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炫富網紅”背後的把戲:販賣焦慮、流量變現

作者:前方plus

引言

近期,多位“炫富網紅”被抖音、小紅書等平台封禁,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炫富網紅”究竟“炫”了什麼?其背後的用意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下面,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奢靡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看看“炫富網紅”們都炫了什麼?

在“炫富網紅”的視訊中,随意購買奢侈品、名車名表等是基本操作,佩戴價值連城的珠寶喝下午茶、在幾千平米的豪宅沐浴陽光是他們的生活日常。“炫富網紅”們的炫富手段可謂五花八門,總結下來就是“極度奢靡”。

網紅“王某”在一次直播時稱,其在北京的高檔小區坐擁7套豪宅,最大的一套991平方米,面積稍小一點的也有500多平方米。一次直播采訪中,“王某”甚至對着鏡頭說道“我每天出門的情況下,如果身上的打扮加在一起沒有8位數,我肯定是不可以的”。

網紅“柏某”将頂級奢侈品購物袋鋪滿床鋪,用奢侈品包包裝狗,隻為向公衆展示“鈔能力”。“鮑某”稱其坐擁占地面積超5畝的庭院豪宅,擁有整套帝王綠翡翠、“鴿子蛋”大小的鑽戒,“家中永遠有享用不完的鮑魚”更是成為其專屬标簽。

自封“京城第一名媛”的“田某”在一則視訊中向公衆展示了其購買的價值四萬餘元的“天價”内褲,有網民調侃道“以前說窮得連内褲都不剩了,現在連内褲都買不起了”。

以上網紅炫耀的消費能力遠超普通居民的人均購買力,成為過着“茶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的工薪者們不可觸及的“夢”。

揭秘“炫富網紅”背後的把戲:販賣焦慮、流量變現

(制作:法治網輿情中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對于“炫富網紅”,大家怎麼看?

“炫富網紅”們為了打造高端人設,在拍攝視訊時,将自己奢靡的生活以輕松自然的口吻及動作展示在公衆面前,有的網紅将自己成立愛心基金會、進行公益助學的視訊置頂,為的是讓螢幕前的人相信自己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上流人士”,殊不知,承擔社會責任是假,打造“上流社會”人設友善日後賺流量、直播賣貨“割韭菜”是真。

在“炫富網紅”被平台封禁、真實身份被揭穿之前,不少網民被其高超的演技蒙騙,部分網民稱“感謝部落客,此賬号是我了解上流社會的唯一途徑”;有網民認為“隻要錢的來源合理合法,日常記錄一下也無傷大雅”;有網民感慨道,“真可謂‘你的生活我的夢’,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達到這種高度”;一些網民則表示焦慮,認為人的财富地位從一出生就已決定,“逆天改命”機會渺茫,發出“努力無用”的哀歎;也有網民認為大家應該保持清醒,理性分析炫富行為,指出炫富的背後很有可能是為了直播帶貨,從中牟利。

揭秘“炫富網紅”背後的把戲:販賣焦慮、流量變現

(制作:法治網輿情中心 資料來源:在哔哩哔哩選取《炫富網紅圈“地震”:多名百萬級網紅被全平台封禁》《“京城第一名媛”被全網封殺》等兩則視訊的彈幕、一級評論,進行資料清洗及自然語言處理,将熱度最高的詞語規定為100)

三、“炫富網紅”的背後,實則為的是流量變現

表面上看,這些“炫富網紅”看似是以炫富的方式向公衆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實則背地裡則是打着“小算盤”的“生意人”,為的就是販賣焦慮,吸引流量變現。

被蒙在鼓裡的網民們一邊看着“炫富網紅”們賣力表演,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一邊在“炫富網紅”的直播間聽着他們對要售賣的貨物侃侃而談,然後心甘情願地掏出錢包,為“炫富網紅”們“充值”。

1.“炫富網紅”直播帶貨銷售額驚人

蟬媽媽資料顯示,“王某”“柏某”“鮑某”三名頭部網紅的粉絲數量為437.6萬、295.2萬、230.6萬。其中,“柏某”“鮑某”直播帶貨銷售額均為2500萬元—5000萬元,“王某”直播帶貨累計銷售額則高達7500萬元至1億元。不難看出,“炫富網紅”人設一旦被成功打造,随之而來的就是大批粉絲,流量變現自然是“手到擒來”。

揭秘“炫富網紅”背後的把戲:販賣焦慮、流量變現

(制作:法治網輿情中心 資料來源:蟬媽媽)

2.“炫富網紅”帶貨品類中,美妝護膚最賺錢

以“王某”為例,蟬媽媽資料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王某”上架商品最多品類前五名中,美妝護膚以71.43%的比重高居榜首。

揭秘“炫富網紅”背後的把戲:販賣焦慮、流量變現

(制作:法治網輿情中心 資料來源:蟬媽媽 注:資料統計區間為2024年第一季度)

在最佳銷售品類中,美妝護膚依舊位列第一,占比達72.53%,銷量為10萬件—25萬件,銷售額為5000萬元—7500萬元。其中,一款保濕面膜以及一款精華保濕禮盒的銷售額均在1000萬元—2500萬元,公開傭金比例為1%。“炫富網紅”靠着這筆收入,大概也可以做到“吃喝不愁”。

揭秘“炫富網紅”背後的把戲:販賣焦慮、流量變現

(制作:法治網輿情中心 資料來源:蟬媽媽 注:資料統計區間為2024年第一季度)

四、刹住網絡炫富歪風邪氣,營造良好正向的網絡生态環境

網絡炫富,鼓吹的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攀比主義,傳遞了扭曲的消費觀、價值觀,破壞了正向良好的網絡環境。

從道德層面看,“炫富網紅”們為販賣焦慮、流量變現不擇手段,曾有“炫富網紅”公開嘲笑上班族,一面展示着自己“人上人”的高端形象,将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的好品質貶的一文不值,一面揣着“金錢至上”的理念,将螢幕前的網民當成“韭菜”“冤大頭”,把歪風邪氣帶入直播行業,擾亂網絡秩序。

從法律層面看,新華社在《如此炫富“毒瘤”,早就該拔了!》一文中稱,如果網絡炫富本身存在虛假行為,或者推廣的内容弄虛作假,就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争法、廣告法等。“王某”“柏某”此前就曾因涉嫌虛假宣傳和售賣假貨,分别被罰款和被粉絲舉報,有前科可查。

為營造正能量網絡生态環境,2024年4月,中央網信辦釋出《關于開展“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的通知》,将“迎合低俗需求制造炫富人設,刻意展示金錢堆砌的奢侈生活,借此吸粉引流”列為重點整治内容。同時,多家網際網路平台持續釋出打擊宣揚炫富等不良價值觀内容的公告,對排查出的違規賬号進行了嚴厲處置。整治力度不斷的加大,展現了對宣揚炫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零容忍”。

營造清新正向的網絡環境是公衆的共同期許。根治網絡“炫富”頑疾,還需多方持續形成合力,發現一個網絡“炫富”毒瘤,便鏟除一個,激濁揚清,維護網絡生态健康有序發展。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分析師 劉思源)

繼續閱讀