茫》讨伐陳炯明關鍵時刻,許崇智為何黯然請假去職

作者:夏日清晨的微風

革命曆史大戲《問蒼茫》所反映的大革命時期,蘊藏豐富的曆史内容。

衆所周知,許崇智是深受孫中山信任的“愛将”。1923年6月,曆經重重困難,許崇智終于率領東路讨賊軍回師廣州,進駐博羅。孫中山立即委以重任,希望其能負起肅清粵局的全責。

不料僅僅四個月時間,許指揮連連失誤,所部所剩無幾,孫中山最終對其大失所望,在廣州被圍的關鍵時刻,臨陣換将。

11月22日,正在讨伐陳炯明的關鍵時刻,許崇智黯然請假去職,赴港轉上海散心。本文帶您回顧這一段風雲激蕩的曆史。

《問蒼茫》讨伐陳炯明關鍵時刻,許崇智為何黯然請假去職

許崇智

率部回師廣州,被委以重任

1923年2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大學營,但手下滇桂軍驕橫,缺乏可靠的部隊。此時許崇智率領的東路讨賊軍編為3個軍,有2萬多人,卻遠在福建。

1923年4月,孫中山借沈鴻英叛亂之機,電令許崇智東路讨賊軍從福建回師廣州。許崇智忠實執行指令,全師傳回,雖然途中遭遇林虎和陳炯明叛軍截擊,損失很大,但終于在6月回到廣州附近,與西路讨賊軍彙合。

剛好此時沈鴻英在粵北卷土重來,孫中山遂将原駐博羅地區的楊希闵部滇軍調往北江禦敵,并安排許崇智部填防博羅,給了許部一個落腳之地。6月10日,許崇智部進抵博羅。

6月10日晚,當孫中山獲悉許部已經抵達博羅後,非常欣慰,當晚從設于石龍的大學營行營出發,乘船于11日清晨抵達博羅。孫中山當即指令許崇智主持博羅大學營行營工作,東江軍事,也着許崇智維持,自己則随後轉往北江督師。至此,許崇智負起東江讨伐陳炯明全責。

許崇智對此安排顯然早已提前知悉,并深感中山先生寄望其肅清粵局的殷殷期待。中山先生到博羅時,他已經與參謀長蔣介石等人前往惠州城外飛鵝嶺一帶前線視察,緊急趕回即上船晉見孫中山先生,可稱一時未敢懈怠。

此時東江的戰争形勢,陳炯明叛軍所盤踞的惠州城,已經被讨賊聯軍包圍一個多月,仍未能攻克,戰事曠日持久。這除了守軍楊坤如部憑借惠城天險頑強固守,讨賊聯軍攻擊不力也是重要原因。

陳軍“圍魏救趙”,許崇智被困博羅

此時圍攻惠州的讨賊聯軍主要是劉震寰等所率領的桂軍。許崇智部加入後,立即從兩翼加強攻勢,使守軍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7月,又調蔣光亮滇軍第三軍加入戰場,進占平山,從右翼威脅海陸豐。同時胡謙贛軍占領龍門,掩護讨賊聯軍的左側背,但所部僅千餘人,僅能作疑兵之用。

8月,陳炯明叛軍得到直系軍閥的接濟,謀劃大舉反攻,解惠州之圍。此時,陳軍将領葉舉等采取了“圍魏救趙”之計,不是直接去救惠州,而是集中兵力,25日突然向許崇智這個統帥所駐的博羅發起猛烈攻擊。

此刻,讨賊聯軍沒有趁陳軍援軍到達前,集中精銳一鼓作氣攻克惠州,敗招一;讨賊聯軍主力都在惠州城外,對敵可能的“圍魏救趙”完全沒有預判,部署上存在明顯纰漏,敗招二。許崇智指揮上确實存在問題,蔣介石這個參謀長也難辭其咎。

在陳軍突然的猛攻下,許崇智部猝不及防,外圍均告失守,敵人占據城北高地,并向東西方面合圍,将許崇智及所部約3000餘人圍在了博羅城中。

陳軍“圍魏救趙”之計收到了奇效,後面的戰事演變為如何調兵救出博羅許崇智,惠州之圍頓時緩解。由于近處的滇軍蔣光亮見死不救,桂軍劉震寰被惠州守軍牽制動彈不了,孫中山最終不得不調動遠在粵西台山的粵軍第一師第一旅緊急遠端赴援,并調回部分北江的滇軍,終于在9月10日解了博羅之圍。

此役,許崇智的指揮可謂大失水準,從包圍别人演變成自己被包圍,害得中山先生到處求援,才救出了自己這員愛将。

《問蒼茫》讨伐陳炯明關鍵時刻,許崇智為何黯然請假去職

孫中山

防守河源,再中陳軍“斷敵後路”之計

孫中山聞聽博羅圍解,欣喜異常,再次親自乘大南洋輪抵達博羅,慰問守城部隊,并與許崇智及有關将領商議進一步乘勝追擊陳炯明軍隊、進攻河源、拿下惠州的計劃。

這一次,孫中山沒有敢再讓許崇智負全責,僅讓其擔負北邊進攻河源一路,南邊惠州由劉震寰負責。

9月26日,孫中山任命許崇智為中央軍總指揮,楊希闵任右翼,朱培德任左翼,分三路進攻河源。此役粵軍除許崇智部外,粵軍第一師第一旅卓仁機部、莫雄部也參加了戰鬥。10月2日,許軍收複河源。

此時陳軍主力林虎、洪兆麟兩部撤離福建傳回東江,同時陳炯明再次獲得直系軍閥吳佩孚、齊燮元大批饷械支援,由香港傳回東江,策劃全面反攻。而許崇智在收複河源後就傳回了廣州,謀求廣東省長及粵軍總司令之位,對迫在眉睫的危險盲然無知,犯了輕敵的大忌。

這次,陳軍也是兵分兩路,林虎攻河源,洪兆麟救援惠州。

10月22日,陳炯明叛軍林虎部會同陳修爵師猛攻河源。同時,分兵一部偷襲增城石灘,施行“斷敵後路”之計。許崇智的指揮再次出現重大失誤,對此完全沒有預判,沒有在此方向部署足夠的力量。眼看石灘不保,倉促撤離河源,并最終演變為一場大潰退,一直撤到了廣州。此時,其屬下的東路讨賊軍從福建時的2萬多人,僅剩了5000多人。

北路出現潰敗,南邊在陳軍洪兆麟部和守軍楊坤如部的内外夾攻下,圍攻惠州城的桂軍劉震寰部被迫退出飛鵝嶺,持續幾個月的圍攻最終失敗。

陳炯明叛軍士氣大振,稍事休整後,兵分四路殺奔廣州。終于在11月中旬,戰局從讨賊聯軍“惠州之圍”演變為陳炯明叛軍的“廣州之圍”。

兵臨廣州城下,臨陣換将

此時,廣州岌岌可危,陷入一片恐慌混亂之中。孫中山怎麼也沒有想到,原本希望其回來能肅清粵局的“愛将”許崇智,竟然會連續兩次出現重大指揮失誤,所部對陣叛軍一敗再敗,導緻局勢逆轉,最終陳軍重新打上門來了。

痛定思痛,孫中山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臨陣換将。11月14日,召開重要軍事會議,任命楊希闵為東江讨賊聯軍總司令,由其擔當起此次保衛廣州的重責。

《問蒼茫》讨伐陳炯明關鍵時刻,許崇智為何黯然請假去職

楊希闵

孫中山的這個任命,立即引起了許崇智與劉震寰嚴重的不滿,極力表示反對,但孫不為所動。楊希闵遂于15日通電就任聯軍總司令職。

此時,四路陳軍已經接近廣州。北邊林虎、陳錫爵兩路沿河源、增城進逼廣州東北,此時在增城遇阻稍緩;南邊洪兆麟和楊坤如兩路沿惠州、東莞進逼廣州東南,進展順利,為了争功,18日即貿然開始進攻廣州市區。楊希闵指揮果斷,當即決定首先擊破當面之敵,再各個擊破北邊的林虎部。

此役過程可稱驚險,滇軍作為主力,第二軍軍長範石生在大花橋與敵血戰,範身先士卒,大呼沖殺;豫軍樊鐘秀部乘火車趕到,跑步到東山梅花村向敵反攻,将之擊退;湘軍譚延闿部也及時趕到加入追擊;海軍永豐艦等從珠江發炮相助,大振士氣。

經過兩天激戰,雙方都傷亡很大。等陳軍林虎部趕來時,洪兆麟、楊坤如部已被擊潰,損失慘重被迫撤退。林虎部最近已攻占廣州白雲山北邊的太和,但獨木難支,随後自行撤退。廣州終于轉危為安。

此後,讨賊軍于11月21日重新收複增城石灘,27日收複東莞石龍,叛軍再次退據惠州。至此,東江戰事轉入相持狀态。

許崇智黯然離隊,赴港轉上海散心

11月22日,正當讨賊聯軍乘勝向石龍一帶追擊叛敵之際,許崇智卻黯然請假離開部隊,往港轉赴上海散心。

從乘興而來,希望肅清粵局,一展鴻圖,到敗興而去,搞得威信盡失,部屬四散,最重要的是,喪失了中山先生的信任,中間僅僅四個月而已。而許崇智原來認為已是囊中之物的廣東省長和粵軍總司令位置,如今更像是黃粱一夢。

為何許崇智東江讨賊兩次指揮都出現重大失誤,這裡再說幾句:

其一,許崇智出身廣東大家名門,生活優渥,在日大學班學習軍事,據說其打仗看地形都是坐轎子去的。生活經曆影響性格,使得其用兵偏于保守,尤其是關鍵時刻,缺乏兩軍相逢勇者勝的骁勇之氣。

其二,陳炯明叛軍諸将原來與許崇智在粵軍共事多年,對其性格及用兵習慣可謂知根知底,“拿捏的死死的”。是以,兩次都是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施出奇計,逆轉翻盤。

其三,廣州之圍中,南北兩股叛軍,北邊由于遇阻延誤,使得其未能如期出現在廣州城下,戰機稍縱即逝。如果許崇智指揮,大抵是保守防禦,待林虎部到齊,則廣州大勢去矣。而楊希闵則更具備一名優秀指揮官的能力,當機立斷,敢打硬仗,繼承了當年蔡锷護國第一軍的優良傳統,進而取得了将敵各個擊破的最佳結果。中山先生臨陣換将,是英明的。

許崇智這一去,在上海一直待到1924年4月,才重新傳回廣州,就任建國粵軍總司令職位。此後,經曆了一段卧薪嘗膽整頓粵軍、黃埔建校養精蓄銳的日子,終于在1925年春的東征中一雪前恥,以粵軍一軍之力,打垮了老對手陳炯明叛軍,當然這是後話了。

《問蒼茫》讨伐陳炯明關鍵時刻,許崇智為何黯然請假去職

下海經商後的許崇智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